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城事——一个老南宁的城市记忆

一条河孕育一座城市,比如广州的珠江,长沙的湘江,武汉的长江,以及南宁的邕江。

穿城而过的邕江将南宁分为南北区域,穿城而过的邕江将南宁分为南北区域,

江西、江南、江北、上尧、中尧、下尧等与这条江水密切相关的街名和地名,

记载着这条大江的久远往事。

在明清及民国时期,南宁水路畅通,水运频繁,市场兴旺。

沿江的水街、石巷口、民生、江西等多处码头街市,

船来船往,熙熙攘攘,一片商贸繁华地。

邕江,南宁的母亲河,全长133.8公里,由左江和右江交汇而成,交汇之处就叫"三江口",这里就是邕江的源头。三江口素有"邕州三江口,神仙也来游"的美谈。《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盖江流之曲,南自扬美,北至宋村,为两大转云。"

据考古发现,一万多年前,邕江边上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也从此开启了南宁的早期历史。南宁因邕江而得名邕城,也正是这一江碧水,让邕城百姓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也给南宁带来无限的风情。

"一辈子都生活在船上,如今上岸居住了,做梦都想着在邕江渔船上打渔的场景",今年80岁的黄老伯曾经是邕江上的渔民。他说,他们家四代人都在水上生活至今已经有14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邕江水上渔民很少上岸,因为常年都在跑航运,闲暇时就在岸边修船补网,看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诸如,邕江河上跑航运的船装了马达,邕江两岸快速飞架的一座座现代化桥梁,岸边河堤宽阔笔直的马路,江边开始出现第一座耸立的高楼。这些城市发展变化,在黄老伯看来,都是说不尽的邕江故事。

邕江城事——一个老南宁的城市记忆

南宁的母亲河——邕江

千帆竞发,码头连片

南宁人伴江而居,沿江而生。南宁人爱邕江,离不开邕江。自古以来,南宁人就依靠水运,进行商贸活动。邕江河面宽敞,水流平缓,内河水上运输曾是南宁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

历史上,南宁素以商贸发达著称,溯左江而上可达龙州,溯右江而上可达百色,顺邕江而下可达梧州、广州、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东向的水上通道。尤其是明朝商贸更旺,南宁发展成为左、右江商品集散中心。南宁的"繁华不亚于中原城市",有"小南京"之称。清代诗人黄体元的一首诗说道:"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照水夜来灯万点。满江红水乱星浮",向世人展现了邕江当年货运繁忙的景象。1907年1月1日,南宁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有21个国家的商人沿着水路来南宁经商,外国工业品不断经此销往内地,内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也销往国外。

过去陆路交通非常落后,运输主要依赖水路,南宁水运的发达,使得邕江两岸的各个渡口码头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清康熙(1662-1735)年间,邕州古城镇江门外就建有渡船口码头。清末民初,在邕江的上游下楞至下游的长塘之间,共建码头49处,其中南宁对外通商后建设的商埠码头-洋关码头(现桃源桥头至区一保后门一段)规模最大。民国之后码头更多了,1937年南宁境内设有码头69个。1947年市区码头共19个,其中邕州古城南门至大坑口之间的码头最为密集,这些码头大多为长途运输船只上落的直渡码头,而且有明确分工。

如今,邕江沿岸的许多码头已消失,听父辈们讲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邕江,那是一片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热闹景象。那时候,邕江上的船多为帆船和摇橹式,动力船(火船)很少。南来北往的货物从邕江抵达南宁,这座城市成为了商贸的集聚地,并日益发展成为区域繁荣之城。

邕江城事——一个老南宁的城市记忆

邕江堤岸上开到荼蘼的三角梅

上有扬美,下有亭子

沿着这一江水流淌的,还有诸多的贸易古镇。南宁有句话说:"上有杨美,下有亭子"。说的是邕江的上游有个繁荣的扬美镇,下游有繁荣的亭子镇。这两个地方都是邕江旁有名的商埠镇,

扬美古镇,距离南宁市区仅36公里,处于三江口的重要位置。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建镇到民国年间,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素有"小南宁"之称。

扬美古镇有一条建于1832年的"临江街",就在邕江的源头之一;左江的岸边。这里曾是一条繁华的街道,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荣耀。这里虽早已归于宁静,但古朴中却蕴含着生机,陈旧中正孕育着希望,行走在这条清明古街上,融进这韵味悠远的环境里,绵长的思绪忍不住让人追寻这条大江的繁华往昔和现代文明的延续。

