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我的鄰居中有一對信佛的老夫婦,每到初一十五,都要起個大早,去很遠的寺院參加法會,燒香許願。但是你要問他們修的什麼法門,他們就茫然不知了。這對老人為了在樓前的空地上開一塊地種菜,砍掉了一顆碗口粗的大樹,鄰居們對此很有意見。不僅如此,他們和兒子兒媳的關係也不太融洽,經常聽見他們家裡傳出的爭吵聲。他們雖然信佛,卻並沒有從佛法中吸取到圓融無礙的人生智慧。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像這對老夫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和娛樂圈的明星們,他們在寺院裡,會很虔誠地燒香禮佛,慷慨地佈施金錢,但是回到生活中,依舊不擇手段地爭名奪利,仍然不知疲倦地追求貪慾。實質上他們只是把佛教當作了消災求福的工具,從未深入經藏,根本不瞭解佛法,這就是典型的迷信。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有句話叫:“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這話簡直大錯特錯。 佛法教人看破放下,釋迦牟尼佛連世間最尊貴的王位都捨棄了,爭香何用?有人說,佛要的是我們的心,這話也有問題。佛陀說法四十八年,隻日中一食,樹下一眠,不是為了向人們要什麼,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巨大的利益。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人類自出生起,就面臨著永恆的困惑,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死後又會到哪裡去?世界有沒有盡頭?宇宙有沒有終點?未有佛法之前,各種學說東一鱗西一爪,都不能窮究其理,使人無法得到圓滿的答案。正如蓮池大師說的:“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儒家只談世事,不論生死。道家雖深奧玄妙,但又隱晦難懂。 而其他的西方宗教就只強調神力,不容人思慮。人們既不能瞭解宇宙蒼生無窮的奧秘,也無法得知人生百般苦惱的來歷,只能無奈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在無盡的苦海中頭出頭沒,升沉起落。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法華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無非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印光大師語) 佛之知見,不可以臆測,但慈悲的佛陀卻告訴了我們達到這一目標的實踐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教人首先要破我執。“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故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我們為什麼不能明瞭宇宙的真相,我們為什麼會產生無盡的煩惱,皆因我執太重,執著於這個虛幻的“我”。對我有利的,就是好的,於我有礙的,就是壞的。我能懂的,就是真理,超出我認知範圍的,便是虛妄。可是這個所謂的“我”,隨著知識閱歷的豐富在不斷變化,伴著生死有無在起起滅滅,而真理或者說道卻是恆遠不變的。以變化無常的“我”去測度永恆不變的大道,即使萬劫千生,不可得也。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世間所有煩惱的根源,一切爭端的起源,社會階層的產生,也都是因為以“我”為中心,執著於我的感受和利益,蔑視他人的存在和權利。由執著而生迷獲,由迷惑而造作惡業,再依業而受果報,永遠在無意義的輪迴中生生死死,無有出期。所以佛教認為去除我執和法執,是破迷開悟,開啟智慧人生的第一步。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佛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皆為因緣和合而生,人類的生死流轉,命運的悲歡離合都是自作因果所定。事物的產生有此而有彼,人們的命運有果必有因。這種緣起的原理和因果的規律就是佛法的核心,是人類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唯一正確的方法論。不是哲學而高於哲學,不是科學卻比科學更嚴謹縝密和客觀。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所以說,佛法不是宗教,而是學校。佛陀與眾生的關係不是主僕和父子,而是師生和同道。佛法不靠神異使人膜拜,也不用危言令人畏懼。他只是啟發我們拋開我執,顯現智慧;抽絲剝繭,幫我們揭開生滅的真相;苦口婆心,教導我們脫離苦海的方法。佛法告訴我們,既沒有萬能的造物主開天闢地創造世界,也沒有遍知的神安排主宰我們的命運,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人皆可成就佛道,人人都是未來佛。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更言:每個人自性中已具足真如本性,萬法盡在自心, 不必迷心外見,遠勞覓佛。人若能忘念具滅,識得本心,即可頓悟成佛。 在佛法中,人類不再渺小無助,更無需祈求神靈,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而是樹立人們的自信,鼓勵人們積極進取,成就無上佛果,這是何等的偉大。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如果我的那兩位鄰居瞭解一些基本的佛理,他們自然會看淡得失,遊刃有餘地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如果為官掌權者明白因果報應的法則,他們一定會惕然警覺,不敢為所欲為。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裡,有句重要的話叫做:“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大師進一步解釋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也明示道:欲生西方阿彌陀佛國土,需修三福,頭一條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並把這看作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這有力地說明了,佛法不僅為人們的心靈提供了依託,還具有端正世道民心,淳化人倫風氣的社會功用。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那麼怎樣看待借佛教斂財的現象呢?世人應該明白,佛法是教人開啟智慧, 覺悟真諦,實現自我解脫的一種實踐,絕非只有空洞的理論。信眾們接觸到佛法,瞭解事實的真相後,法喜充滿,歡欣雀躍,自發地供養三寶,希望僧人將精力更多地用在精進修行和宏法利生上,讓正法長久住事,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這是皆大歡喜的好事。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自百長清規後,佛教界也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傳統。更有許多僧人戒律精嚴,以苦為樂,不捉金錢,早已斬斷貪嗔痴三毒。因為真正的出家人追求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貪圖名聞利養的行為只能使他們前功盡棄,繼續在輪迴中打轉轉。所以他們對財名色慾都會視若仇讎,怎麼敢靠佛祖來賺錢呢?況且自白馬西來,近兩千年間,寺院何曾收過門票?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僧人摘下售票處的牌子

可嘆的是賣門票的不僅是佛教,本土的道教也不能倖免。任法融道長就曾氣憤地說,他作為全國道教協會的會長,一次去一座道觀視察,竟也被擋在門外,後來買了門票才得入內。在佛教聖地法門寺還發生過因不滿被過度商業化,僧眾推到圍牆,關閉山門的事件。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法門寺僧人推倒圍牆

在古時候,寺院不僅擔負著宏揚佛法的使命,有田產的寺院每逢饑荒還要賑濟饑民,許多窮書生也可寄身寺院,讀書蹭飯。而如今給寺院設置門檻,嫌貧愛富,不僅有違普度眾生的宏願,更是斷人慧命,阻人向善的惡舉。

釋永信竟然提出這項建議,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佛教

這些年一切向錢看,各地都流行什麼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賣光了,就把和尚道士也推上了舞臺,借寺廟來賣門票,拿信仰去搞創收。連釋永信都看不過,多次公開呼籲並正式提議,要求取消寺院門票,可就是不管用,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