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簡介

蓬江區,廣東省江門市市轄區,江門的中心城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翼,毗鄰港澳,北連廣州、佛山,東接中山、珠海,南向南海。轄區面積324平方公里,下轄3個鎮和6個街道,總人口80萬人,約有30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

蓬江十景為廣場瑰寶(五邑華僑廣場、華僑博物館)、良溪古風、陳垣故居、雙虹映日(潮連大橋、荷塘大橋)、綠野西坑(大西坑森林公園)、長堤風貌街、洪聖公園、叱石風景區、陳白沙紀念館、東湖公園。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簡介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 中文名稱

  • 蓬江區

  • 行政區類別

  • 市轄區

  • 所屬地區

  • 廣東省江門市

  • 下轄地區

  • 3個鎮,6個街道

  • 政府駐地

  • 環市街道建設二路

  • 電話區號

  • 0750

  • 郵政區碼

  • 529000

  • 地理位置

  •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翼

  • 面 積

  • 324平方公里

  • 人 口

  • 80萬

  • 方 言

  • 粵語-廣府片、四邑片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陳垣故居、洪聖公園、綠野西坑等

  • 車牌代碼

  • 粵J

  • 行政代碼

  • 440703


    建制沿革

    元末明初之間(1363年左右)蓬江區境內已形成圩集。江門墟原在蓬萊山西山坡上,舊稱“墟頂”。至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已初具規模。清康熙元年、三年(1662年、1664年),清政府頒佈兩次“遷界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50華里,江門劃為界外,江門居民被迫徙遷。清康熙八年(1669年),“遷界令”廢除,江門居民迴歸復業。鴉片戰爭以後,根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將江門闢為對外通商口岸。

    1925年8月6日,當時的廣東省政府決定將江門埠定為廣東省直轄市,當年11月26日,江門市政廳(即後來的市政府)正式成立。1931年撤消江門市建制,改為鎮復歸新會縣轄。先後編為新會縣第二區、第十二區。1933年改為鎮。設保甲制,有29個保,345個甲。

    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25日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會址設在江門,代行江會區一切行政職權,後因地點不適中,新會四鄉難以照顧,於1950年5月,將原江會軍管會遷至新會會城,江門便成立“江門辦事處”,代行江門區內行政職權,當時只按區級鎮建制,各部門設股,江門自解放日起屬粵中專區領導。

    1950年前,江門未設郊區行政建制。

    1951年1月12日原屬新會縣管轄的江門鎮為省轄市,同時新會縣劃出水南、紫萊、白沙、石衝(白石、耙衝、北街市)等四鄉與北街村歸江門市。1952年底新會縣滘頭鄉劃歸江門市郊區。1953年3月,市郊區(蓬江區)轄紫萊、水南、白沙、石衝、滘頭、滘北6個鄉,有20個行政村。1956年2月7日佛山地區成立,江門市劃為佛山專區領導,直至1958年11月。從1958年11月起江門市轉屬肇慶專區領導,不久計劃將肇慶專區遷到江門,所以曾一度叫江門專區,但後來決定不遷,又複稱肇慶專區。

    1959年初江門市設江門專區,同年11月新會縣所轄新民、丹灶、篁莊、篁邊等劃歸江門市,擴大江門市郊區。1961年底江門市屬肇慶專區,1963年6月江門市又屬佛山專區。

    1974年7月1日經上級同意江門市重為省屬市,受省和佛山地區雙重領導。

    1977年江門市區域再次擴大,新會縣原轄外海、潮連併入江門市郊區(蓬江區)。

    1984年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郊區管轄外海、環市、潮連三個區公所[5]

    1994年8月10日,城區更名為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6]

    1953年設郊區街道,1958年改郊區公社,1977年擴大郊區。1984年正式設立縣級建制區,原名江門市郊區。1994年3月調整管轄區域,8月更名為蓬江區【1994年8月10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4]119號)江門市城區更名為江海區,郊區更名為蓬江區】。

    解放前郊區各鄉原屬新會縣第二區管轄,區府設在禮樂,行保甲制。1950年8月以後,郊區各鄉相繼成立“臨時鄉務委員會”代替舊鄉政權。1951年1月12日新會縣劃出江門鎮成立江門市。同時劃出水南、石衝、紫萊、白沙4個鄉(共12個自然村、4個行政村)歸江門市管轄。

    1951年6月郊區開始土改,至1952年7月夏收前全部完成。土改後各鄉成立鄉人民政府,下按自然村建立聯組,併成立“江門市郊區辦事處”領導白沙、紫萊、水南、石衝、滘北、滘頭六個鄉共23條村,農業人口約11200多人。1952年新會縣劃出滘頭鄉和麻北鄉的北街村共8個行政村,歸江門市管轄。江門將滘頭的林村與北街村合併成立滘北鄉。石衝鄉劃出北街圩歸市區。

    1953年郊區開始搞農業互助合作組。1954年下半年開始將互助組合並擴大為農業互助合作社(每條鄉當時有幾個或十多個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在原互助合作社再發展擴大成為一鄉一社,即有白沙、紫萊、水南、石衝、滘頭、滘北6個高級合作社,下分大隊、小隊。1956年下半年新會縣劃出石山裡、沂水裡、石子潭、鳳溪裡歸江門市紫萊鄉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