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是不通公路……

  

30年前,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是不通公路……

  “30年前,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我們兩家雖然只隔幾座山,但不通公路,走山路,一個來回要走7個多小時,這段感情就此作罷。”文昌街道桂花社區老人王慶發回憶說。

  大山阻隔著人與人的交流,阻隔著物產運輸,大部分群眾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就算豐收之年,多餘的糧食也因運輸問題無法變現,生產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昆寨屬納雍偏遠鄉,新民村又屬昆寨的偏遠村,山高路遠一度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

  “我們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適合種李子,年年都豐收。20年前,我背李子到街上賣,天矇矇亮就趕路,要走三四個小時才能趕到,太費力了。”75歲的老人龍忠國回憶。

  “要想富,先修路,一路通,百業興。”修建“村村通”公路是山區群眾的迫切需求。

  2014年至2016年,納雍建成2230餘公里通村路,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目標,惠及345011人。

  村村通了公路,像王慶發老人一樣的遭遇再也不會重現了。

30年前,我喜歡一個姑娘,可是不通公路……

  “我們這輩人的遺憾總算沒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我的兩個孩子都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現在路通了,孩子買了小轎車,每個週末都開著車回家,很方便!”王慶發感嘆。

  董地鄉樸德村修了通村路後,低窪不平的泥巴路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民說話也有底氣了:“以前雨天走路得小心翼翼,現在全是水泥路,輕鬆多了!”

  路通了,方便群眾出行,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

  龍忠國背李子走三四個小時去賣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昆寨鄉新民村立足地理優勢種植了近萬畝脆紅李,三年後掛果,一畝地至少增收6000元。

  “路好了,水果不愁銷路。我10年前種植4畝板栗,現在每年能產1000多公斤,買板栗的顧客都開著車來,年收入1萬多元。現在政府帶領村民發展脆紅李產業,我們很支持。”嚐到甜頭的村民趙祥高興地說。

  對於離縣城不遠的沙包鄉雙山村來說,通村路就是一條條致富路。

  “有了通村路,現在我們都是坐車到縣城賣菜,再也不用揹著背籮走3個多小時的泥巴路了。”雙山村村民說。(王麗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