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文/馮雪嬌

6個孩子不與他們的父親有任何關係,對他們而言是有害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和父親、母親擁有健康牢固的關係,這是至關重要的。”

上面這段話,是洛杉磯法院給著名影星安吉莉娜-朱莉的忠告。在與布拉德-皮特兩年多的離婚案期間,朱莉一直在阻止孩子們與父親相見。

法院近日警示朱莉,如果她不幫助修復孩子與父親布拉德-皮特的關係,她將失去孩子的監護權。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朱莉和孩子們

離婚後,擁有撫養權的一方,讓孩子不要和“沒有責任心的爸爸或媽媽”的另一方接觸,似乎也成了一種“國際慣例”。在中國,董潔離婚阻止孩子見父親潘粵明;在美國,朱莉離婚阻止孩子見父親皮特。

這一次,洛杉磯法院為孩子們和皮特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暑期計劃,精確到不同日期的相處時間。

或許,正是因為法官很清楚一個道理:婚姻破裂,強行阻隔父子情,才是離婚給孩子帶來的最大傷害。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孩子的心中,一定要維持“理想父親”、“理想母親”形象

“理想父親”、“理想母親”形象,有兩層含義:

第一, 在孩子的心中,他的父親或母親,是優秀的,是好的;

第二, 在孩子的心中,他的父親或母親,是愛他的。

當一個媽媽,告訴孩子:你的爸爸很棒,很優秀呢。這句話對孩子而言的意思則是:

我的爸爸棒,證明我也應該很棒,因為我是我爸爸的孩子。

當一個媽媽,告訴孩子:你的爸爸很愛你呢。這句話對孩子而言的意思則是:

爸爸很愛我,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我是重要的。

然而,強化父親不愛孩子,孩子就會不安全,並且總有一天,他會懷疑他的母親,是不是也愛他。

因為,既然爸爸有可能不愛我,那麼媽媽也是有可能不愛我的。這種影響,甚至會擴散到這個孩子對整個世界的不信任。

我有個朋友,劉美人,她說小時候,最討厭她的媽媽說的一句話就是:

你們姓劉的,沒有一個好東西。

你們劉家人,都是一個德行。

劉美人的媽媽,和爸爸家的親戚處不好,對爸爸的整個家族都很仇視。也許這個媽媽,並沒有傷害孩子的惡意,然後丈夫的家族,是孩子的一部分,罵丈夫,或丈夫家人,與罵孩子,並無不同。

這樣做的結果,要麼使孩子恨她的媽媽,要麼使孩子恨她自己,恨自己,為什麼身上,流淌著這麼槽糕的爸爸的血液。

同樣,如果孩子的爸爸罵媽媽,對孩子的傷害也是一樣。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缺失的父親”與“缺失的母親”

在探討原生家庭的浪潮中,出現過一套公式: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然而,這個“缺失”,其實還有別的含義。它不僅僅指,在家庭中,父親或母親因為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孩子而造成的缺失,更是指,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的,父親或母親的缺失。

當一個孩子的內心,沒有塑造出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時,就會造成“父愛的缺失”。

同樣,當一個孩子的內心,沒有塑造出一個“理想母親”的形象時,就會造成“母愛的缺失”。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的,父親或母親的缺失是怎麼造成的呢?只需要兩個步驟:

  • 步驟一:當一個媽媽,常常在孩子面前講父親的“如何的不負責”、“如何的糟糕”,孩子在心中,就會貶低這個父親,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再靠近父親。
  • 步驟二:當父親感受到孩子疏遠自己,久而久之,父親慢慢地也跟孩子沒那麼親了。彼此間的相互不靠近,慢慢地,造成了父愛的缺失。

同樣,如果父母離婚,孩子從小跟父親長大,父親常常在孩子面前講“母親多麼不負責多麼糟糕”,也會造成孩子對母親的仇視,這種仇視阻礙了孩子對母親的親密感,從而造成“母愛的缺失”。

也就是說,並不是父親或母親一方的缺位,造成父愛母愛的缺失,而是孩子內心的“恨”,造成了父愛母愛的缺失。因為恨,隔斷了孩子對愛的體驗。

杜鵑,總是愛上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甚至有些還是已婚的,她無法控制自己與其陷入情愛關係,她也感到很羞恥,認為自己是壞女孩。由此她找到心理諮詢師。

