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溼和體寒有什麼區別?

用戶2327703803772

導讀:“體溼”是指體內溼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而“體寒”是指寒性體質,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偏陰質,那麼體溼和體寒又有什麼區別?

體溼與脾胃虛弱有很大關係因為脾主運化水溼,所以當人們因飲食不當、外界溼氣入侵體內或天生體質虛弱時,脾運化失常,就會導致水溼滯留體內,出現溼氣;體寒常因天生的體質與後天的生活習慣共同交錯引起,因此根除體寒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尤其是注意一些健康生活習慣,能有效地預防及減輕體寒,當“寒”經常與“虛”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成為“虛寒”,體寒往往是體質虛且寒,寒性體質的人本來就怕冷,再加上虛就更怕冷了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體溼即為體內溼氣,其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溼邪。溼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體溼的人大多喜歡吃生冷食物、喝冷飲等,這些行為都會損傷人體陽氣,而脾臟喜歡燥熱,討厭溼氣,所以脾臟代謝就會受到影響,進而使人體出現頭暈、頭重、四肢酸脹、無精打采等症狀。

  體寒是由於體質和生活習慣交錯引起的症狀,體寒的人往往手腳冰涼,非常怕冷。如果不加以調節,輕則影響女性生理、生育,重則影響血液流動,引起血栓閉塞脈管炎,危害人體健康。

  其實不管是體溼還是體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時候,這些病症與日常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這就應該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日常生活細節進行調理,擺脫體溼、體寒,積極參加一些體育鍛煉也是有效預防體溼和體寒的有效措施。


家庭醫生在線

體溼和體寒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體溼?

體溼就是體內溼氣,其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溼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造成體溼的根源

俗話說十人九溼,寒溼纏身,萬病生。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溼,脾喜燥而惡溼,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溼功能正常,溼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溼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暈頭重、四肢痠疼、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體溼自察最便捷的方式

自查體溼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型,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溼。如果大便成型,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點。另外,自查舌苔。吐出舌頭觀察一下自己的舌苔,如果發現舌頭,黃中帶膩,那也是體內有溼的表現。黃的越厲害,或者膩的越厲害,說明溼邪越重。

溼氣進入我們人體的五個重要通道

1 肩頸部大椎穴

2 前胸部的膻中穴

3 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4 腹部的命門穴

5 腳底部的湧泉穴


所以說,平時我們要注重身體這五個部位的保暖問題。不要著涼,要做到“春捂秋凍”,避免溼氣進入我們的人體。

什麼是體寒?

輕度體寒症狀

1 怕冷,手腳經常冰涼

2 很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復期長

3 女性生理期痛經嚴重、腹部有墜脹感

4 面色暗淡、發黃、無血色

5 易疲勞、關節部位一痠痛

6 睡眠質量差、睡眠淺


中度體寒症狀

1 口腔內易發炎、易長瘡

2 容易便秘,經常覺得肚子脹

3 女性生理期紊亂,天冷後易延期或量少

4 皮膚乾燥易乾裂、腳後跟兒易乾裂、腳部血液循環差

5 愛吃水果、罐頭、冰激凌等冷食


重度體寒症狀

1 尿頻、尿急、尿液不易排出

2 下半身水腫嚴重

3 睡一夜,手腳扔冰涼

4 起床時手腳發麻

5 經常感到胃部脹氣

6 時常感到疲倦、四肢痠痛、沒有精神



蓮花看點

體溼是指體內水溼過多,身體無法正常代洩,即產生的溼內停,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溼氣重”,中醫有“溼重如裹”之說,溼氣重會導致人疲倦,沒有精神,面上油光鋥亮,長粉刺痘痘,頭髮油等諸多不適。

體寒即身體怕冷,由於過食寒涼食物,平時不注重保暖,讓寒邪入體了。寒則凝,身體凝住了,會導致身體的氣血循環緩慢,進而導致手腳冰涼,女性朋友的宮寒痛經等不適。

溼與寒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寒溼。寒與溼都可以通過“溫化昇陽”來調理。

現在已經立夏,天氣也逐漸熱起來了,人體陽氣亦向外升浮。夏季是調理寒溼的最佳時間,俗有“冬病夏治”之說。

“冬病夏治”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藥方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長時間積聚在身體裡的寒溼得以排出。

那麼通過什麼方式來排寒祛溼呢?好的時機,需要好的方式,很多朋友都知道生薑可以祛溼排寒,但用一年發酵的姜根粉和艾草做成的足貼,貼敷於腳底的湧泉穴,就可以達到祛溼排寒,溫化昇陽的效果,這種祛溼排寒的方式簡單方便,非常適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晚上貼,早上撕,輕鬆在睡眠中就把體內久積的寒溼排出來了,很贊👍🏻



且夏季貼敷的效果比冬季更好,因為穴位居於體表,逢夏季人體陽氣外浮,肌表陽氣更易宣通,亦更容易得氣;夏季陽氣外洩,人體血易瀉,氣易行,最有利於排溼寒邪;夏季穿衣較少,更方便選取周身各處穴位。 受溼邪困擾的朋友們,選擇夏季在家裡貼敷足貼,堅持下來,效果非常明顯。


小黃丫祛溼

體溼體寒既有區分又有共同點。體溼是指脾失運化,溼氣存於身體。

溼又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多因外部環境造成,雨水、霧氣、積水和工作在潮溼環境中造成,還包括生活中洗澡、洗頭不盡快擦乾水分,溼邪侵於表。

內溼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脾陽不振,運化功能失常,溼從內生,聚而為患,比如吃冰激凌、喝冰鎮啤酒、冰水之類的食物。



體溼的人大都變現為,便溏、渾身倦怠、腰腿沉重、頭髮油膩、面部痤瘡等

體寒也分為外寒和內寒,外寒大都是冬季氣溫低而致病,當然其他季節也能因為溫度突然降低導致。

寒邪易傷陽氣,身體受寒邪侵襲,衛外陽氣受阻,就回出現畏寒怕冷、發熱。寒邪入體後滯留在肌膚、經絡,臟腑、,使氣血運行不暢,就會產生疼痛,滯留在腸胃就會引起嘔吐、腹瀉、腹痛。



內寒,由於體內陰氣盛,陰極則生寒,就會喜熱怕冷手腳不溫、食慾減退,小便清長,腹痛腸鳴等。

體寒多為腎陽虛所致。這是二者的區分。但是二者往往合二為一,形成病症,溼寒表現為就關節炎、腰背痛、肩周炎、口臭、溼疹、牛皮癬等,面部發白,發暗、黑,越是顏色暗,說明體內溼寒越重。祛溼寒的方法:


乾薑、大棗若果,炒幹熟,研成末,加紅糖煮水代茶飲。乾薑祛溼散寒,大棗補血健脾胃。

薏米、茯苓、白朮、山藥適量一起熬粥或者水煎代茶飲均可,久服,可以寒溼盡除。


王言王語1

體溼也就是體內溼氣過重,體溼分為溼熱體質和寒溼體質

比如愛吃生冷寒的食物,冬天喜歡美麗凍人的(穿的少)這種的話寒氣就容易從大椎穴,三陰交,肚臍等穴位進入體內。



倪惠芳生活志

體溼

頭痛如裹、下肢浮腫、渾身關節肌腱痛有定處、胖大舌、皮膚病變、步態沉重等。

體寒

怕冷、四肢不溫、胃喜熱遇冷則痛、泡沫痰及支氣管喘咳、陽痿早洩、痛經、面無血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