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故事大约发生在明末隆武年间,山东既墨县的一个小渔村里。


春季里的一天,李氏四兄弟驾船出远海打鱼。在返回途中,突遇狂风暴雨,大浪一个接着一个砸向船头,船儿前起后伏,左右摇摆,渔船随时有翻船的危险。四弟立马把蓬缷下来,为了减轻渔船摇摆,需要把桅杆也拔下来。众兄弟齐心协力,就在把桅杆拔下的一刹那间,一个巨浪打开,桅杆是拔下来了,可没有把住,掉到海里去了。

危险是暂时解除了,可是船没有桅,也就失去了动力,只能随风逐流。

此时,一个大浪打来,舵也被浪抽走了。

众兄弟为正住船头,只好用大橹来掌握方向。谁知,刚摇不一会儿,咔嚓一声,大橹也断了。这真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大橹断。喝凉水都塞牙,运气背透了!

茫茫大海,四面看不见山,他们完全迷航了。这真是叫天天不应,叫海海不灵。连一向很有主见的大哥也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不知过了几天,他们已粮尽水绝,再加又冷又怕,已经丧失生的希望,只能听天由命了。

也不知又过了几天,兄弟四人终于熬不住了,昏死过去。

等他们醒来时,船已稳稳地停靠在一个小岛的海滩上。

这就是今天的乌蟒岛吴家沟海湾。

来年开春,他们又返回山东家,把孙姓的亲戚接来了。

就这样,亲戚接亲戚,亲戚再接亲戚,岛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从那以后,他们便在此生活,结婚生子,繁衍后代。

这只是个传说,千万别当真!

乌蟒岛人欢迎您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你来乌蟒岛,必然乘坐小长山岛5号客船。你从皮口港登船,途经小长山岛,然后再到乌蟒岛。全程大约需要140分钟。票价113元。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小长山岛5号客轮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乘坐小长岛5号,大约70分钟便到小长山岛。

长山岛跨海大桥。

大小长山一桥通,大海变通途。

小长山岛5号客轮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船一离开巴蛸岛头,你便可以远远看见东面酷似饽饽形状的小岛,那就是咱的故乡一乌蟒岛。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近点,再近点,首先映眼帘的却是耸立乌蟒岛上最高山上的风力发电机。还有那三座信号塔。风力发电机在当年,它可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风油发电机组合。这是乌蟒岛人的一大骄傲。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客船从小长山出发,大约经过70分钟便来到乌蟒岛港。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港于二零零三年建成并投于使用。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当年在乌蟒岛待过的陆海军老兵们,只要你一踏上故乡的土地,请跟我来,我带着你沿着环岛公路去看看如今故乡的新面貌。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分公司职工宿舍大楼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分公司办公大楼

乌蟒岛港大门楼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码头长廊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出了港,一直往上走,便来到柳树沟。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柳树沟人家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沿着环岛公路东行,走不长时间,便来的孙家沟。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孙家沟人家

继续东行,就来到乌蟒岛第一大沟一吴家沟。

吴家沟人家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吴家沟港的塔吊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老兵们,请你继续跟着我的脚步,沿着环岛公路继续东行。

我们首先来到当年乌蟒岛独立营所在地看看。营房虽然年久失修,可仍然保持原样,墙上的水泥抹的黑板报,仍然还在。

我们沿着环岛公路再往东走,便来到了羊圈。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如今的羊圈变化可大了,一到东山后,远远便看见矗立在地下海湾三面环水的海上楼阁。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远看海上楼阁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通往坞道的公路

冷库加工厂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建没当中的庙宇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马聚公司办公大楼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公司职工宿舍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你如果有兴趣,坐在平台上,边喝茶,边可欣赏北坨子,菜坨和和二坨子前的美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

你可以观赏到风平浪静时大海模样,还可以看到怒发冲冠时的大海样子。

你如果是位好钓者,完全不用坐船,甩杆钓几条小鱼,那简直不叫事。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沿着环岛公路继续东行,便来到大岺岗沟。

