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星:讓學生愛閱讀是老師的能耐!

周其星:讓學生愛閱讀是老師的能耐!

2016“全人教育獎”提名獎,他首倡“為童年打造一間彩色的閱讀教室”,參與創辦了令人震驚的“三葉草故事家族”,在全國建立了57個社區站,舉辦了四千多場閱讀活動,受益人次達到三十餘萬。這位草根教師,以一間榜樣教室為出發點,利用網絡和四處的奔走,推動自下而上的閱讀變革,改變了諸多學校、家庭、社區的閱讀生態,讓更多的城市溢滿書香。

周其星:讓學生愛閱讀是老師的能耐!

在深圳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語文老師:

他做閱讀教學,為孩子們的童年打造彩色的閱讀教室;他做閱讀推廣,參與、發起了兩個在全國頗有影響力的公益組織——三葉草故事家族、百班千人讀寫計劃。

他的教育主張非常鮮明:“做閱讀教師,打造閱讀教室,是希望我們教育最根本的發生點就是在家庭,就是在教室裡面,我們從這裡開始成長,從這裡開始出發。”

他,就是周其星老師。

被稱為“星星”老師的他,主張教師在課堂是“閱讀教師”的身份,家校共同攜手,合力為童年打造一間彩色的閱讀教室。

關於兒童閱讀的教學和推廣,周其星老師一做就是十幾年。本週,讓我們一起走進周其星老師和他的閱讀世界,從他的文字和思想中,感受孩子們在閱讀世界中的成長,找尋普適的閱讀課程教學和實施方法,營造更好的閱讀生態。

01

在閱讀貧瘠的環境下,一位閱讀教師的堅持

“我們的生活,看似蒸蒸日上,其實,在外表的浮囂下,掩蓋不住心靈的荒蕪。這是一片閱讀的荒原。翻翻孩子的書包裡都裝著什麼書?問問孩子的書架上擺著多少書?熱鬧的生活讓我們靜不下來去捧讀一本書。父母是忙碌的,為了生計,為了應酬。回家來,要休息,要調整。孩子是忙碌的,為了成績,為了升學,要補習,要參加各種培訓。閱讀,簡直就是可有可無的事。唯有讀書可以隨便擱置,可以任性耽誤。”在微博裡,周其星老師曾這樣寫道。雖沒有那麼多崇高的意境,但句句戳中當下閱讀貧瘠生態的要害。

2005年,雖已成為安徽教學名師的他,依舊感到自己沒有尋到人生的方向,之前他覺得能把一堂課,把一篇課文教好,教得很精彩,贏得大家的掌聲,他就會很滿意,偶然一次機會,他被周益民老師的兒童文學講座喚醒,毅然改變人生的流向,南下深圳,追隨李慶明校長,投身更為廣闊的兒童閱讀教學之路……

在周其星老師身上,始終有一種溫暖而堅定的使命感,他說:“我深知,我們這樣一個時代,像我們這樣一個普通的老師,你能夠做些什麼,你的歷史擔當是什麼,當你這樣追問自己的時候,你就知道我應該做一些什麼,應該付出一些什麼。我選擇做閱讀教師,我來打造閱讀教室,我來彙集更多的家庭和老師,更多的教室。”

“好的語文老師,要不忘對孩子進行文學甚至哲學等多方面的啟蒙教育,這是為人師者的根本。”周老師深信,藉由閱讀,能帶給孩子無比豐饒的人生。

02

認定一件事,就心無旁騖地做下去

從最初推行李慶明校長提出的“文學與語言分科”的實驗開始,他在一年級每週九節語文課中拿出至少4節課來讀書講故事,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文學的課堂,爭取讓每一個孩子每天都能帶一個故事回家,漸漸地,開設專門的文學課程,繪本閱讀課程、名著推薦課程、班級讀書會、主題閱讀會:有講述、有表演、有討論、有思辨,重欣賞、重感悟、重體會……

他愈發堅定,再走以前的那種把一堂語文課上好的路是行不通的,現在應該把一個更廣大的世界帶到孩子的眼前,帶到教室,必須在教材之外也要開拓更多的領域。

他不會去關心績效考核,也不關心職稱,只關心自己的學生讀了什麼書,寫下了哪些漂亮的文字,做了什麼有意思的嘗試。所以,他的生活是興致勃勃的:“奔跑在你認定的那條路上,在這條路上,抵達的終點並不重要,而你路上遇見的那些人,發生的那些事情,註定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風景,這才是我們所需要去在意和珍惜的。”

03

在教學探索上,他如此地充滿創意和想象

在深圳實驗學校,周其星老師的同事都曾評價他喜歡動腦筋,積極接觸新事物新做法,“一天到晚都在琢磨”,在教學探索方面非常的開放,“從不保守”,“非常專注”,有想法就會立即行動起來。

早在2007年,他就開始嘗試讓學生的家長走進課堂,以“故事媽媽”的身份給教室裡的孩子們朗讀童詩、童話、繪本、童謠。他堅信繪聲繪色的“故事” 可以彌補傳統詞義解析教學模式對母語的抽離。當第一位來自梅州的媽媽溫聲軟語地給孩子們講完故事,孩子們的欣喜羨慕和讚歎,激發著越來越多的家長走進教室。這一舉動,開了國內“故事媽媽”進課堂之先河,為後來建立“三葉草故事家族”親子閱讀公益組織奠下了基礎。

