不良資產投資 你必備的乾貨!

不良資產行業被稱為為新的藍海,因為它足夠廣闊。

截至2016年第四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1512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378億元,連續21個季度反彈,不良貸款率達1.74%。

非銀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風險也開始爆發。預計2020年非銀不良貸款規模將達到約1.8萬億元。據麥肯錫估算,預計2020年,國內不良資產規模將達到約4.8萬億元人民幣,可能納入資產公司業務範圍的不良資產預計將達到約0.8萬億元。

在國內,不良資產投資也足夠新,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從1999年開始,主要是四大AMC在做,之後隨著國內經濟的起飛,四大AMC相繼套利退出,主業偏移,隨著這一波經濟下行,不良資產進入爆發週期,市場再度活躍起來。

這一輪不良資產的參與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1、組建O2O平臺,做不良資產的撮合方。

2、購買不良資產包處置。低價收購不良資產包,再用合適的價格處置掉。

3、組建催收團隊。瞄準不良資產逐漸增多,催收人力供給不足的市場。

4、開發催收系統。

5、盡職調查服務。

6、修復案件,失聯是導致壞賬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合法合規案件修復市場需求很大。

7、發基金,瞄準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方向。

行業生態日趨成熟

不良資產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上游的四大AMC公司及省級地方AMC,中游的不良資產投資機構,以及下游的不良資產處置團隊,還包括律所、互聯網金融平臺、拍賣行等其他服務商。

不良資產管理行業涉及範圍廣、涉及標的多,四大AMC之前主業偏移,雖然在逐步迴歸,但無法覆蓋細分市場,目前的市場定位更像一個批發商。而地方AMC短時間內密集成立,水平參差不一,關鍵業務能力有待提升。

隨著監管政策的逐漸放開,民營和外資機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不良資產管理行業中來,不良資產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原來的“四大資管”寡頭市場正在逐步分化為“4+2+N+銀行系”的多元化格局,尤其是今年以來,不良資產投資熱潮來臨,資產價格不斷推高,導致不良資產處置難度增大、收益率降低。

六類參與者

第一類,銀行以及銀行業的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也包括信託、資產管理公司,是不良資產產生的源頭。

第二類,一級批發商。主要是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華融、東方、長城和信達。

第四類,不良資產處置平臺。在北京、浙江、廣東有不少民營不良資產投資機構,就國內而言,專業程度較高。

第五類,不良資產服務機構,包括律所、評估機構、拍賣行等,為不良資產投資或處置提供服務。

第六類,不良資產最終投資者。不良資產最終買家。

行業五大關注點

雖然現在互聯網+不良資產呼聲很高,但在互聯網與不良資產的組合中,互聯網只是技術和工具,不良資產本身的內在邏輯和盈利模式才是真實的內容。參與或投資不良資產行業首先要明白行業的五大關注點:信息不對稱、資產價值評估、不良資產業務創新、業務支撐體系、風控體系。

1、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信息對於不良資產回收處置至關重要,比如債務人擔保人的財產線索、影響處置的重大訴訟、潛在購買人的意願和能力、收購處置決策信息、項目評估信息等,很多信息涉及商業機密。

信息不對稱的根本原因在於信息整合,只有對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實現數據精準匹配,才能為後期的資產轉讓和處置奠定基礎。

2、有效的資產價值評估。不良資產市場交易主體單一,買賣雙方由於信息不對等或對資產包回收風險不能達成一致,都增加了交易的難度,對資產價值的公正評估非常重要,會讓交易更真實、有效。

3、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創新。模式創新,需要參與者根據監管政策的變化持續調整和創新業務模式設計,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蒐集、篩選信息、識別並設計不良資產管理思路,快速實現資產退出。

4、打造業務支撐體系。從傳統的三打一拍(打官司、打折、打包、拍賣),到債務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的處置需要專業的機構和人員參與,無論是合作、自建,都需要構建開展業務所需要的支撐體系。

5、風控體系。不良資產本身是有風險的,不同的參與者必須關注不同的風險,具備相應的風險意識,並建立相應的風控體系。尤其是今年之後,不良資產已經被炒到了一個歷史高位,風險還是比較高的。

最後,聯合金控是國內最早的風險資產管理商,擁有不良資產投資領域全鏈條的產業佈局,能為金融機構提供全面的風險資產管理服務,能為投資者精準匹配優質的不良資產,規避不良資產處置或投資過程中再度遭遇不良的風險。

不良資產投資 你必備的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