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最近,不管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也好,還是網上認識的寶媽也好,都在問米粒媽一個問題,那就是:低齡寶寶(主要指3歲以下的寶寶)的藝術啟蒙應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這個問題的呼聲這麼高呢?

米粒媽認真的想了想,這大概是因為就咱們這一批父母的實際情況而言,英語啟蒙吧誰都能說上兩句,數學啟蒙吧又極其貼近生活,只有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藝術啟蒙,讓我們無從下手。

畢竟咱們這一批父母,對藝術的認識,差不多也就停留在“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達芬奇畫的”、“向日葵是梵高畫的”、“夜曲是周杰倫,哦不,是肖邦的”這樣的水平上了。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然而,這一代的娃,要是不懂點藝術,那真是,丟的還是咱的臉。

連馬雲爸爸都說了: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學琴棋書畫,30年後,他們肯定找不到工作!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和機器會把人類知識領域的工作全部承擔,人類和機器競爭的關鍵在於智慧和體驗。

機器可以學會知識,但是智慧和體驗,它們學不來!看來,藝術真的很重要!

所以,米粒媽完全能理解大家的焦慮。但米粒媽又想告訴大家的是,這樣的焦慮其實是沒有什麼必要的,因為給低齡寶寶的藝術啟蒙,說難也不難,只要思路對了,操作起來倒是一件非常簡單好玩的事情呢。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米粒媽原本提起藝術也是一臉懵逼,但這些年陪著米粒一起“體驗藝術”之後,有了非常多的心得體會,那麼接下來,米粒媽就把自己在“低齡寶寶藝術啟蒙”這塊的乾貨經驗分享給大家。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藝術啟蒙的真正內涵:想象力+動手能力

很多家長會把藝術啟蒙複雜化,認為應該是教孩子繪畫、建築、模型。但其實……

你們想多了:所謂的啟蒙,是在尊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基礎上,讓孩子接觸並感受藝術的魅力。

對於3歲以下的低齡寶寶而言,藝術啟蒙最核心也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米粒媽認為,應該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同時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孩子和成年人不一樣,他們的思維沒有固化,所以他們有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在他們的腦海中,雨是從地上下的,月亮是可以吃的,人也是有翅膀的……

這樣“胡思亂想”是孩子們最珍貴的想象力,是藝術的精神和靈魂基底。

而寶寶們用自己的雙手(或者是雙腳甚至是嘴巴)去觸摸,去感知,去描繪或者搭建自己的想象,則是藝術的創造和呈現過程。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所以,在充分尊重低齡寶寶的認知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基礎上,我們作為父母,最需要做的是,是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環境以及條件,讓他們的想象力能充分發散,動手能力能充分發揮——這才是藝術啟蒙的正確打開方式。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藝術啟蒙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寶寶進行藝術啟蒙呢?

首先,給寶寶提供無固定形態類玩具。

我們日常給寶寶購買的玩具,比如電子琴,汽車模型,毛絨布偶等,這些都是固定形態類玩具,它們通常只有一種或幾種玩法,供孩子探索和思考的空間不大。這些玩具當然是可以給寶寶玩的,但米粒媽不建議給太多。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什麼是無固定形態類玩具呢,比如:積木、沙子、泥土、水、泡沫、顏料等,這些玩具沒有固定的形態,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固定的玩法,一樣或者幾樣組合起來就可以發展出很多的玩法,是讓寶寶們最容易發揮自己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的玩具。

比如積木,對於小寶寶來說,橫著搭豎著搭,搭兩塊搭三塊,搭起來又推倒,簡直太奇妙了。

對於他們來說,這除了是一件非常有樂趣的事情以外,在他們的腦海裡,模型架構的能力也在開始形成。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比如沙子,乾燥的沙子,溼潤的沙子,加了一點水的沙子和加了很多水的沙子,都很不一樣,都很好玩。

給他們幾把鏟子和幾個容器,在鏟來鏟去的過程中,在搭建堆砌的過程中,他們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空間與容積,更別提這種玩法有多麼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了。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再比如藝術啟蒙教具排行第一的顏料,那是人手必備的玩具了。顏料和顏料混合可以產生新的顏色,顏料可以和各種材質的玩具搭配在一起玩,顏料和各種液體都能發生讓寶寶驚歎的“化學反應”,所以讓寶寶放肆的玩耍吧。

不要小看這些玩具,寶寶在觸摸、塗抹、搭建、堆起來又推倒的過程中,他們快樂的馳騁在想象力的海洋中,同時在身體裡播種下了一顆小小的藝術種子,只要父母保護好這顆種子,慢慢的就會看到藝術之花的盛開。

