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問答》第114期:端午節,談談五毒中藥材行情!

《药材问答》第114期:端午节,谈谈五毒中药材行情!

說到端午,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粽子、龍舟和屈原,不過據考證,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時期,楚、吳、越等地就已經開始固定在五月初五舉行儀式性活動了。這些活動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驅邪辟祟,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些活動的影子:佩香囊、掛菖蒲、焚艾草、飲雄黃等等都是古時為了驅逐邪毒而採用的手段。在我國北方,端午節還有吃“五毒餅”的習俗,雖然這種餅不過是上面加蓋了五毒紋樣或者壓出了五毒形象的普通餅類糕點而已,但這也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希望“吃掉”這些毒蟲,使其不能再毒害世人的願望。

五毒餅上最常見的“五毒”花紋是蜈蚣、蛇、蠍子、壁虎和蟾蜍,但是傳說中的“五毒”也有把蠍子或者壁虎換成蜘蛛的版本,而在清朝呂種玉所著《言鯖·穀雨五毒》中,所記載的五毒又是“蜈蚣、蠍子、蛇虺、蜂、蜮”。

五毒其實都還是中藥材,這期我們來看看五毒的情況吧。

@蜈蚣小姐:蜈蚣後市怎麼樣?

答:每年驚蟄後,氣溫轉暖,蜈蚣冬眠甦醒,開始出土活動。清明至小滿前後便是集中產新的季節。而在立夏後開始產卵,幼蟲到成蟲生長週期一般需要經過4年時間。隨著市場行情在逐年上漲,當地農民在利益的誘導下,不分蟲體大小,肆意捕捉,野生資源遭到較嚴重的破壞。在利益驅使的掩蓋下,產區農戶根本無從談及有效保護持續利用蜈蚣野生資源。所以產量一年比一年少。蜈蚣,市場新貨上市,貨源走動變化不大,行情走平,現蜈蚣價格15公分的在3.2-3.3元之間,12公分的2.2-2.3元,該品近年供求平衡,預計後市波動幅度較小。

在所有版本的“五毒”中蜈蚣都有“中標”,看來“蜈蚣是毒蟲”是人們的共識。的確,哪怕初次見到蜈蚣的人,都會被它那修長多足的異類身形嚇一跳,而小時候“蜈蚣精”吸人腦髓的傳說也應該給我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多足,恐怕是蜈蚣留給人們最為深刻的印象了,因此蜈蚣也有“百足蟲”之稱。不過一般來說,蜈蚣的足通常沒有那麼多。就拿在江南地區比較常見的少棘蜈蚣來說,完全成熟的個體可見的只有21節(實際25節,其中第一節和最後三節小而極不顯著),蜈蚣們屬多足亞門(Myriapoda)唇足綱(Chilopoda),每個體節只具有一對足,因此除去頭部的觸角以及位於尾部的延長的尾足,少棘蜈蚣用來爬行的足只有20對,也就是40條而已。真正意義上的“百足之蟲”應該是同屬於多足亞門但歸於倍足綱(Diplopoda)的馬陸們,它們不但體節多,而且一節上有兩對足,足的數目可以輕鬆達到上百對。

雖然腳的數目不佔優勢,但令蜈蚣榮登毒蟲之列的是它第一軀幹節的一對特化的足——顎足。蜈蚣的顎足尖銳有力,並且和毒腺相連。在蜈蚣捕食時,先出其不意的用前幾對步足抱握住獵物,然後用顎足刺入獵物體內並注射毒液。蜈蚣的毒液主要包含多種酶類,如磷酯酶、蛋白酶、透明質酸酶等[1]。其中磷脂酶被認為可以造成細胞膜,尤其是神經細胞膜的損傷;而蛋白酶和透明質酸酶則可分解獵物組織。並且這些毒液成分對昆蟲和脊椎動物都有極強的殺傷力。在自然界中,蜈蚣以捕食其他昆蟲、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而若不慎被蜈蚣咬傷,則可能發生皮下出血、水腫、組織壞死甚至死亡。

@蛇類經營:烏梢蛇後市如何?蘄蛇市場走動怎麼樣?

答:烏梢蛇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中,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野生資源隨著產地管理力度加大,野生貨源逐年減少。目前國內很多地區有發展人工飼養烏梢蛇,但烏梢蛇需要2-3年的生長週期,且技術要求較高。故養殖收益並不高,家養難以形成規模。

安國市場:蘄蛇,市場可供貨源有量,需求一般,行情繼續保持平穩,現市場蘄蛇價格開膛淨貨在1800元,商家關注力度一般,後市行情變化繼續關注。

毒蛇之所以可怕,來自於那銳利的毒牙和致命的毒液。眼鏡蛇類和蝰類之所以是造成中毒的主要類群,是由於它們的毒牙大,並且位於上頜骨的前端,在攻擊獵物時更容易刺入獵物體內。與此相對的,一些遊蛇和海蛇雖然也有毒腺,但毒牙位於頜骨後側,並不容易刺入獵物體內,因此其危險性也相對較低。

