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6月11日,拜騰汽車完成B輪5億美元融資,一汽集團、啟迪控股、寧德時代、江蘇一帶一路投資基金作為主要投資人參與了該輪融資。

當前,造車新勢力如雨(一)後(窩)春(風)筍般湧現,甚至已經爆出多家新能源造車企業出現了融資困難甚至資金鍊斷裂,拜騰有什麼魅力,可以吸引到如此重量級的投資機構共同參與,車載君這次邀約了某位參與投資的知情人,給我們解釋下他們的投資邏輯。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這兩年的中國資本市場,汽車產業是一個巨大的風口,天量的人才和財富傾瀉到這個領域。似乎汽車產業成了“英雄不問出處”的試驗田。

從2017年到現在,我們也考察過一些企業,有互聯網造車的,有地方政府主導的,有傳統汽車公司高管創業的,形形色色,但總體給人感覺是,這些公司沒想通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這個世界需要你這個新品牌,你可以給消費者帶來什麼不同的體驗?

作為投資人,我們最忌諱部分廠商拿無知當個性,口口聲聲的顛覆世界,這其實是充滿了對於汽車這個百年行業的不敬。

很多時候,廠商們花了太多精力在技術路線上,“插電的”、“氫能源的”、“EV”的,我們覺得這種“技術驅動”的思維方式有點偏離市場,因為to C的汽車行業從來都是“產品主導的”,特斯拉之所以橫空出世,不是因為它有某個技術,而是它把這個技術很好地轉化成了消費者利益,帶給了消費者前所未有的用車體驗。

創業者如果沒有這個邏輯,只是純粹有了某個牛氣哄天的技術,然後就想造車,應該就都可以Pass了。

如何看待電動車的技術路線問題

面對新能源,豐田是傳統汽車廠商中準備最充分的,既有讓總理神情凝重的燃料電池汽車,又有全世界最流行的油電混動,更不用說技術上低一個維度的純電動。

然而即使這樣,狡猾的豐田並沒有認定一個方向,因為只有當全世界對於新能源汽車達成基本共識後,他們才會all in。

未來汽車社會究竟是純電、插電還是用氫,這根本不是一個選擇題,而要發揮各自的特長,什麼場景用油、用電、用氫,從來都是技術為人服務,不是人被技術綁架。

我們作為投資機構,更不應該豪賭技術路線,而是要找到市場、政策、技術的最大公約數,這個公約數在中短期內,我們認為還是純電動。

那麼作為投資人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什麼?我認為是思考“電動化”後的產品,給消費者帶來了什麼特殊的利益,有了這個利益之後,技術路線是可以並舉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幾條腿走路,也未嘗不可。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消費者為什麼需要新能源汽車?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前提:新能源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從來都不是環保,這可能跟很多人嘴巴上說的原因不一樣,新能源帶來最大的利益,是智能化。

因為汽車智能化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汽車自身需要實時全過程可控,簡單點說,要有電。

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就在於車的全部系統都可以是電氣化、電子化的——都可以電子控制。可以電子控制的新能源汽車與燒汽油的汽車根本不是同一種生物。這種區別就是諾基亞3100和IPHONE4的區別。

至於很多人擔心的續航里程,其實也沒那麼重要,你原來用諾基亞一個星期充一次電,現在用iphone一天充一次電,跟用的爽比起來,你真的在乎用的不方便麼?

新能源車,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哪個更有機會?

總體來說都有機會,但更準確的說,是行業給造車新勢力的機會。

因為在時間窗口之前,傳統廠商即使技術上成熟了,也是不願意大規模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這是一種大企業宿命:上下游無數產業鏈支持企業,很難完成在思想意識、組織架構以及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售後等諸多層面的電動化轉變。

同時不能貿然的改變現有的業務結構和模式,內部的保守派變革派兩種力量會處於長期的拉鋸甚至對抗。

面對新能源,公司效率會遠遠低於新勢力。(奔馳的財務副總公開表示“初期,我們必須要面臨較低的利潤率。對於部分車型,其利潤率將只有當前內燃機汽車的一半)這個時間窗口行業一般認為是2020年。

