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土電商競爭失利 臺媒:網絡經濟不能缺大陸


臺灣本土電商競爭失利 臺媒:網絡經濟不能缺大陸

臺灣電商龍頭"網絡家庭"旗下"商店街"與境外"蝦皮"競爭失利,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商店街"競爭失利案例,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臺灣一味抗拒大陸,不肯思考與大陸合作,只會把自己推向斷崖,落入孤島絕境。這真的是臺灣人民所期待的嗎?

臺灣電商龍頭"網絡家庭"旗下"商店街"與境外"蝦皮"競爭,不堪長期虧損而決定終止上櫃,以每股44元(新臺幣,下同)收購在外流通股數。本土電商競爭失利,反映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網絡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面對挾雄厚資本而來的外來競爭者,臺灣業者應如何自處?瞻望未來,臺灣互聯網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方興未艾,尤其是網絡技術的興起和行動傳播的普及。電子商務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已經逐漸吸引了消費者的偏好和零售商的興趣,電子商務取代了傳統的零售模式。2017,全球電子商務銷售額超過2兆美元。據估計,2021乘數將超過4兆5000億美元。在這波浪潮中,臺灣電子商務市場也逐年增長。根據臺灣經濟貿易協會的最新數據,2017的電子商務規模估計為1兆2500億臺幣,已成為一個新的萬億美元產業。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在臺灣,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快速增長的關鍵作用,其背後還有賴於網絡無國界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全球化時代悄然來臨。

傳統的全球化依賴於商品和服務之間的貿易,以及產業價值鏈的相互流動,這推動了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當前和未來的全球化可能更多地依賴於網絡平臺的作用,就像Ma Yun提出的電子全球貿易平臺的概念一樣。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可能產生巨大的質的變化。

雖然"商城街"背後的主要原因是"蝦皮"的激烈競爭,但"店街"的界面、服務和顧客體驗的使用卻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時代的潮流,自然而然地被GL的趨勢所淘汰。強行。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或新興技術驅動的創新模式將使企業在全球化面前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購物街案例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例子。與物聯網相關業者的處境勢必更艱困,臺灣需要全局性戰略的再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