對於眼鏡蛇類和蝰類來說,二者的毒牙和用毒方式稍有不同。前者的毒牙後面具有一道凹槽來運輸毒液,因此稱為溝牙;而蝰類的毒液運輸途徑則封閉為管道,稱為管牙。眼鏡蛇類的毒液中更多含有膽鹼酯酶、基多肽等物質,能夠阻礙神經衝動向肌肉的傳遞,因此被稱為神經毒;而蝰蛇類的毒液中更是增加了蛋白酶、透明質酸酶等,能夠大範圍地破壞組織,並造成溶血或凝血,因此被成為血液毒。當然,這“神經毒”和“血液毒”只是粗略的劃分,幾乎所有毒蛇都是將這兩類毒素搭配使用的。

@蠍子專營:請分析下全蠍後市情況?

答:今年的採摘熱情高,帶來的採集產量有增。出現這一現象據調研人員在走訪河南、山西、陝西等區域,與一線全蠍商販和蠍農調研瞭解,隨著產新的來臨,捕捉人數比去年增加,每晚8時左右出發,11點以前返回,每人每晚80克~200克不等,按人均150克計算獲利120元左右,依然能帶動蠍農捕捉,採集熱情不減。由於全蠍家種技術尚未成熟 ,野生資源佔據市場主導。在大健康產業發展迅速的大環境下,本來就有500-600噸的需求量,加上食用保健部分需求,全蠍行情值得關注。

蠍子毒液與蜘蛛毒液的成分十分類似,主要也是由小肽組成的。蠍毒素依據分子大小可分為兩大類,但兩類均作用於神經受體:一類分子量稍大,作用於神經表面的鈉離子通道;另一類分子量較小,作用於諸如鉀離子通道、氯離子通道等[5]。兩種蠍毒素都能起到麻痺獵物的作用。

不過,蠍毒和蜘蛛毒在作用對象上差異較大。通過研究發現,佔蠍毒含量約10%-50%的神經毒素對哺乳動物有很強的致死效應,而專門針對昆蟲的神經毒素只有約1%[6]。為什麼蠍子要和哺乳動物這麼過意不去呢?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蠍類從蛛形綱中分化較早,主要在地面活動,相對於後出現的、多樹棲的蜘蛛,碰到哺乳動物捕食的可能性更大,在哺乳動物的捕食壓力下,具有針對哺乳動物的“殺手鐧”的蠍子存活下來發展到今天也在情理之中。

@默契:市場蟾蜍什麼價格?

答:蟾皮,市場可供貨源充足,行情與前期持平,目前市場蟾皮價格小個貨售價在2.5元/張,中個貨售價在4元/張,大個貨售價在5元/張,後市行情變化繼續關注。蟾酥價格差別很大,1.5-2.3萬一公斤都有人在收貨。

我國最為常見的蟾蜍,要數大蟾蜍(Bufo bufo)、中華大蟾蜍(B. gargarizans)和黑框蟾蜍(B. melanostictus)了,這三種蟾蜍的形象也頗為類似,共同構成了“癩蛤蟆”的經典形象。在這些蟾蜍的眼後都有一個巨大的隆起,稱為耳旁腺。耳旁腺分泌的白色乳液——蟾酥——就是蟾蜍毒性的來源了。蟾酥的化學成分較為複雜,包括蟾毒配基類化合物、蟾蜍毒素類化合物以及蟾毒色胺類化合物等。其中蟾毒配基類化合物大多具有類似強心苷的結構,能夠促使心率增加,心搏增強,而蟾毒色胺類化合物則多具有致幻能力。

@壁虎偽品:市場壁虎偽品很多,怎麼鑑別?

答:壁虎又稱“天龍”, 產地和分佈棲於壁間、榆下等隱僻處,夜間出入於天花板及牆壁上,捕食蚊、蠅等昆蟲。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現壁虎價格市場統貨售價在550元上下,全條優質貨售價在700元;而市面上另有進口壁虎,統貨售價在180元,優質貨售價在230元。 除了理化鑑別化,二者經驗鑑別其實很簡單:一是看顏色,壁虎發黑蜥虎發黃;二看個頭,壁虎明顯比蜥虎個頭大;三看外觀,壁虎全身到尾部環狀紋路非常明顯。同時,成年壁虎於下顎近處的頸部常有兩個乳白色結塊,碎之呈乳白色滑膩感粉沫。

拿壁虎尿來說——其實壁虎是不會排尿的。和鳥類一樣,壁虎的代謝產物是尿酸,它們的排洩物在通過輸尿管、膀胱等部位時,水分會被重新回收,而不溶於水的尿酸則和鈉、鉀等離子形成尿酸鹽,在進入洩殖腔後和糞便混合在一起被排出體外。正因為具有了這種高效的水分回收方式,才能使得壁虎和其他爬行類獲得了適應乾燥環境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