这里当年是乌蟒营一个排的营房。而如今早已不见踪迹,从二零零六年就在此建起漂亮的马祖庙。

马祖庙

从前的前里圈早已面目全非,如今前里圈已变成海滨浴场。一条水泥公路,只需三拐便来到海边。盛夏时,你坐在涼厅里,一边喝着茶,边欣赏大海的美景。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曾记否,想当年快艇来岛送物资,北面风大浪高,无法卸货,只好来南洋前里圈,用小船一船一船船运到岸上,然后,战士肩背着物资,通过一条近四十度坡的羊肠小道,七弯八转,九十六拐才来到山顶。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从大岑岗沿着环岛公路南行,公路两傍树木茂密,技叶茂盛,搭肩勾背,遮天弊日。大约走十多分钟,便来到第一个坑道,四炮口。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离开四炮口,继续南行,道路两傍,坑道上下便是高大的桑葚树。这些树还是当年你们栽的,现今早已开花结果。

每年六月下旬,便是桑葚成熟的季节,你看看这些桑葚个大鲜嫩,你还不垂涎欲滴。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看到眼前的坑道,能否唤起你们的记忆?

这么多年过去了,坑道上面的红字标语依然还在,还能清晰看出什么字。如果是当年书写标语的老兵看了这组照片,还不激动得心跳加速,浑身发料?

每个坑道里有一门海岸炮,每个坑道 ,就是一门岸炮的家。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二炮口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当年同一时间在坑道上面写的红字标语,唯独一炮口的字迹清晰,颜色鲜艳,“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从一炮口出来,往西走大约二百米,便是当年连队发电所。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当年连队发电所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当年连队的车库。

再往西走,便来到当年连队的所在地。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连部大门楼门柱两傍的标语。左边写的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右边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大门左边写的是“提高警惕”。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右边写的是“保卫祖国”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就是当年连部所在地。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座砖石结构的二层小楼依然保持良好。当然了,何多何少,我还是感觉有些妻凉,终归多年无人居住,也无人看管。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顺着老唐沟,继续西行。

虽然大雪已下多日,可是环岛公路上依然白雪皑皑,雪地上无一足迹。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对了,咱不能西行,还有一个地方忘记了。

那就是咱吃饭的地方。随着一条泥土路一直往沟底走,大约六七分钟,便来到当年连队的饭堂所在地。饭堂上面不远,首先看到却是那水泥做的黑板墙报。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保存良好,黑色也没完全退去。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在黑板报下面不远处,便是一眼水井。

老兵们,只要你在海岸炮连待过的,一定不会忘记这口水井吧!

这口水井当年可立下汗马功劳。

连队当年登岛时,老唐沟根本没有水井,只有一米深的小水湾。是战士们日夜奋战,大干一个多月,才打完了这口三十多米深的水井。

井水不但清凉甘甜,而且水源充足,总也不干。七十年代初,大旱之年,乌蟒岛其它的水井都干了,陆军及百姓用水也从大陆用船运来的。

唯独这口井还有水,今年也不例外。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这座二层小楼,便是你们当年吃饭的地方。如今看后有些心酸,小楼已被高大槐树松树和尬条所包围。小楼的门窗早已不知去向,槐树们把头也伸进窗户内,正好成了它们避暑的好地方。整个楼房,千苍有孔,面目全非,昔日的模样,只能在回忆里。看们眼前的楼房,睹物思人,感慨万千,瞬间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曾记否?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那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因病逝世。举国上下,统一时间在全国各地为毛主席举行追悼大会。乌蟒岛军民也不例外,都集中在海军饭堂,为毛主席举行追悼大会。会场肃穆庄严,饭堂正前方墙上挂着毛主席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凡是入会人员,一律胸前佩戴着一朵小白花。下午三点整,追悼会正式开始。广播员用那悲切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世界人民的伟大导师毛主席因病逝世的消息已播出,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会场内哭声一片,其哭声惊天地,泣鬼神,连苍天也伤心落泪,那天还真淋淋啦啦下起了小雨。此情此景,至今记忆犹新,经久不忘!这会儿该往西走了。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南洋环岛公路一段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过了羊坨岑背便来到尖坨子岑背。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老兵们,羊坨子还记得吗?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沿着环岛公路来到庙山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环岛路一段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沿着环岛路直往下走,我边走边看,左拐完了,再又拐,右拐完了,再左拐。就这样,我一直走下去,我心里总不踏实,这条道我还是第一次走,我总怀疑是走错了。

又走了一会儿,还是往下去的路,根本没有向北走的道。

我认为自己走错了,决定顺原路返回山顶。

老兵们,你们在此等候,我返回看看情况,有什么事,咱电话联系。

俗话说得好,下山易,上山难。我又顺原路来到山顶。

我四处看了又看,根本没有第二条水泥路。由此可见,沿着这条水泥路走是没有错的。我又顺原路又重走了一趟,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继续西行,便来到当年陆军炮连的第一个坑道。

