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統編初中歷史教材,教師要做好這4點,你都做到了嗎?

按照中央部署,全國初中七年級從 2017 年秋季開始使用歷史統編教材,到 2019 年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將全部使用統編教材。為了使本次教材改革的意圖真正得到落實,充分發揮初中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體現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需要深刻理解初中歷史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整體建構歷史學科課程,發揮歷史學科在初中學生成長中的奠基性、方向性作用。

用好統編初中歷史教材,教師要做好這4點,你都做到了嗎?

本文字數:5116 字

閱讀時間:13 分鐘

深刻領會初中歷史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

統編教材體現國家意志。統編教材既要體現教育改革的方向性,又要遵循學科體系的專業性。

一方面,統編教材的編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滲透到課程內容之中,反映新時代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另一方面,統編教材要適當體現歷史學科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體現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在內容選擇、結構呈現和體例編排等方面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有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

從這個意義上講,統編教材編寫體現的是時代要求和學科體系的有機結合,是倫理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統編教材的編寫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鮮明體現了立德樹人的價值性要求和學科課程思想的專業性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整個統編教材內容體系之中,體現了初中歷史統編教材的主旨意圖。

例如,中國歷史教材中用大量的農業、手工業、文化藝術等圖片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所傳遞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中國古代史教材鮮明的主線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傳遞的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統編教材中“相關史事”“課後活動”等欄目大量引用傳統文化經典,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間接詮釋,優秀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具有示範作用。這些內容都是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一定要善於挖掘統編教材中的文化價值因素,利用傳統文化的各種形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具體化、生活化的形式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

統編教材體現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一方面,統編教材在內容上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呈現,體現了學科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統編教材在編寫體例結構上也充分體現了轉變教學方式的課程改革理念,彰顯以學生學習為取向的編寫要求。

如統編教材設置了單元導語、課文導言、歷史圖標、相關史事、人物掃描、材料研讀、問題思考、課後活動、知識拓展等欄目,這些欄目豐富了學生歷史學習的內容,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進行探究式學習創造了條件,有利於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準確把握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是用好統編教材的前提,教師要超越傳統教學中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傾向,深刻認識歷史學科在初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基礎性地位,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新要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國家認同,瞭解多元文化,增進國際理解。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正如梁啟超所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

歷史學科的功能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展規律,辨明歷史是非曲直,形成對歷史發展趨勢的整體把握,從歷史中獲得智慧指導現實。歷史的思想性、價值性、規律性蘊含於歷史發展進程之中,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才能明晰歷史事實,理解歷史過程,發現歷史規律,獲得歷史啟示。唯物史觀不僅統攝統編教材編寫,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也應始終處於支配地位,要讓唯物史觀成為師生認識歷史的根本性指導思想。

馬克思唯物史觀是總結歷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它“揭示了歷史存在的現實基礎,全面闡述了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及其發展規律”,為正確地進行歷史認識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方法。初中的歷史學習顯然不是以記住零碎的歷史事實為目標,而是要掌握歷史發現規律,通過“點”連成“線”進而認識歷史的整體。

如從中國古代朝代更迭的歷史演變中發現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看到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看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形成並得到鞏固的歷史大勢。

要讓學生運用唯物史觀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原理解釋社會的變革,認識到物質生產方式對歷史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整體認識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這一根本因素決定的,認識到明清時期專制統治的加強已經落後於歷史潮流,不利於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專制主義制度必將被新的制度所取代。

舉一反三,學生就不難理解世界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以及資本主義擴張背後的經濟動因,進而深刻理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複雜作用的規律,獲得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整體把握。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發展總體呈現出合規律地向前發展的態勢。從橫向來看,世界各地從彼此隔絕、分散、孤立走向相互聯繫、融為一體;從縱向來看,社會總是從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文明的演進總是漸進式向更高階段發展。教師要善於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把握歷史發展。

在縱橫交織、時空延伸的歷史進程中,唯物史觀始終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歷史的一把鑰匙。

如學習中國現代史,既要從縱向的角度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現代化建設的曲折,認識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自己的路,才能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從橫向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學生必須從普通聯繫的觀點出發,看到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日益密切、中國不斷融入世界、在世界發揮著重要作用,進而理解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歷史教學,還要善於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脈絡,將統編教材分佈在各個章節、各個年級的內容進行整合,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繫、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繫,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等。如歷史上重大改革的發生,往往有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察。

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繫統建構歷史學科課程

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繫統建構歷史學科課程,強調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科基礎知識與基本概念,更要關注學科結構、學科方法和學生學習活動,重視挖掘學科隱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凸顯學科價值,使教學實現對學生素養的整體關照。學科課程意在區別於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僅侷限於“教教材”“教知識”的單向傳輸,更加突出教學中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方式多樣的新的教與學樣態。教師在準確把握統編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用好統編教材的關鍵是進行學科課程的整體建構,即將統編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學習的課程,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將統編教材內容進行轉化,形成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學生學習的歷史學科課程。

