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勿問真與詐也,只論其勢可耳!

  建安八年,袁譚被袁尚打敗,困守平原,走投無路之際,派辛毗為使者,向世仇曹操請降。仇家來投奔,曹操心存顧慮,就此事在曹操和辛毗之間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外交說辭。

  曹操:“不知袁譚之降誠意如何?” 

  辛毗:“非真。”

  曹操:“如此說乃是假意?”

  辛毗:“非假。"

  曹操:……

  辛毗:“ 明公勿問真與假,只論其勢可也!"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作為使者,辛毗對曹操曉之以利。其一、分析了袁氏內爭所造成的危機與後果;其二、當前攻打鄴城必勝的條件;其三、討伐荊州的不利因素。最後結論最為精彩:“河北既平,則霸業成矣”。曹操久聞陽翟名士辛毗之名,乘機將辛毗留在自己帳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史記·貨殖列傳》。趨利避害乃人之本性。縱觀古今,普天之下,芸芸眾生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利益價值觀系統。“利”並非只有狹義的金錢。人們常說的“有利”、“有益”,說這話是以是否符合自己“價值預期”為標準的。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有時候只談論“利益”彷彿過於世態炎涼,但是懂得如何發揮“利”的作用,做事做人更容易皆大歡喜,無疑能大大促成個人的成功。

先說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高僧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高僧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之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

第二個故事: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他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在眾多候選者中,芬森選中了一個叫哈里的年輕醫生。但芬森擔心這個年輕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醫學研究中堅守。芬森的助理喬治提出建議:讓芬森的一個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里,看他會不會動心。然而,芬森卻拒絕了喬治的建議。

他說:“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哈里出身於貧民窟,怎麼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一方面要給他一個輕鬆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選擇拒絕,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最終,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

若干年後,哈里成為丹麥醫學家,當他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地說:“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的利益做誘餌,來評估我的人格,我肯定會掉進那個陷阱。因為當時我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求名心切必作偽,求利心重必趨邪

“名”和“利”是人生中最難看透的兩個字。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有道是,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名利”本身是中性詞,與道德無關。談及名利總是顯得俗氣,不要輕言“淡泊名利”。若能稍微認識“名利”之道,對人生也大有裨益。

對待名利的態度可以模糊地分為重名輕利、重利輕名、淡泊名利。不過名和利,是從來都沒有絕對界線的。

一、重名輕利

據說1986年有人舉報王石貪汙,數額大約是20萬。紀檢部門找王石調查,王石忍不住拍案而起:“我王石只值20萬嗎!會為了20萬出賣自己嗎?”

二、重利輕名

當今社會,彷彿不管什麼方式只要讓自己“火”一把,錢就到手了。自然就有了“寧願在寶馬上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的馬諾,“浴室徵婚”的幹露露等等一系列的“新事物”湧現。

很多人博出名,醉翁之意不在“名”,因為“名”可以兌換成錢。“英雄不問出處”,管你是郭美美還是蒼井空,出名了同樣有各種各樣的商業演出、商業代言。

三、淡泊名利

自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詩仙李白,他從不掩飾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據說,李白就很懂“淡泊”的學問。他不屑於科舉考試,遍遊名山大川,四處結交,還玩起“隱居”的快捷方式,終於把自己成功地推銷給皇帝。

如果能真正做到看透名利,做到“淡泊名利”反而容易名利雙收。

就像以“熱心市民周先生”著稱的周潤發,不僅為人樸實善良,出行時也穿著樸素,精神抖擻。據說,周潤發身價值不菲,但發哥卻不執著於名牌奢飾品,拖鞋運動鞋都選擇好用便宜的,甚至發哥還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會將財產都捐出去,令人十分敬畏。

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越想遠離“名利”它反而會靠你越近。能淡泊名利,名利卻趨之若鶩。但俗世紅塵中如果沒經歷過大風大浪、大起大落,又有幾人能看破名利呢?聖人畢竟還是稀少的。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根本沒什麼東西可以讓自己淡泊。


也許徹底窮一次,會更明白金錢有多重要

雖然從不提倡貧窮,但在當今物質發達的年代,“精神”反而顯得更稀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嚷嚷壓力大、心累……

一個現象很有趣,如果從小就在“富裕家庭”長大的人,往往理所當然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通過努力而獲得的。而出生貧困的人,更清楚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有多麼可貴。當然,這並不是絕對

人們經常批判,說很多窮人好吃懶做。其實不是不願努力,更多的是無奈。貧窮限制了想象力,環境制約了發展。如果角色調換一下,自己有過之而無不及。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所謂成功,無非就是自己先建立起一個“利”的基點,促使人和金錢圍繞這個“基點”而去努力的結果。這一切皆出於“趨利避害”本性的驅動。

而“客觀”地認識自己,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雖然眼睛長在自己頭上,卻只能往外看,我們只有通過周圍的“利益”關係,反過來認識自己。如果對“名利”理解得更清晰,不但能夠更“客觀”地認識自我,對事情也會看得更透徹,把握更準確。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小到構成人體的細胞,都“懂得”趨利避害。下圖中白細胞在追殺一個細菌(一大坨在動的是白細胞,跑在前面的小黑點是細菌)。細菌玩命地逃跑,因為“害怕”被白細胞滅掉。白細胞玩命地追,因為要拼命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系統不受破壞。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從社會宏觀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由各種各樣的價值預期決定的。“同什麼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趨利避害。”——鄧小平。

人生的不同階段“利”表現為不同的需求。有人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很多行為並不是出於“利益”目的。比如,講義氣,知心好友叫出來聚聚,雖然很累了也願意去,又或者願意耐心的聽閨蜜倒一整晚苦水…… 

