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初中时就敢挑战上海滩乒乓高手的少年,后来成了世界冠军

那个初中时就敢挑战上海滩乒乓高手的少年,后来成了世界冠军

每个人都曾经青春年少过,上面这张照片中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的五个年轻人也不例外。他们是上海乒乓球队第一批队员,那一年,他们风华正茂。

今天我们给您讲述的是照片里五个人最中间的那位。

此人参加过4届世乒赛,是第26、27和28届世乒赛男团冠军主力成员之一,他和庄则栋还在第28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双金牌,他是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任总教练,他还当过国家体委副主任和国际乒联主席……他就是徐寅生。

那个初中时就敢挑战上海滩乒乓高手的少年,后来成了世界冠军

很多朋友对当年徐寅生十二大板战星野的一幕仍然记忆由新,今年的6月14日,是他80周岁生日,这里我们祝徐老前辈健康长寿。

徐寅生的童年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他出生的那年上海正处于日寇的殖民统治时期, 徐寅生的父亲当时没有固定职业,为谋生四处奔走,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在徐寅生之前,他的母亲已经生了8个孩子,5个哥哥,3个姐姐,其中1个哥哥因为抚养不起,从小就被送给了亲戚,徐寅生出生后,就成了家里的“老八”。

在徐寅生还没出生母亲怀他的时候,父母曾想着也把他送人,但最后还是狠下心来决定把这个“老疙瘩”抚养大,这样总算避免了一场骨肉分离之苦。徐寅生出生的1938年是寅虎年,所以父母给他取名徐寅生。

那个初中时就敢挑战上海滩乒乓高手的少年,后来成了世界冠军

徐寅生的哥哥姐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走上社会找工作挣钱了,大姐还在一家纺织厂里当过童工,因为是老小,家里人省吃俭用,对徐寅生十分照顾,7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到浙江路的明惠小学上学。徐寅生的母亲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少受苦。

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童年的徐寅生在学校里还是找到一点点乐趣,抽陀螺、捉迷藏、斗蟋蟀、刮香烟牌子、弹玻璃球、画画……最终吸引小徐寅生的,还是打起来“乒乒乓乓”响的白色赛璐珞球。五年级的时候,在上海的弄堂里,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起了乒乓球。

那个初中时就敢挑战上海滩乒乓高手的少年,后来成了世界冠军

没有球台,他们就在水泥地上画一个长方形的“球场”,或者用门板放在砖上垒个球桌,两块半头砖架起一根竹竿,就是球网。他们用零花钱积攒下来,买球拍,买球,然后开始乒乒乓乓战斗在一起。他们推来挡去,玩得热火朝天,兴高采烈,斗智斗勇,小徐被乒乓球深深迷住了。

球坏了,小徐舍不得扔掉,用胶布粘,用开水烫。有一次不小心踩扁了一个球,开水烫也没鼓起来,小徐以为温度不够,就捏着球在炉子旁边烤,没想到球一下被点着了,火苗蹿得老高,他一撒手,结果点燃了墙角的杂物……幸亏二哥在,及时把火扑灭。

小徐挨了二哥一顿训,他也因此晓得了乒乓球是易燃物品。

解放后,人们翻身当家做主人,小徐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少年时代的徐寅生,终于第一次见到真正的乒乓球桌,那是1950年的国庆节的晚上,四哥带他去自己的单位参加联欢会,在上海永安报货公司的俱乐部大厅里,小徐见到了墨绿色的乒乓球台,在灯光的照射下,台面闪闪发光。

那个初中时就敢挑战上海滩乒乓高手的少年,后来成了世界冠军

小徐发现,乒乓球在木桌上弹跳的声音,比在水泥地上美妙得多,悦耳得多。要是能在这样的球台上打球,该多好啊!小徐一时浮想联翩。

四哥知道老弟喜欢乒乓球,过了没多久,就带小徐去南京路上的上海精武体育会看乒乓球比赛,这是徐寅生第一次观看乒乓球比赛。那天的比赛虽然不是上海最高水平,但在小徐眼里打得非常精彩,有快攻打法,有削球打法,小徐没有想到,小小的乒乓球竟然如此迷人,他看得眼花缭乱。

那天,有一个人的打法最让小徐叹服,他球速快,变化多,特别是发球花样繁多。这个人就是刘国璋,上海早期和傅其芳齐名的乒乓名将,曾参加过第26届世乒赛,是上海第一个获得运动健将称号的乒乓选手;他担任教练期间,曾率上海队在第二届全运会上夺得男团冠军。