學校在進行課程編制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教育目標、學生的學習經驗、課程的組織實施、地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等因素。

第一,整體設計本校的歷史學科課程。依據統編教材明確課程目標、核心內容、制訂課程實施計劃和評價方案,形成初中歷史教學的整體實施方案,進行國家課程規劃校本化實施。

這一過程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域特點和學校實際,如本地有哪些歷史鄉土資源,有哪些歷史博物館和歷史文明遺址,這些都可納入課程方案予以考慮,使課程設計充分體現區域和校本特色。

要注意統籌不同年級的歷史教學內容,實現相關內容的交叉滲透和有機銜接。如學習中國古代史內容可以適當拓展世界古代史內容,在相互比較中加強對中華文明特質的理解。

宏觀上建構歷史學科課程,還需要整體把握歷史學科內容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歷史學科的邏輯性有不同的理解維度,如歷史學科的事實判斷、成因判斷和價值判斷就是一個逐層遞進的認識歷史的邏輯,構成了學習歷史的三個重要任務,即澄清史實、建立聯繫、體悟價值。歷史學科內容的系統性是指歷史事件的發生並不是孤立的、單一的,是相互聯繫的複雜系統,如任何歷史事件都包括事件的原因、結果和影響,具體分析社會歷史問題又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從人、自然、社會相互影響的多層面,從而透過歷史現象體察歷史本質。

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課程設計時兼顧邏輯性和系統性,充分利用好統編教材,按照學生認識規律和學科內容體系系統設計歷史學科課程,使三個年級的教學逐層遞進,渾然一體。

第二,以課程整合理念組織教學實施。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課程整合強調教材內部知識的整合、不同學科間內容的整合和文本學習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教師除了要重視統編教材內部知識的結構化、體系化,還要重視同一年級不同學科知識的聯繫,以學科整合的理念加強統編教材內容的綜合呈現,引導學生將書本內容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發揮歷史學科的現實導向功能。

如學習唐朝的歷史,可以將歷史學科的事件線索與唐代文學聯繫起來,通過不同歷史時期唐詩的內容、藝術風格加深對唐朝歷史發展的理解。歷史與語文、地理、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不同學科內容相互啟發,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歷史學科課程的實施還可以與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銜接,開發研學旅行課程,增強學生的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和問題解決能力。

第三,突出教學環節的學科活動設計。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重視教師講授、輕視學生活動的傾向,採用啟發式、探究式、研究型學習等進行教學,創設學生歷史學習情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組織中教師要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充分用好統編教材的主體內容和輔助欄目,適當拓展歷史史料,讓學生不斷提高以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材料研讀”和“相關史事”介紹了大量的史料,引導學生研讀、思考可以凸顯歷史學科的實證性,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統編教材中的“絲綢之路路線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宋代海外貿易圖”等,具有非常豐富的史料價值,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同時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增強對改革開放特別是今天中國“一帶一路”設想的歷史認同。

教師要善於營造多樣化課堂形態,以歷史劇表演、課堂討論、歷史問題辯論會等形式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觀看影片、採訪歷史見證者、編寫歷史小報、組織演講比賽等活動,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讓教材蘊含的學科育人價值得到充分彰顯

學生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從歷史中獲得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吸取歷史智慧,得到價值引領。教師在深刻把握初中歷史統編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要善於創造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發掘教材內容的隱性價值,使學生深刻領會歷史統編教材所蘊含的各個時代的主體思想以及重要啟示。

比如七年級歷史統編教材突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這條主線,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中華民族 5000 年連續發展的文明歷程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的歷史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八年級歷史統編教材重點呈現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歷程,要讓學生懂得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現代化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通過近現代史的學習,要增強學生民族自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

九年級歷史統編教材重點呈現世界歷史的發展歷程。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和相互影響。讓學生認識到世界是多樣的相互聯繫的整體,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彼此競爭、互相影響,是一個休慼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初中歷史教學擔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要重視革命傳統文化傳承,充分利用好統編教材中承載革命文化的相關內容,用革命傳統文化養浩然之正氣、育民族之精神。

例如統編教材中介紹了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 43 位老一代革命家,要講好這些革命家的故事,讓老一代革命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為青少年精神成長提供滋養,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改變中國命運,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復興。要通過革命傳統文化教育引導青少年自強不息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從而讓青少年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學習。

歷史是一面鏡子,其價值在於對未來的指引。

用好初中歷史統編教材,需要歷史教師站在新時代的高度,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國之棟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培養中國貢獻者的使命,讓歷史的火炬為青少年成長指引方向,照亮青少年的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