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比較主要的是:電芯價格將飛速降低,2018年開始實施的雙積分政策倒逼傳統車企轉身,2020年中國充電樁數量達到480萬個(樁車比將超過1),而自動駕駛技術在2020年前後基本就緒,最重要的是,經過幾年的市場培訓,中國消費者對於新能源車的看法將轉變。直至2020年,純電動車將與燃油車共同競爭。

這裡面還有一個隱藏話題,就是自動駕駛技術問題,車輛一旦真的成為可以自動駕駛的智能終端,處於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的角度,中國政府不會支持外國品牌。

所以,我們現在有了一個大的邏輯:在傳統廠商之外,必然會有新能源汽車公司成長的機會,只要在2020年前可以量產,就可以獲得汽車供應商的支持(供應商的新能源化產品目前並不能進入傳統汽車產品,他們也需要載體來展示自己),憑藉產品收穫口碑,公司就可以取得初步成績,並且良性循環下去。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所以,在投資拜騰前前,我們思考了一下問題:

思考一:消費者會喜歡拜騰品牌(want)嘛?

拜騰本意即為Bytes on Wheels,其中bytes代表互聯網,wheels代表傳統汽車,二者相結合即為拜騰的產品定位:要做車輪上的智能終端。

如果我們都認可新能源汽車關鍵點是智能化的話,那麼從廠家的角度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把消費類電子公司和傳統車企融合起來。做出一款好的產品,並且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而汽車向消費電子的延伸,是需要高昂成本作支撐的。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傳統公司,他們的核心能力正是成本控制的能力,他們將利用價格優勢來屠殺新玩家。

造車新勢力中,高價值的品牌和產品存活的概率遠高於中低價格品牌。那些20萬以下的新能源車,給自己找了一片紅海。那些10萬以下的造車新勢力,更沒什麼前途。

拜騰,給自己找到了舒適的生存空間。瞄準的是可以支付30多萬的城市先鋒人群,這群人是顏值控,追求生活品質,本來中意的就是歐洲豪華品牌。這個市場是這幾年快速增長的細分市場,但長期以來的玩家並不多。

因此,這個空間允許拜騰玩錯位競爭,用大尺寸豪華感和相對低的價格來爭取用戶。

比如拜騰首款SUV定位豪華智能中型SUV,車長為4800毫米,軸距長達2950毫米,把純電動汽車的空間優勢做到極致。

30萬左右價格,對標寶馬X3、奧迪Q5和奔馳GLC;逃離了中低端品牌打價格戰的區間,卡在豪華品牌和中端品牌之間,用豪華SUV的尺寸和感受來和中端SUV競爭。

這個價格也篩選出了一部分願意為最新的移動出行買單的客戶,他們數量不會特別多,但市場已經足夠大(總市場5%)。

思考二:消費者會需要拜騰品牌(need)嘛?

其實,仔細研究不難發現,拜騰是用做智能手機的邏輯做智能電動車,直接採用行業成熟的軟硬件技術,專注於整合硬件,提供一體化體驗和用戶界面。

在電動車的通用技術上,拜騰並沒有耗費太多資源。拜騰直接與行業主要技術提供方合作(博世、佛吉亞、寧德時代等),規避研發的路線風險。

但在電池組和電控系統方面,因為涉及到安全性、充電和續航里程,這方面拜騰堅持做到自給自足。

那麼,拜騰有什麼吸引力?拜騰把主要資源和精力放在了智能技術、互聯技術上。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拜騰擁有全球領先的共享全面屏,長1.25米,高0.25米

特別之處在於,共享全面屏前方的是駕駛員觸控屏,安全氣囊位於屏幕下方。交互方式方面,駕駛員可以通過觸控屏來控制導航、座椅調節等功能。觸控屏兩側還整合了擋位鍵等全車僅有的幾個物理按鈕。

並且拜騰根據用戶專屬ID,通過攝像頭可識別用戶信息,開啟車門,還能根據記憶進行座椅角度以及信息娛樂內容等方面的個性化調節。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拜騰支持車內手勢控制技術

