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春光中的风筝——薄情如纸竹为心,自是多情轻薄态

十里春光中的风筝——薄情如纸竹为心,自是多情轻薄态

其实,我们现在所称的“风筝”,那由稚童手牵一线而操纵的,历代被称为“纸鸢”。

而“风筝”一词,原为宫殿楼阁佛塔的屋檐下悬挂的金属片,风吹而发声,如同琴筝之乐:“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吹风筝”。

十里春光中的风筝——薄情如纸竹为心,自是多情轻薄态

春风十里的季节,我们放的纸鸢,相传最早的纸鸢是韩信所创,简易的轻薄大纸片儿,主要用于军事信息的传递,后来,五代时期的汉隐帝,这名在位仅一年的末代皇帝,将这仅用于军事的小物件儿,发扬光大:以细薄竹片扎成鸟形,薄而韧的桃花纸蒙糊其上,斜缀以线,在宫中引线乘风而戏耍。

后来,民间在纸鸢的鸢头,置入细小的竹笛,放飞在空中之时,发声如筝,于是这种能够发出响声的纸鸢,又被称为风筝。

时代变迁,纸鸢不再局限于飞鸟的形状,渐渐地,五颜六色、千形百状的纸鸢越来越多,蝴蝶、蜈蚣、美人、星、月等状的纸鸢更受孩子们喜爱,而这些神态各异的纸鸢,毕竟不再是飞鸟状,不再适宜被称呼为“鸢”,越来越多的人将之称为“风筝”。

十里春光中的风筝——薄情如纸竹为心,自是多情轻薄态

纸鸢的玩法儿花样百出:

仕女们,喜欢在风筝升空后,将彩饰或者祈愿纸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祈盼天上的神明能够知晓闺中女儿的心愿。这些附加的小物件儿,又名“送饭的”,明清的白话小说中,这三个字时有出现,例如《红楼梦》第七十回:“一时丫鬟们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送饭的来,顽了一回。”;

少年郎们,则喜争斗,竞纵纸鸢,故意让线相勾连,以牵、剪、截等方式相斗,起轮、走线之手段百出,线断者输。

历代文人雅士也借纸鸢,抒发各自的情怀感悟:

有恬淡雅趣的:“钓叟垂香饵,樵童曳纸鸢。江乡民物美,风景更熙然。”

有嘲讽戏谑的:“鸱鸢雕鹗谁雌雄,假手成形本自同。果物戏人人戏物,为风乘我我乘风。”

有情丝缠绵的:“薄情如纸竹为心,辜负丝丝用意深。自是多情轻薄态,佳人枉自怨东风。”

有感慨世态的:“百尺东风舞纸鸢,无端声到别离边。人生自是无根蒂,却被功名一线牵。

有醒悟人生至乐的:“垂老始知安乐法,纸鸢竹马伴儿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