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但你为什么还是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

1

你穷过吗?

我穷过。

或者不能说穷,应该说拮据。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尾声,成长记忆里还有米店、布店这些货品专营的商铺。

家里快断米了,就牵着爸爸的手,拿上棉麻质地的口袋去米店。口袋翻开,往盛米的机器下边一放,看大米像流水一样“哗哗”地倾斜而出,内心有种富足而愉悦的错觉。

道理都懂,但你为什么还是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

长大后听张玮玮唱“三月的烟雨飘摇的南方,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我总想到自己儿时的米店,那个络绎不绝的烟火人间。

布店就更有戏剧性。那时家家都有缝纫机,挑布买布是添置新衣的首选。在琳琅满目的店里看中一匹布,裁量计较,店员用夹子把发票夹好,顺着头顶的吊绳,飞向收银台。我的思绪也顺着上下翻腾的夹子,延展出一个飞檐走壁的侠客梦。

可好玩归好玩,到底是稀罕。精打细算的年月,一年又能进几次布店和米店。

90年代生人,应该对消费品的匮乏不再敏感了吧。

可在我日渐长大的过程里,时时会想起一个瞬间:爸妈带我去第一食品商店,我吵着嚷着要吃一个进口火炬冰激凌。爸爸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后来听我妈说,那个冰激凌要20块,我爸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才100多。

钱很少,情就更重。然而,这道理我没能早点明白。

2

摆脱拮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说也要十年二十年。不巧的是,人生从不会停下来等你。

读书那会儿,我靠写专栏挣一些外快,偶尔还客串美食博主。尝到什么新鲜的美食、中意的饭店,当场发愿要带爸妈来吃。有些如愿兑现了,有些迄今还留着遗憾。

后来我妈生病,反复多年,我更刻意地给她买好吃的,想哄她高兴。可医嘱却像浩荡的山脉,横亘在我面前。上面写着:海鲜不能吃,羊肉不能吃,鸡蛋不能吃,笋不能吃,豆制品不能吃……

春天的腌笃鲜,夏天的清蒸童子鸡,秋天肥美的海鲜,冬天的红烧羊肉,都和我妈说了再见。

有时更残忍的是,我们吃着,她却笑着说:“你们吃就好了,不用管我。你们吃我也开心的。”

道理都懂,但你为什么还是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阵子,我有次偷偷躲起来哭。我妈是特别爱喝咖啡的人,因为节省,每天只喝速溶咖啡。等我想让她喝点手冲或者至少是机器冲泡的咖啡了,她和咖啡的缘分也到了尽头。想到她连星巴克都没怎么喝过,眼泪就没止住。

说这些不是为了摧人肝肠。毕竟人生无常是谁都明白的事,早晚而已。

我其实想说,这些事让我真切地想明白一个道理:想吃就去买,想玩就去浪,想要就去做。人生最可惜的不是没有实现最初的梦想,而是你本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3

虽然我是个直男,可直男也有自己热爱的生活。

我说的不是场景特别简单、角色特别少的那种电影,不是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的游戏,而是那些扎实的具体到个人的趣味。

譬如我贪吃,从小到大就没有变过,那就搜罗出色的餐厅,寻觅好吃的零食。

和过去不同的是,这些偏好和珍藏,不再是小范围内流通的讯息。我愿意分享给熟悉的人,喜欢的人,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哪怕日子越来越快,工作越来越忙,把钟情的东西推荐给在乎的人,也是实实在在的快乐。

在这种分享里,我和喜欢的人建立起共同的体验,维系心照不宣的默契,连通彼此的心意。

如果我的分享也能得到对方的认可,那这就是双倍的兴奋,从此,我们就是共享日常生活密码的人了。

常有朋友问我,你在吃上花这么多钱,恩格尔系数那么高,不会担心浪费吗?以前我会。可现在我相信,钱随时可以挣,但错过了当下体验的机会,遗憾其实很难填补。

道理都懂,但你为什么还是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

你在20岁看到的草原和星河,到50岁那年再看一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生活也是一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每一个心动的瞬间,都不要错过自己,辜负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