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想衣裳花想容(一)活用典故例談 提高作文表現力

雲想衣裳花想容

——活用典故例談

語文新課程把學習古詩文,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量上看,《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含中國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從質上看,四個學段的要求漸次提高。第一學段,要求“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要求“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第三學段,要求“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第四學段,要求“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理解基本內容”。這好像蠶吃桑葉一樣,“積累”是吃進,“感悟”是消化,“運用”是吸收(長精神)和吐絲(創新新產品)。這六個字概括了分階段質的要求。有了這合乎規律的“質”“量”要求,教學又達到了這個要求,那麼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便有了基礎保障。

但是,受各級考試的影響,我們的古詩文教學質量上限似乎到能夠應付默寫和理解詞句的程度就止步了。這無疑是“考什麼就教什麼,考到什麼程度就教到什麼程度”的傳統教學觀的反映。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這種觀念、這種做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況且沒有“運用”的“積累”和“感悟”是淺層次的、格式化的、封閉的,“運用”促進“積累”的增加和更新,“運用”促進“感悟”更加深刻。所以古詩文教學效益還有更為廣闊的提高空間。為了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嘗試活用詩文典故,從而飄逸馨香的文化氣息,折射璀璨的創造之光,本文特奉名家經驗,以求實效。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擬命佳題

文章的標題好比眼睛,往往集中而強烈地反映出全篇的主題。好的標題確切、簡潔、形象、生動,具有先聲奪人、窺斑見豹的效果。當然,文學性強的標題也可以與主題沒有關係。明引或暗用典故作標題,都要起到吸引眼球,不卒讀不罷手的作用。

葉至善的《臥看牽牛織女星》,直接引用杜牧《秋夕》詩末句為題,巧妙地揭示了說明對象,並透露出一股閒適自在的氣息,使人在回味亦真亦幻的牛朗織女的愛情傳說中,愉快地去了解該文傳播的天文知識。瓊瑤的《幾度夕陽紅》讓人想起了《三國演義》卷首詞,想起歷史變遷,人事滄桑,小說中主人公愛情的幾多磨難、纏綿悱惻。《吾家有女初長成》,古樸而有韻致,浸透了現代母親周乃珊對女兒的疼愛、欣賞、尊重的感情。千多年前“楊家有女初長成”的楊玉環天生麗質,終不免“長恨歌”一曲,其人生怎能與今日之年輕人同日而語?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之題,摘引陸游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使“梨花”的含義虛實相生,令人遐想,溢美不禁。

二、頭未梳成不許看——落筆要巧

萬事開頭難,作文亦然。佳作之落筆必見其巧。用典開頭,新穎別緻,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或引出對象,激發興趣。前述葉至善的科普小品,開頭即引用《秋夕》全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既照應了題目,又引出說明對象,詩意盎然。而陳從周《說“屏”》一文開頭引用了前兩句,通過讚美“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引出說明對象“屏”,並表明對屏的一貫嚮往之情。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陳先生卻是先“樂之”再“好之”後“知之”,要品嚐屏的閒滋味和探求文化休憩的作用了。周建人的《蜘蛛》一文,開頭也引用了一首民間流傳的謎詩:“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是多麼富有形象和興味啊!恐怕每個人特別是孩子們都願意接著讀下去了解蜘蛛的知識吧。

或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給讀者一個深刻的印象。歷史學家顧頡剛的《懷疑與學問》以程頤和張載的名言開頭:“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指出做學問的人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旗幟鮮明,觀點明確。(未完待續)

雲想衣裳花想容(一)活用典故例談 提高作文表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