如果仔細思考,就會發現所有這些行為在潛意識角度考慮只有兩個原因:一、不希望失去這些關係,換句話說,潛意識認為需要這些關係;二、感覺這樣做自己得到快樂或某種滿足。這二者本身就是自己的“價值預期”,本質上就是“利”。

還有些事情,我們會覺得是自己的興趣,而不是“利益”,但是從興趣中獲得的感受也是一種“價值”的體現。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人的行為受到自己對長、中、短、以及當前的價值預期驅動。如果能夠客觀、清晰地理解這此源動力,不但能讓職業、事業、家庭關係更出色,也會帶來更多“運氣”。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利”的表象,表現為立場、利益、觀念等等。我們經常說要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要站在對方的價值預期上考慮問題”。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這樣做能讓自己處理問題更有效,所以對自己更有“利”。通俗一些稱為“共盈”。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再舉個例子,比如剛畢業的時候,也許你躊躇滿志,進入夢寐以求的企業。但是若干年之後,才發現處境高不成低不就,上頭受氣,下頭沒地方出氣,想逃離,卻又擔心籌碼不夠。通俗點說“感覺身體被掏空”卻看不到想要的未來。當初的夢想消磨殆盡,只能自我安慰,學會默默接受。

深入的思考就會發現,這本質上是因為個人的“價值預期”與系統(企業)的“價值預期”無法平衡造成的。

即“利”出現了某些程度“衝突”

所以要了解這個“利”的運行特性,並加以“運用”人生才能找到準確的突破方向。如果僅僅是一味的盲目的自我提升,各種圈子裡應酬、混關係,年復一年,對於自我的實現起不到太實質的成效。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專注於一技之長,有在某個方面研究得比大部分人更深入,就能真正建立起有競爭力的“有效技能”,這個就是有效的基點

。這個基點將是一個重要紐帶,通過它可以交到相關專業的朋友,有共同語言,促成進一步的提升。

專注堅持學習和鍛鍊一項技能,內心就有了方向,精力就有了去處。伴隨著成長的喜悅、內在的自信得以建立。激情和幹勁大增,精神面貌迥然不同。隨之而來的是“運氣”和“關係”不請自來。這是有效自我突破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果忽視了個人“利”的基點的建立,達不到與周圍資源相匹配的高度,是難以帶動資源的有效運轉的。長此以往,自我價值預期與現實就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距,造成了表面、或潛意識的無奈感。一旦習慣了,人生很容易陷入可怕的循環模式

想建立起“利”的基點,那麼永遠不晚,任何時候開始都是最好的時間。有時候真的需要迫自己一把。但要真正練就一技之長,絕對不是口號式的激情,而是在於平淡似水般的堅持。

為什麼說平淡如水搬的堅持,比總盯著結果更重要呢?

因為正常人更加願意相信“只看結果,不在乎過程”。羨慕別人“名利”的光環時候,甚至從來沒人關心過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你只關心我飛得高不高,從不關心我飛得累不累”。

如果相信所謂的“只看結果”,那麼你一定是被欺騙了!別人埋頭在過程,而你只看結果,這是很危險的。再來看看這些成功者背後的故事吧。

馬雲高考落榜時充滿了挫敗感,之後他跟表弟到一家酒店應聘服務生,結果表弟被錄用,自己慘遭拒絕,老闆給出的理由竟是馬雲又瘦又矮,長相不好。之後馬雲做過搬運工人,蹬過三輪送書。1984年他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第三次參加高考,但總分離本科線還差5分。由於英語專業招生指標未滿,部分英語優異者獲得升本機會,馬雲被杭州師範學院破格升入外語本科專業。再之後的教書生涯中,馬雲應聘了許多其它工作,但沒有人要。後來又4次連續創業失敗,抱頭痛哭

潘石屹變賣全部家當,連睡覺用的棉被也一併賣掉了。毅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只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後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

王健林行業的早年,疲於應付官司:“最早因為不懂,造一座樓,把底層商鋪全部賣掉。在初期的三年中,買了商鋪的人經營不好,就來告我們。我前三年當了222回被告,雖然只輸了兩場官司,還是讓整個公司疲於應付。成天在打官司,哪還有精力經營客戶就是這樣,他的出租回報率沒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來告我。”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就算再平凡的人,專注和堅持了也會有回報的。怕就怕問題只看結果,又不想做好過程。這叫做“本末倒置”。

動之以錢,曉之以利,無往而不利!(投資哲學)

很多時候困惑就來自於“本末倒置”的行事方式。就像很多朋友下決心參與“學英語”、“N天養成習慣”之類的活動。其實多數是在自欺欺人。

我們諸多行為和決策,是接受潛意識層面控制的,理性思維所能左右的力度十分有限。即使道理自己都知道,不過總是堅持不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心做好眼前的事情。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理解了這個社會關係的本質,就會明白所謂成功,無非就是“利”的往來。自己建立起一個“利”的基點,促使人和金錢圍繞這個“基點”而去努力的結果。或許我們更應該從簡單的事情踏實地開始,通過堅持總會建立起自己“利”的基點,步入良性循環,有效突破自我。


“名利”的更高境界——慈悲

你能幫助的人越多,你就越成功。最大的利他就是利己

(真正的利他不等於“好好先生”。慈悲角度的利他,在於你是否真的能“利”於他人,而不覺得自己有多牛)如果能從心而發,嚴於律己,真誠而無私地幫助他人,這樣就接近了慈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