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三國傀儡皇帝,他卻能開一國治世,後世稱賢君良主

三國末期,曾經戰火紛爭的漢末亂世隨著魏蜀吳三國的建立而稍微有了好轉,三個國家開始專心發展自己的內政。魏、蜀兩國連年來不斷開戰,而吳國則坐山觀虎,專心於國家內部的發展。孫權稱帝后,致力於江南經濟的恢復,同時,對困惱吳越地區多年的百越進行剿撫山越同行政策,吳國境內一派生機勃勃。可惜孫權晚年過於反覆,在立孫和為太子之後,又寵幸魯王孫霸,導致了吳國將近八年的“二宮之爭”。黨爭令到吳國許多重臣被貶或被殺,連鎮守荊州的大都督陸遜都被捲入這場是非而氣憤猝死,吳國開始呈現衰敗的氣象。

同為三國傀儡皇帝,他卻能開一國治世,後世稱賢君良主

孫和、孫霸

孫權去世前,鑑於“二宮之爭”的混亂,於是廢黜孫和,賜死孫霸,立幼子孫亮為後繼者。孫亮繼位時年僅十歲,主少則國疑,孫亮先後為諸葛恪、孫峻、孫綝所挾制,大權旁落。孫綝是吳國宗室,吳武烈帝孫堅的弟弟孫靜的後人,為人好大喜功,嗜好以殺人立威。早在“兩宮之爭”時就殺孫亮姐姐朱公主孫魯育,控制孫亮後,大權在握便剷除異己,先殺驃騎將軍呂據和大司馬滕胤,後廢掉不聽話的孫亮,立孫休為帝,繼續執掌朝政。

三國末期,魏蜀吳都出現過被權臣操縱的傀儡皇帝,蜀國有諸葛亮為“尚父”,魏國有司馬三父子專政,吳國則有孫峻、孫綝的操作。因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又有感劉備知遇之恩,對劉禪事事制約卻也是恪守為臣之道,蜀國才未出現像另外兩國一樣嚴重的情況。而魏國司馬家,廢曹芳,殺曹髦,逼曹奐,曹魏末三帝的下場可以說是三國君主中最悽慘的了,尤其是曹髦,本想勵精圖治,奈何人力不能勝天意,死的極為慘烈。至於吳國,面對孫氏兄弟無君犯上的行徑,雖然會稽王孫亮有心奪權,卻因做事不密而被廢,前車之鑑歷歷在目,孫休繼位後,為重奪大權,對待孫綝的態度就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

同為三國傀儡皇帝,他卻能開一國治世,後世稱賢君良主

孫休

公元258年,孫休繼位,當年就封了孫綝為丞相、荊州牧,孫綝至此掌握內外大權,權勢如日中天。孫休很明白,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他對孫綝的性格看的很準,讓其權勢膨脹,獲得一人之下的地位,以孫綝殘暴愚鈍的性格,肯定會得罪很多內外官員,而這些官員就是自己的反擊力量了。孫休一直對孫綝言聽計從,並把孫綝比作霍光,稱其為“肱股之臣”,孫綝開始放鬆對孫休的戒備,在朝堂上出言不遜,對孫休也多加訓導,百官憤慨,欲殺孫綝。不過孫休認為時機未到,又擔心孫綝的親信眾多,要是他突然被殺,則難免會出現亂事,要慢慢的把孫綝的權力收回來,孫休在封孫綝為丞相後,再封孫恩為御史大夫、衛將軍、中軍督,開始分化孫綝的軍權,孫綝不思其意,繼續做他的“白日夢”。

孫綝在孫休的“退讓”下,終於露出了破綻。一次,孫綝與張布喝酒,眼花耳熱後,竟說出當初廢孫亮,迎孫休的擁立之功,更說出自己可能必須再次做出決定的大逆之言。張布聽後,面不改色,奉承迎合孫綝的話,酒宴散後,張布連夜入朝將此事告訴了孫休,但此時孫休還是認為時機未到,將張布之言擱置一旁,第二天早朝若無其事,並多次賞賜孫綝。孫休本人雖然年輕,但其心計城府之深,極像孫權,他忍讓孫綝,就是要他人心盡失,為自己奪回吳國大權鋪平道路,在賞賜孫綝的同時,開始接觸張布和丁奉,秘密商議大事。

同為三國傀儡皇帝,他卻能開一國治世,後世稱賢君良主

丁奉、張布

在經過數個月的忍氣吞聲之後,孫休終於下定決心。十二月八日的時候,宮內會慣例舉行“臘祭”的時候,這是古人每逢臘月時就要圍獵,用捕獲的動物來祭祀祖先,不過這次孫休要捕獵孫綝這隻獵物,用孫綝的人頭來祭吳國列祖和天下臣民。當天,孫綝因之前的妄言開始擔憂,而孫休又賞賜了眾多財務,更讓其心虛不已,藉口身體有病,不去“臘祭”。但孫休怎能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連派數十撥使者去請,言語之間客氣尊敬非常,又令孫綝疑惑叢生。孫綝推辭不掉,但也留了一個心眼:讓家人在自己赴宴之時,在府內放火,到時孫綝就可以趁機脫身回家了。


孫綝前來赴宴著實令孫休意外,在宴會上,孫休一直壓抑住自己的情感,對孫綝還是和以前一樣大加讚賞,孫綝也太過大意,竟然一點疑慮也沒有。宴會過半,孫綝府中傳來大火的消息,孫綝立馬起身告辭,孫休笑說不行。孫綝仗著親兵在旁,竟想強行離席,此時時機已到,孫休威嚴正色,張布、丁奉立馬命左右近衛將孫綝捆綁起來,孫綝這時才發覺,自己已中了圈套。孫綝或許是酒勁未消,頭腦不清,或許是本身就愚昧無知,竟把自己帶來的,就和自己近在咫尺的數千親兵給忘了,連忙請求把自己流放交州,做奴贖罪,孫休怒道:“當初為什麼不讓呂據、滕胤流放交州,做奴贖罪”。把孫綝斬首示眾,當場豁免了其同謀者,於是部眾都跪地謝降。孫休以雷霆之勢,兵不血刃地平定了操縱吳國兩朝的孫氏兄弟之亂,其手段之高,行動之快,可列在三國能君之列。

同為三國傀儡皇帝,他卻能開一國治世,後世稱賢君良主

孫休智擒孫綝

孫休平定孫綝,有其策劃的努力,也有其幸運的眷顧,若孫綝當時想起自己身旁的親兵,則鹿死誰手,還猶未可知。孫休運氣這一點比高貴鄉公曹髦要好得多,曹髦在與賈充一戰中,本來已經勝利在望,可惜的是賈充還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蠱惑成濟刺死曹髦,最後轉敗為勝,司馬家才得以保全。孫休繼位,勵精圖治,對內剷除孫綝,對外援救蜀國,重視教育和農桑,稍微恢復了吳國在孫權執政前期的生機氣象,後世評價其為“守文之良主,東吳之賢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