一个坑道里放一门炮,四个坑道四门炮。四个坑道就是四门炮的家。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第二个坑道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第三个坑道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第四个坑道口周围已被各种树木遮挡得严严实实,几乎看不见坑道口。

当年海军有四门海岸炮,看护着乌蟒岛的东方。

陆军乌蟒炮连也有四门炮,守护着乌蟒岛的南方。

乌蟒守备连也有四门炮,看护着乌蟒岛的北面。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岛,驻有陆海军,还有那么多炮,由此可见,当年的乌蟒岛的军事位置是十分重要。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环岛路傍的凉厅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垃圾处理厂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到头大江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最西头的沟一张家沟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张家沟人家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张家沟人家

这座营房是当年乌蟒营的炮连所在地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老兵们,咱们绕岛一周,又回到乌蟒岛港。

咱故乡也确实是太小了,绕岛一周,又走又看,又拍照,还带解说,还没用两个小时。

按理说,看也看了,玩也玩了,是否该坐船走了?

走是不可能的,没有船。双号进岛,当天返回。

既然走不了,咱也别闲着,听我给你讲两个关于咱故乡的事。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末,乌蟒岛被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军区授于“拥军爱民模范岛”的光荣称号。

这是乌蟒岛人的又一大骄傲!

乌蟒岛的军民也无魁于这个称号。

乌蟒岛当年陆军驻扎着一个独立营,海军一个加强海岸炮连。

当年乌蟒岛的军民关系,用鱼和水关系作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年乌蟒岛没有港口码头,部队炮艇来人来货,只能远远在港外抛锚,等船去接送。

学生放寒假里的一天,乌蟒炮连指导员家属来岛探亲,怀里还抱个刚满周岁的婴儿。

去接人的小渔船刚靠上炮艇,指导员家属便把婴儿递给来接她的小战士手里。她刚撒手,你想不到,我想不到,她更想不到,绑包小孩小被的带子开了,小战士接到手里只是个空小被子,孩子从被下面掉到海里去了。

就在孩子掉到海里的一刹那间,姓孙的渔民眼尖手快,他俯下身子,一把抓住小孩的棉衣,随势提上来,孩子得救了。

一时间,渔民巧救落水婴儿的故事成了乌蟒岛军民饭后茶余的美谈。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当然了,在当年,乌蟒岛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还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罢了。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年初期,乌蟒岛就安装上了程控电话。同年长海县被授于”中国电话第一岛”的光荣称号。乌蟒岛才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电话第一岛,因为当年乌蟒岛上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家装上了程控电话。乌蟒岛当年可是报纸有名,广播里有声的小岛。这是乌蟒岛人的第三大骄倣。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老兵们,咱再欣赏下故乡的美景。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夜幕降临,视线东移,一条渔船打开船上所有灯,是在告诉过往的船只,我已泊锚休息,请绕行。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远远望去,北坨子前白茫茫一片。似气非气;似雾非雾;似雪非雪;似絮非絮;似云非云;似浪非浪;似烟非烟。这就是传说中的海浩。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天气好极了,渔民们正在码头忙着分苗。不一会儿,便引来了几只海鸥,海鸥越来越多,它们也不怕人,就在船周围转悠。

一会儿,群鸥齐鸣,在海湾上空盘旋着;一会儿,它们又都俯冲到海面觅食。

它们自由自在,无掬无束,悠闲自得地做着自已喜欢的事。

它们相互追逐嬉闹,打情骂俏,悠哉悠哉。

渔民分什么时间苗,它们就陪着什么时间。

这真是渔鸥共享,各有所需。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老兵们:欢迎你们再来!

再来时,最好是“十一”前后,那时候正是甩鲅鱼和鲈鱼的季节,也是海岛渔村最美的时候。

老兵们,无论你在何方,也不管你官居何位,请不要忘记你的第二故乡一乌蟒岛!同时,让美篇带上我对老兵们的祝福:春节快乐,万事如意,永远幸福!

啊!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乌蟒岛一咱们的母亲。

您虽然身体娇小,却用那柔弱的肩膀,挑起我们辈辈人的生活重担!

您虽然物产馈乏,却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代代人成长。

您虽然貌不出众,却用那博大的胸怀,保佑着子孙万代平安幸福!

正应了那句老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爱您一伟大的母亲,我们为您骄傲!为您自豪!

乌蟒岛——要塞区老兵的第二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