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善惡不分,甚至認假為真!真善、假善,到底如何判斷?

很多人善惡不分,甚至認假為真!真善、假善,到底如何判斷?

什麼情況叫真善?什麼情況叫假善?“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曾經有好幾個儒生去拜見浙江天目山的中峰和尚,這是一位得道高僧,就請教他。“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家說道,善惡的報應就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行善一定得善報,行惡一定得惡報,絲毫不爽。可是今天這個人行善,子孫卻不興旺,子孫還有災難。某一個人造惡,可是他家裡還這麼昌盛,還當大官。“佛說無稽矣!”佛講的好像跟事實不相符合。這些讀書人已經起疑心了,但是可貴在哪裡呢?“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現在人不一定有以前讀書人的態度,成見很深,看到什麼就下判斷,然後到處去講,把人家對聖賢教育的信心都破壞了,這就造口業。所以自己有疑,不能把那個疑去感染很多人,要去請教明白人才對,不然你誤導了別人,讓人失了信心,斷了人家慧命,這個口業就很重。

“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這個高僧很有威嚴,馬上義正詞嚴告訴他們:“凡情未滌”,凡人的執著產生的俗情俗見還沒有去除。“正眼未開”,判斷邪正是非的能力還沒有形成,所以“認善為惡,指惡為善”,變成善惡顛倒了。“往往有之”,這在世間是常有之事情。不遺憾、反省自己是非沒有判斷清楚,反而抱怨上天的報應不公平、不正確,這是不妥當的。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讀書人問,善惡怎麼會顛倒錯誤呢?“中峰令試言其狀。”大師讓他們把想法講出來。“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這個讀書人講到了,罵人、打人是惡,恭敬、禮敬人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不一定。“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另外一個人又說了,貪圖錢財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不一定。“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這些讀書人把他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所見所聞都提出來,大師都說他們的判斷不一定對。

“因請問。”這個很可貴,他們所講的都被中峰禪師否定,他們還很謙虛地請教。“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做這一件事情的動機才是根本,那一份存心才是根本。做的動機是要利益人,那是善;做的動機是帶著目的,想為自己謀好處,這是惡。“有益於人”,你的動機是為他好,“則毆人、詈人皆善也。”你這一巴掌打下去,把他打醒了,你救了他一命。你罵他把他給罵明白了,罵清醒了,他可能逃過一劫,不做糊塗事。大家有沒有把人罵醒過?大家也不要學傳統文化學得什麼時候都很柔和,都看起來像好人,該罵人得罵,該呵斥得要呵斥,不然慈悲多禍害。佛門有一尊護法神叫怒目金剛。你該呵斥他時沒呵斥,他愈來愈放縱,就是對他不慈悲了。

當然,我講完你們也不要明天亂罵人,罵了可以醒才罵,那是緣分成熟。而且罵的時候不是發脾氣,是掏出心來護念他,那種言語是可以感通的。你們有沒有罵人罵到流眼淚的經驗?罵到被自己感動得流眼淚。我曾經有過,我曾經罵學生罵到自己流眼淚,後來那些學生對我挺好的。那些都是比較皮的孩子,但是一次、兩次、三次,他知道你罵他是為他好,所以對你很熱情。

“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都是帶著目的的,有所求的,你禮敬他人,那叫諂媚、巴結,那是惡。所以聖賢人看事,都從根本、從心地看,就不會看錯。“是故人之行善”,所以說人行善,標準在哪?“利人者公”,都是利益人的心,是無私的,公心,“公則為真”。“利己者私”,做這一件事情是為了利益自己,是自私,“私則為假。”所以真假從為公還是為私能判斷出來。“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你是發自內心做出來的,這是真;你是做個樣子給人家看的,不是真的。甚至是有人在的時候,都做給人家看,沒人在就不一樣了,“襲跡者假”。有一個讀書人叫俞都,他一生行善,還結文昌社,聽文昌帝君的教誨,戒殺放生,還惜字紙,還戒邪淫,戒口過。做了一輩子,窮困潦倒。他埋怨上天,最後感來灶神爺告訴他:“你意惡太重,邪念、歪念太多。”所以,人一動邪念就損福報。“專務虛名”,都是做給人家看的,做表面功夫,“襲跡者假”。讀書人重在表裡一如,言行一致。“又無為而為者真”,無所求,自自然然去行善,這是真。“有為而為者假。”帶著企圖去做的,這是假善。“皆當自考”,好好去觀察、體悟,就能通達明瞭,就知道怎麼行真善了。

——選自《了凡四訓講記》(蔡禮旭老師講述 改變命運四部曲,揭開心想事成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