邕江城事——一个老南宁的城市记忆

邕江边的古宅黄家大院

南宁有"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之说。早在南宁还没有形成城市以前,就已经有了亭子码头,亭子渡记录了南宁的发展和变迁,它和亭子圩一样,一度成为南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子,是邕州盐运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往"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转运中心。自古以来,亭子就是南宁码头圩渡最多的地方,达8处之多。至今仍在使用的码头有3处,即亭子圩码头、亭子渡、西江港码头。

发达的水路交通也成就了亭子的商埠文化。当年,盐商们从北海、钦州、合浦等地,以马驮人挑的方式经陆路从吴圩一带入境,把盐运到亭子"华记""聚福"等盐庄,再分销至南宁周边,或转运到梧州、广东、港澳,或经龙州、凭祥出越南。

亭子是一个集南宁的商业、文化以及传统为一体的地方。史料记载,亭子以雷庙为中心点始于隋唐。有庙的地方自然就有庙会,雷庙也不例外,热闹的庙会逐渐形成圩镇。南宁还没有建城之前,邕江南岸的亭子就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居民聚集点了。后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亭子周边数十里的村镇,纷纷将物产货品运到亭子销售,渐渐的,亭子圩成为了邕江南岸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江畔老街,晨钟暮鼓

水运带来的商贸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解放路、民生路等南宁老商业街,正是依靠当年码头港口商贸发展而来。水街、当阳街、钟鼓楼、黄家大院……依稀隐藏着当年这条大江与这座城市的解读密码。

说起水街,南宁人没有不知道的。关于水街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据说解放前,布行街、华强路一带的居民都要经过这里到邕江挑水吃,成条街水粼粼,因而得名。也有人说,水街之前是因为是卖水的,才有"水街"之名。还有人说,水街是因为多年前常遭洪水和内涝浸泡而得名。

无论水街因何得名,水街所代表的,是一种浓郁的南宁风情。水街,代表着南宁的传统,是最南宁特色的老城区,水街也因水而名、因水而旺,只要一提起水街,老南宁人就知道指的是那儿。

在这座城市,与邕江有关的,实在太多,比如当阳街。当阳街夹在民族大道和新华街之间,街道不长,却面向邕江。站在兴宁路步行街的入口,江风扑面而来,徜徉边阳街,树影婆娑,蝉声吱吱,参天的古木和陈旧的人行道告诉你,这里是老街。

邕江城事——一个老南宁的城市记忆

南宁水街

今天的当阳街依然霓虹闪烁、热闹非凡,民生广场、步行街这些新地标,在见证着当阳街的变迁时,也见证着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的欣欣向荣。

除了因水路贸易兴盛的老街,在邕江江畔,曾经的暮鼓晨钟一度是老南宁记忆深处的诗意。

钟鼓楼原称平楚楼,旧址在今共和路与民族大道交界处,是古南宁最负盛名的一景。据《邕宁县志•古迹志》载:明嘉靖十年(1531年)南宁卫明威将军军政掌印指挥佥事王佐铸了一口大铜钟,悬挂在平楚楼上,故称钟鼓楼。

钟鼓楼洪亮的暮鼓晨钟曾在邕江边悠悠远扬。 "晨钟"即每天早上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鸣一百零八响,送走108种烦恼;"暮鼓"在晚间敲响,与晨钟对应。晨钟惊梦,暮鼓催归。

住在邕江边听着钟声长大的张老伯,回忆起钟鼓楼的钟声时仍是一脸的向往:"钟声洪亮而悠长,长长的尾音回荡在江边,颤颤的,就象心里也有根弦被拨动。很可惜我十多岁时钟鼓楼就拆了,从那以后再也听不到钟声。"

而据父辈们回忆,钟鼓楼的钟声一般在晚上7时到第二天凌晨6时按时响起,然后是每条小街巷的更夫传更。一般南宁发生了什么大事,也会在白天鸣钟祝贺。钟声带给老南宁人太多的回忆。如今,老南宁谈起钟鼓楼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一根稻草能挂大铜钟"、"番鬼佬偷宝草"、"钟鼓斗龙王"等传说。

老城慢慢淡去,江畔的晨钟暮鼓也不再响起,新城生机勃勃,一江碧水依旧,邕城的故事在一天天地更新着。

一条大江,承载了南宁从古至今的历史往事,而如今,那些过往都已经"俱往矣"。不过,关于这条大江的记忆,南宁人是无法忘怀的吧,与城共生的邕江,注定了它就像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烙印。

或许,在某一个下过大雨的清晨,路过江堤,会突然想起了邕江水漫进城里时的童年。那时候,没修河堤前,邕江每年汛期都会发大水,大家都紧紧盯着大坑口的刻度,到70多米时,水就要漫进城里了。如今有了河堤,许多老南宁依旧习惯在河堤上的民生广场散步时看看目前水位多少,那些江水漫进街道,大家拿着菜篮捞鱼的场景已经成了童年回不去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