从那之后,徐寅生开始千方百计找有乒乓球桌的地方打球,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打球已经无法吸引他了。当时徐寅生已经在大光中学读书,学校里有一张没有油漆的乒乓球台,小徐技高一筹,成为同学中的“球王”。

为了提高水平,徐寅生开始闯荡上海滩,起初是到一家皮革厂的厂工会,和看门的老伯混熟后,一放学他就到那里和大人们切磋;后来,徐寅生听说工人文化宫也有乒乓球台,就想法设法搞了张学徒证明,“混”进去打球;此外,徐寅生还常去一些私人开的乒乓球房去打球,因为球技高超,徐寅生每次去了不用花钱。

那个初中时就敢挑战上海滩乒乓高手的少年,后来成了世界冠军

在与各路球友交手中,少年徐寅生的球技也逐渐提高,他知道了如何去使球产生各种旋转,学会了使用手腕用力,懂得了击球落点的变化……就这样,徐寅生像着了魔一般,对乒乓球越来越迷恋。

1953年,由姜永宁、王传耀等组成中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参加世乒赛,这让徐寅生大开眼界,原来乒乓球打好了,可以当国家选手,还可以出国打比赛……从此,徐寅生对打乒乓球更上心了,他废寝忘食地“钻”到了乒乓球里,一发不可收拾,他像一匹野马,四处找高手挑战。

在与不同的高手过招切磋中,徐寅生仔细观察高手们的动作和战术,学习并模仿。就这样,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专业教练系统正规训练,但悟性极高的徐寅生从观摩中向高手们“批发”了很多技术,同时,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1955年,徐寅生进入了上海市体委组织的上海学生乒乓球代表队,逐步开始接受正规训练。那年上海市组织了一次选拔赛,优胜者可以代表上海去参加全国比赛,徐寅生用借来的日本产海绵球拍打进了半决赛,但关键的一场比赛前,球拍被主人拿回去了,对再借来的新球拍不适应,结果那次比赛徐寅生只得了第三名。

当时水平和徐寅生差不多的上海汽轮机厂工人杨瑞华获得了第一名,并在当年入选了国家队,1956年,杨瑞华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乒赛。

这次打击让徐寅生有点心灰意冷,但上海市体委以及一些老教练和老运动员们对徐寅生非常关心,为了鼓励他,国家队参加世乒赛之前来上海进行的热身赛上,徐寅生被派上场,战胜了两名国家队队员后,观众的掌声让徐寅生重燃希望之火。

由于打球耽误了学习,初中毕业后,徐寅生没有考上高中,被分配到一所技校学习,那期间,他打球的时间少了。1956年4月,东京世乒赛结束后,罗马尼亚队于四月下旬返回途中经过上海,顺便与上海队进行友谊赛,技工学校学生徐寅生被上海体委选调到上海队迎战客队。

那是世界强队第一次访问上海,本着培养新人的原则,上海市体委安排徐寅生一共上场了两次。

经过三天的临阵磨枪,第一场,徐寅生面对罗马尼亚一号主力、曾经战胜过世界冠军荻村的乒坛名将马泰·甘特纳,虽然0:2败下阵来,但初次与世界强手接触给徐寅生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世界一流选手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他相信,自己如果能再系统训练一段时间,就能击败对手。

接下来,徐寅生和队友配合,赢了两场双打,一时间,轰动上海滩,这也让徐寅生备受鼓舞,他开始憧憬着有一天中国运动员高举世界冠军的奖杯,观众们欢呼雀跃的场面。

从那之后,徐寅生萌发了进专业队继续深造的念头,但那时上海还没有专业的乒乓球队,参加过世乒赛后返回上海汽轮机厂的杨瑞华也在寻找出路,他们先后与广州体院取得了联系,双双通过了考试。正当二人准备南下广州时,上海市体委得知了广州来上海挖人的消息,为了不让人才外流,领导当机立断,在上海体育学院增设乒乓球队。

就这样,徐寅生成了上海体育学院的一名学生,正式开始了他的乒乓球生涯。

凭借着国内和国际比赛的优异成绩,1959年,徐寅生入选国家乒乓球集训队,同年,他成为了当年世乒赛中国男团主力阵容(另外四人是容国团、王传耀、杨瑞华、胡炳权)中的一员,开始成为挑大梁的人物。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