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

德江縣,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位於貴州高原的東北部,地處武陵山、大婁山匯接處。東與印江相鄰,南與思南接壤,西與鳳岡交界,北接沿河、務川之間。國土面積2072平方千米,轄12鎮8鄉345個村,總人口54萬。

德江縣,距省城貴陽334公里、銅仁市區220公里,素有“儺戲之鄉、天麻之鄉、奇石之鄉”之稱,境內有隋唐扶陽縣城遺址、楓香溪會議紀念碑等景點。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

  • 中文名稱

  • 德江縣

  • 外文名稱

  • Dejiang Country

  • 別 名

  • 德江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

  • 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

  • 12鎮8鄉

  • 政府駐地

  • 玉水街道

  • 電話區號

  • 0856

  • 郵政區碼

  • 565200

  • 地理位置

  • 貴州銅仁

  • 面 積

  • 2072平方千米

  • 人 口

  • 54萬人

  • 方 言

  • 貴州方言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 著名景點

  • 隋唐扶陽縣城遺址

  • 機 場

  • 銅仁鳳凰機場

  • 火車站

  • 銅仁火車站

  • 車牌代碼

  • 貴D

  • 行政代碼

  • 520626

    建制沿革

    禹貢時屬荊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

    秦立郡縣制,屬黔中郡。

    漢先屬武陵郡酉陽縣地,後屬武陵郡永寧縣地,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屬酉陽縣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廣漢郡。巴郡領縣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縣西),其中涪陵縣,新莽時改名巴亭,東漢複稱涪陵,縣治為今重慶彭水,郡屬西南,包有今道真、務川、沿河、德江。武帝時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廣漢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劃入巴郡,東南地劃入牂柯郡。

    三國時,吳以思州分置黔陽縣,思南為黔陽縣地,與酉陽又有隸屬。

    西晉仍屬涪陵郡萬寧縣地,隸梁州。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領漢中、梓潼、廣漢、新都、涪陵、巴、巴東、巴西八郡。東晉時屬武陵郡地。永嘉後(公元307年),地沒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

    南朝劉宋時,屬武陵郡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惡荊州強大,甲兵盡聚,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陽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縣。武陵郡改隸郢州,領縣不變。北周時,先屬奉州地、費州地,後屬黔州地。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領巴郡、涪陵郡、東巖巖渠都。不服梁、陳,政令不能達。周武帝保定四年、陳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長(蠻帥)田思鶴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帶郡領縣(德江屬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陳宣帝太建六年(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於故枳城立涪陵鎮,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陳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總管龍門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質等,以其地遙置費州(德江屬費州地),治在涪川(今縣境潮砥官宅壩),亦曰涪川郡。後廢費州,併入黔州。

    隋先屬黔州涪川縣地,後屬巴東郡扶陽縣地。隋文帝將地方行政區劃統一為州、縣兩級,隋煬帝改州為郡,仍為兩級制。初承北周費州,不帶郡領縣,後廢。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於廢費州地置涪川縣(今德江、思南之間地),屬黔州。

    唐初屬巴東之扶陽縣地、改屬務州、思州地,後屬費州之扶陽縣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當牂柯、夜郎要路,請置郡以撫之,復以隋巴東的務川縣置務州,州治務川縣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東郡地務川、扶陽、涪川合置務州,又招慰生僚置城樂縣(今鳳崗),屬務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為十五道,以務州隸屬江南道,縣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務州曰思州,以界內思邛水為名,逐年縣有所減。

    五代屬費州地,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張萬睿率思州、費州等七州皆附於楚王馬希蕪。蠻夷長據其地,先附楚後附蜀。

    宋初屬黔州領內羈縻州地,後屬思州務川縣地。宋初全國分為十三道,乾德以後改道為路。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劃分全國為二十一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調整為十五路。元豐間,又改為二十路,路下設府、州、軍、監。思南府,宋初為羈縻州。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土族首領藩部長田佑恭入朝內附(願為王民),分黔州復建思州,屬夔州路,較唐時思州為大,州治今地俟地(之前,德江、沿河、印江、思南、務川等地為土族所據,未達王化)。大觀元年,番部長田佑恭內附,始建思州治。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於故都濡之地,沿舊治名務川縣(德江屬務川縣)。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思州及領縣廢,併入彭水縣,務川縣降為務川城,邛水縣、安夷縣各降為堡,仍屬黔州。

    元屬思州水特姜長官司地。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撫司,隸思州軍民宣撫司,尋自龍泉坪徒宣撫司治於清江郡,改稱故思州治為思南,隸湖廣行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土族首領夷長田景賢以地降元,置新軍萬戶府。

    明屬思南府水德江長官司地。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十三日,思南宣慰司地改隸四川行省,領縣三(安化、務川、印江)、長官司(蠻夷、沿河佑溪、朗溪。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九月二十一日,從貴州巡撫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請,水德江長官司改置為安化縣,屬思南府附郭。德江縣明洪初置水德江長官司和洪安化劑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劑長官司。永樂十二年以水德江長官司屬思南府。萬曆三十三年改水德江長官司為安化縣,府屬附廓。

    清屬貴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縣地。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貴州巡撫岑毓英奏移銅仁縣於江口、安化縣於大堡(今德江縣城),八年正式遷移安化縣於今德江縣城。

    民國時期,德江縣疆域基本確定。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安化縣改隸貴州鎮遠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請改制方案經內務部核准,從九月開始施行,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佈,撤思南府,改安化縣曰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乃以烏江在縣境一段俗稱德江而改德江縣),屬黔東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鳳崗、印江、沿河、務川等縣按省定方案互撥插花地,各縣疆域初步確定。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縣南二區(寬坪)劃撥思南管轄。十二年(公元1923年),廢鎮遠道,德江縣直隸省轄。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鳳崗、石阡五縣勘查邊境插花地段。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劃隸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鳳崗、石阡互撥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劃邊界。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務川兩縣勘定邊界。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縣改隸銅仁督察區。

    解放後,1955年9月29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場兩鄉劃歸德江縣管轄。至此,德江縣界完全定界至今。

    風景名勝

    楓溪會議會址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

    楓溪會議會址

    1934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挺進楓香溪,6月19日在此召開了我黨我軍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楓香溪會議。1980年在會址的北側山上建造了石質紀念碑。

    清代安化文廟

    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

    清代安化文廟

    德江文廟又稱“清代安化縣文廟”,位於縣城光明路中段東測,初建於明代嘉慶年間,為孔子先師廟。文廟坐東向西,佔地面積2180平方米,建築面積876平方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