在諮詢中,她慢慢開始釋懷,自己之所以控制不住,愛上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源自對父愛的缺失。隨著諮詢的深入,她逐漸發現了一個更驚人的事實:她並不是從小就缺父愛的。

在她很小的時候,她對父親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比如父親出差回家,抱了一臺彩電回家,她是她們大院裡面,最早有彩電和音響的家庭。

與此同時,她揹負了很多她母親對父親的不滿,比如:你爸爸亂花錢,沒有責任心,出去找女人等等。

當她的父親,慢慢在她心裡塑造成了一個,“道德品質敗壞”、“沒有責任心”、“不愛妻子和女兒”的形象的時候,她的心裡開始瞧不起父親,也不再看到父親一點點的好,並開始對父親疏遠。

對於杜鵑而言,她並不是天生就缺少父愛,當她認定“父親不愛自己”的時候,開始疏遠父親的時候,她的父愛的缺失,才真正開始。

在這種“父愛缺失”的影響下,成年以後,讓她剋制不住地發生,一系列無法真正使她幸福的情愛關係。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痛苦無處安放的父母

(1)為什麼有些父母,無法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

愛有時候是盲目的。這種盲目表現在,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很渴望對方能夠完全和我們自己感同身受:

因為我是這樣想的,所以只有你也這樣想,我才能感覺我們連結上了,我才能感覺我們是相愛的。

這種愛的盲目性,是造成父母剋制不住,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的源動力,也就是,他希望孩子和他想的一樣,希望孩子能和自己站在一邊。

這就造成,父母無意識地,會把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扔給孩子。

(2)為什麼孩子那麼容易受影響?

誰對孩子擁有最大的影響力?

帶孩子的那個人。

對孩子而言,誰辛辛苦苦掙錢,跟他並沒有關係。每天帶著他的那個人,才有關係。

如果是媽媽帶孩子,那麼媽媽對孩子就有最大的影響力。因為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依賴媽媽,這造成了孩子對媽媽,有天然的信任感。

這種天然信任感,會使媽媽說什麼,孩子就相信什麼。

我們總會有些時候,會陷入某種消極的情緒中,這是很正常的。

當我們陷入某種情緒,給閨蜜抱怨抱怨丈夫如何不好。閨蜜會開導你,也許你的丈夫這點確實沒做好,但是他在某某別的事情上,是做得很好的。

從而,我們會很快從情緒中走出,恢復客觀看待事情的能力。

也就是,當媽媽把焦慮扔給閨蜜的時候,她的閨蜜是能接住的,並開導媽媽,那麼媽媽的這個焦慮就被消化掉了。

然而,當媽媽把焦慮拋給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接不住的,這個焦慮不僅消化不了,這個孩子還會一直把這個焦慮背在身上,影響他此後的發展。

因而,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伴侶,不僅是因為會影響孩子父愛、母愛的缺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個無用功,你的孩子,因為太小,他無法接住你的焦慮。

(3)在孩子面前抱怨伴侶,本質上是觀念的強加

在夫妻關係中,由於某些矛盾和問題,會使我們對伴侶有所抱怨和指責,這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當我們把這種抱怨和指責,傳遞給孩子的時候,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一種觀念的強加。

當我們用A這個詞,來評判伴侶的時候,這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這個角度也只能代表我們自己的看法。

對於孩子而言,他只需在內心維持一個理想父母的樣子,就夠了,至於這個父母是A,是B,父母之間的恩恩怨怨,孩子長大以後,自然會有結論。

離婚不讓爸爸看孩子,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

小結

無論夫妻之間感情狀態如何,是離婚還是在一起,彼此都應該達成一個共識:

不要在孩子面前講彼此的壞話,或拒絕一方與孩子見面。

如果一方確實有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行為,不得已,不能使孩子與其見面,也儘量不要在孩子面,談論對方的過失。

再不好的父親或母親,也總有那麼一點點,是愛孩子的。就這一點點,也能喚起孩子內心,被愛著的體驗。

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自己“被愛著”。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愛著他的對象,莫過於,他的爸爸和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