駕乘人員可以用簡單易行的手勢控制大屏,比如用手抓取一個地點,拋進大屏中央的地圖裡,即可啟動導航。聽上去很科幻,但通過和usens凌感科技的合作,這一體驗已經變成事實。

拜騰認為獨步天下的自動駕駛技術

拜騰首款SUV搭載L3級別自動駕駛解決方案,L3之上的自動駕駛技術選擇和Aurora歐若拉合作。Aurora的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將被整合到拜騰的產品中。

Aurora的厲害之處,就是他的三個創始人分別曾擔任Google、Tesla和Uber自動駕駛汽車項目負責人。雖然你明年購買的拜騰只具備L3的功能,但拜騰採取遠程升級+選配傳感器的方式,會將你的產品升級為L4級自動駕駛用車。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思考三:拜騰如何大規模交付產品?

新造車企業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是“交付”,汽車行業的大規模量產是很困難的事情,特斯拉這麼多年也磕磕碰碰,拜騰何德何能可以打消我們的疑慮?

拜騰產品共同一個電動車平臺

拜騰採用了專為電動車設計的全新平臺,除了2019年上市的首款SUV,拜騰還將基於同一平臺在2021年和2022年先後推出轎車和MPV車型。

這個平臺是拜騰的慕尼黑團隊獨立開發的,專為電動車設計。三款車零部件共享率達60%以上,也提高了可靠性。

拜騰拒絕不必要的垂直一體化

拜騰電機、電池都是外採,而有些造車新勢力要自制電機,或者自制電芯,人為的建立短板。特斯拉長期以來MODEL3產量的問題瓶頸,正是21700引起的。拜騰更多的是借用供應商的成熟產品,把精力放在提高產品質感上。

德國人的體系化能力

汽車的規模化量產並不容易,在大批量生產中保證質量穩定則更不容易,拜騰完全具備傳統車企的體系能力,這是我們第一次參觀拜騰的“war-room”,被拜騰的精細化管理震驚後的結論。

這種文化只有浸淫在傳統車企的員工才具備。而無論是工廠建設推進還是新車量產規劃,這一件件具體而又環環相扣的事情,是非常考驗造車新勢力的。

目前,拜騰的衝壓、焊接、塗裝、總裝四大工藝車間將於2018年10月完工封頂,進行設備進駐。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當然,還有沒有更好的新能源汽車投資對象?經過我們多方的調研、走訪和研究,我們依然是更看好拜騰。除了以上的幾點,還有諸如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天時因素就是前文所說的,2020年前能夠真正實現量產。

地利方面,拜騰的所在地江蘇,在燃油汽車的年代混得並不如意,空有成熟的汽車零部件配套,卻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乘用車品牌。

這一輪新能源建設浪潮,很多省份都是空有激情,沒有產業基礎,沒有充電樁基礎,沒有消費基礎,我們認為江蘇是夠格的。

並且,南京在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零部件領域均有完善產業佈局,擁有上百家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至於人和因素,當然是拜騰堪稱超級豪華的團隊。

對於拜騰創始人之一畢福康來說,在創辦拜騰之前,他是寶馬汽車的副總裁,在38個月內就打造出了那款百公里加速4.4秒(2013年)的電動超跑i8。畢老師具備成功經驗的豪華電動車項目總監,是可以洞察行業趨勢,熟知電動車研發製造的超級大牛。

除了畢福康之外,另一個創始人戴雷是業界公認的“中國通”。擔任過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以及華晨寶馬營銷高級副總裁。

兩位大神級的人物,一個會造,一個會賣。此外,拜騰的中高管基本都是來自寶馬、特斯拉等汽車公司的專家,也有來自谷歌、蘋果等科技公司的高精尖人才。

不過,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太多了,可能還有其他優秀的投資標的,族繁不及備載。只是,在已有的頭部企業中,拜騰成功的確定性確實是相當高的。

一大波綠色股市來襲,拜騰為啥吸引了這麼多投資者?

我們堅信,拜騰最有可能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