其次,大自然是一切“美”的起源。

給小寶寶的藝術啟蒙,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一種“美”的啟蒙。所以一定要儘可能的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讓自然界的一切成為孩子的最好的夥伴。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讓孩子感受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變化。春天的新綠,夏天的繁花,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這些都是孩子藝術啟蒙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讓孩子成為大自然的觀察家,風霜雨露是如何形成的,讓孩子感受下雨,感受雪花,踩踩泥坑,體會海浪拍打過腳面時的愉悅。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陪著寶寶一起觀察花是如何盛開的,葉子是如何凋零的,小螞蟻怎麼把食物搬回巢穴,小蝌蚪怎樣變成了青蛙,蝸牛爬行時怎麼會留下一道印記……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如果寶寶不問,那麼不需要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都給寶寶解釋清楚,他們有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最主要的是,讓他能有這樣近距離觀察和思考的機會。

除了觀察,還可以教會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讓他們隨意塗鴉幾筆,或者拿相機拍下當時的一幕,不僅能讓他們有強烈的參與感,更重要的是,也逐漸培養起他們獨立思考和親手實踐的能力。

這些最自然最日常的觀察,會成為寶寶腦海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

再次,“髒玩”是藝術啟蒙的最高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米粒媽經常觀察到,有不少家長,一看見孩子想摸下這個,想玩下那個,就趕緊把孩子拉回來:“別碰,髒死了。”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米粒媽真著急啊,這也不能玩那也不能玩,別說藝術啟蒙了,那你讓孩子幹嘛啊,跟你一樣拿個手機刷劇嗎?

對於孩子來說,“髒玩”就是藝術的最高形式。顏料、麵粉、沙子、水槍、泥土……這些玩起來那個不亂糟糟的。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玩水、踩泥坑、吹泡泡……這些玩起來哪個不髒兮兮的。

但就是因為“髒玩”,所以孩子才可以不拘泥於形式,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全身的細胞,全情投入進這樣的玩樂中,放飛自己的想象力與藝術力。

而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給孩子多準備一身換洗的衣服帶著,然後,閉上嘴巴露出微笑就好。

很多家長可能會擔心,確實有很多不衛生的東西,如果孩子吃進嘴裡怎麼辦。米粒媽這裡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首先,是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全衛生的“髒玩”環境和材料,這點對於還處於口欲期的寶寶極其重要,確保給他們玩樂的東西都是安全無毒可以入口但是不能吞下的。

而對於大點的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玩樂之後洗手的習慣。只要父母教會孩子,玩歸玩,但玩好了之後要做好自身的衛生工作,那麼“髒玩”就成為一件再開心不過的事情了。

最後,時刻記住,家長只負責引導,而不是主導。

很多家長在日常的啟蒙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常常讓自己主導孩子的玩樂,而不是讓孩子自己玩樂。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很多家長總是有一種“迫不及待要教孩子”這種心態,孩子玩個玩具,父母趕緊示範一遍,孩子想塗鴉,父母一會指揮畫圓形一會指揮畫三角形,孩子觀察只螞蟻,父母恨不得把螞蟻的生態結構鏈給孩子科普一遍。

米粒媽敲黑板!這樣做是錯誤的!你認為你在教孩子知識或者正確的玩法,事實上,你在極大的破壞孩子的興趣、專注力和構思能力。

記住,讓孩子自己玩,最重要。

孩子在玩樂過程中,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探索,不斷的自我修正,他們從中摸索、學習並總結規律,他們在構建屬於自己的邏輯層級和知識結構。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正是這些獨自玩樂的時光,讓孩子變得特別而閃光。

如果父母過度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只會過早的將孩子的思維固化,讓孩子變得死板。孩子最初的想象力都已經被扼殺在搖籃裡了,還談什麼藝術啟蒙呢。

父母要做的事情是,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環境,給孩子一點小小的指引,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

不要讓自己成為主導,不要灌輸“我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充分尊重孩子的認知能力,讓他們自由的玩樂和探索。

沒有這種能力的孩子,30年後肯定找不到工作!

藝術啟蒙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但正如米粒媽所言,核心其實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的認知能力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藝術環境,然後,就讓孩子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自由翱翔吧。

另外,米粒媽還給大家準備了迪士尼藝術創想視頻,關注米粒媽愛分享”,在後臺回覆:藝術啟蒙,就可以獲取啦!

家有永動機寶寶,老母親如何活命?

養一個愛書的孩子分幾步?這個媽媽的做法值得學習

看起來很美的親子游,其實很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