他提倡讓孩子們在表演中獲得立體閱讀的體驗,將繪本閱讀與表演結合起來,和“三葉草故事家族”的義工媽媽們一起精心編排繪本劇,屢獲國內大獎,成為國內繪本劇的推動者和引領者。

即便是駐紮在教室裡,他也仍然樂此不疲地進行著“閱讀教室”的創造,從對閱讀與寫作關係的深入實踐和思考,不斷建立自己對於寫作教學的實踐體系建構,現在,他開設的“創意寫作”社團正在小學中高年級探索混齡教學,訓練孩子們多角度敘事的想象力。

近年來,他在讀寫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又推出“重新認識幾個字”的項目式主題學習課程的探索和研究。

他與翻譯家樹才、兒童文學作家陳詩哥共同編撰兒童詩集,進行兒童詩歌教育,讓每個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來進行詩歌創作,讓孩子能夠以有趣的方式逐漸獲得語言的邏輯訓練和思考習慣。

04

他推進親子閱讀進入家庭,改善兒童閱讀生態

創辦“三葉草”初期,周其星老師培訓故事媽媽、策劃線下活動、組織線上話題討論、參與“新書搶鮮讀”……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家長“捲入”其中。“三葉草”週末或節假日的活動也逐漸豐富:有社區故事媽媽培訓;接受培訓之後的故事媽媽,走進社區、圖書館、幼兒園、小學,為大家講故事;每年上半年有故事媽媽講故事大賽的“故事媽媽秀”,下半年以孩子為主,開展繪本劇表演大賽;每到年底,還會推出年度好書榜評選之“媽媽榜”和“寶寶榜”……

“家長們兒時錯過了美好的書籍,孩子不應再錯過。孩子在學校課堂上接觸不到這樣美好的故事,就應該讓他在家裡讀到。”周其星認為,推進親子閱讀,是成人順利介入孩子當下生活的最佳路徑,通過故事的講述,或者以故事為媒介進行表演,能真正實現對兒童的呵護和關愛。

他結合自己推廣和研究兒童閱讀多年來的經驗,總結了一些基本觀點:比如,圖畫書不是兒童閱讀的全部,神話圖畫書的教育價值不可取。兒童文學閱讀是有階梯的,應拾階而上。兒童閱讀從童謠起步,童詩跟隨,讀完童詩讀童話,童話之後是童書。童書領域的閱讀,先從繪本起步,過度到橋樑書,最後進入到文字書的海量閱讀。從文學到科學,然後是哲學以及更廣泛的領域。

05

融入教學思考,他構建出彩色的讀寫教室

周其星老師認為,教師要有閱讀教師的身份自覺,在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寸之地有所作為。周其星老師整理了近八年閱讀推廣的實踐探索,出版了一本教育小說《彩色的閱讀教室》。他正式提出“為童年打造一間彩色的閱讀教室”理念。

“彩色的閱讀教室”裡的書也不只有童話,還有歷史、科學、哲學、故事媽媽和好玩的課堂,更重要的,它代表了一種教育理念:在這個教室裡,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安全、愛和尊重,有向上的熱情,蓬勃的朝氣,也有約定的規則,以及規則之下的自由。

在《彩色的閱讀教室》之後,姊妹篇《彩色的寫作教室》在他帶領的 " 好玩的寫作 "學校社團課程的教學經驗和思考中脫胎而生了。周其星老師說,讓孩子愛上寫作文,一定要激發他們的興趣。周其星常常鼓勵孩子們 " 胡言亂語、胡說八道 ",讓孩子放膽寫,自由寫,盡情寫。

" 如何想造船,先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他們分配任何任務,而是要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周老師說,他自己想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對錶達的渴望,讓寫作成為孩子生活中的日常。他希望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嘗試寫作,在遊戲中愛上寫作,在訓練中駕馭寫作。

周其星首創為童年打造一間彩色的讀寫教室,這是一間有魔法的熱情四射的彩色教室,不僅讓孩子們離文學殿堂更近,更是給予了他們一種妙筆生花的力量。

06

他的教育立場,自始至終都是兒童優先

周其星老師給自己的評價是專注於一線立場、著力於草根的教育創新與實踐。

周老師說:“一位老師的幸福,在於他擁有一間彩色的讀寫教室,因為教育最根本的發生點就在這裡,這也是一位老師安身立命之本。我是個很普通的一線老師,這決定了我的草根立場;我又是一名知識分子,應該有自己的使命擔當——不僅面向我的學生,還要面向更多的學生;不僅感召我的家長,還要感召更多的家長,乃至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們,一起為童年打造彩色的讀寫教室。”

在周老師看來,好的教育理念需要結出具體的果實才有意義;一個好的教育思想需要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孩子身上,在他具體的生活中得以體現,教育才是真正發生。從閱讀出發,去往高地,去往遠方,這是他初心不改、堅定無悔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