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變成“假多多”誰來監管

拼多多變成“假多多”誰來監管

號稱社交電商的拼多多有變成“假多多”之嫌。

近日,有關拼多多的假貨新聞絡繹不絕。有消費者搜索拼多多發現,近似於LV外形的248元包包、105元的“COACH手包”堂而皇之出現在平臺。而新京報調查發現,拼多多上所謂東阿縣阿膠“9塊9包郵”,但這些阿膠來歷存疑。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6年調查發現,拼多多在全國投訴量躍居行業第一,高居13.12%。2017年年中,南京公安多次發佈公告,針對拼多多存在的售假、以次充好、涉嫌傳銷等眾多問題向公眾預警。

拼多多假貨氾濫的結果,就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根據極廣大數據標明,2018年1月到2月,拼多多月活躍用戶從峰值的4323萬降到了4013萬,這是自2016年開始首次回落。

拼多多變成“假多多”誰來監管

拼多多作為電商行和的後來者,本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事與願違,它反而縱容售假並且成為假貨溫床,被阿里巴巴等其他電商所清理之後的假冒偽劣抖彙集這裡,成為“下水道”,成為社會毒瘤。

拼多多當初以社交電商起家,主打價格極端低廉的產品。但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遠遠低於市場標準的價格,必然會嗲來遠遠低於市場標準的質量。而拼多多對此的解釋是,這些產品定價符合中低收入群體需求,並創造了一個名詞“消費下沉”。

但是“消費下沉”等同於假冒偽劣下沉?低質成為低價代名詞?這讓我想起之前公眾關注的農村食品市場,部分地區大量山寨假冒偽劣視頻充斥小賣部,成為被正品“遺忘”的角落。這其實是對農民消費權益的嚴重侵犯,也是在製造新的社會割裂。

不能讓悲劇再度重演,讓已經被各地工商部門緊盯的線下假貨轉攻線上,在拼多多之類無監管平臺找到新的容身之地。拼多多應當肩負起應有的平臺責任,在低價低質的用戶、流量誘惑面前,必須保持住底線。但指望平臺自律是不夠的。拼多多此類平臺的運營模式,主要依靠早期融資—吸引大量商家入駐—低價傾銷各類商品—吸引客流——再度融資的路徑,由於處於早期投入階段,因此融資成為最重要的企業資金來源,而對於投資者來說,最能讓其拿出真金白銀的,就是平臺的用戶增長數、商家增長數等指標。

也因此,拼多多拼命吸引入駐商家,無論其資質如何;拼命擴大SKU(電商術語,主要指品類),無論其中有多少假冒偽劣;拼命用低價和類似於傳銷人頭金字塔的房市吸引客流,哪怕這些用戶是相對缺乏辨識能力的。在此基礎上,拼多多營造了看似繁華的交易場景,而其中所隱藏的售假、以次充好、涉嫌傳銷,就如同一顆顆定時炸彈,遲早會被引爆。

號稱3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其影響面也就涉及到千百萬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拼多多變成“假多多”,意味著其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正在持續擴散。誰來監管拼多多?成為維護公共利益的必須之問。有關部門應該對拼多多日益氾濫的假冒偽劣等問題高度重視,加強日常管理,發現問題堅決查處,並通過約談、警告以及要求其整改、下架相關假冒偽劣產品等房市,提升其違法成本,不能讓拼多多滑向網上最大的假冒偽劣集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