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攝影 “一代宗師”何藩,17歲已經獲得280個國際攝影大獎


何藩,Ho Fan,1937年生於上海,攝影師、電影演員、導演。幼年隨家人移居香港。是唯一一個用鏡頭拍攝50、60年代香港的人!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人物,那些普通的香港人。從他的照片中我們看到了人性,感到了暖心,那些照片裡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樣有親切感。——《何藩:香港回憶錄》

走向世界的華人攝影大家,要麼以紀實、人文深得西方社會青睞,如李振盛、吳家林;要麼以強烈的光影魅力得到世界的激賞,如何藩。在我看來,何藩對光影的捕捉絲毫不亞於佈列松,他更以其極致畫卷的完美構圖被譽為“香港的安塞爾·亞當斯”。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流行影視文化在大陸颳起一陣陣旋風,讓一代人對“香港”二字念念不忘,而對於更早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我們幾乎無從知曉。何藩的攝影,專注這一時期的香港街頭,在市民社會中執意東方,感悟世態炎涼與真美。他的攝影,既嚴守現代攝影的構圖美學意識和畫意攝影的神髓,又真正體察凡夫俗子三教九流的市民社會,一個車伕,建築工人,盲人樂手,對現實生活做出異常高超的藝術昇華。


何藩將此照片取名為《勿忘我》。我在想象可能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臉,心裡在惦念戰亂裡失散的、渺無音信的愛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經天人永隔。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何藩

下面這5張照片,是何藩拍攝的一組詩情畫意的“歸舟”。

何藩從小喜歡視覺藝術,總是把自己關在房裡畫畫。

父親在他 13 歲小學畢業那年,送了一部原始的 Brownie 相機作為畢業禮物。年少的他帶著相機,走到哪裡就拍到哪裡,這也成為了他日後慣有的攝影方式。

那時,他在外灘,看到黃昏日落時的歸舟,覺得有點詩情畫意,就拍了下來。

後來,何藩在父母的鼓勵下,帶著這張詩情畫意的相片參加了美術比賽,竟贏得了冠軍。自此奠定了何藩攝影中古典唯美的意境。

18 歲時,何藩隨家人移居香港。他無心繼承父親的織造工廠,於是他拿著舅舅送的 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遊蕩在香港街頭。

何藩當時是電影迷,對歐洲,尤其意大利人費里尼的電影《八部半》、《甜蜜生活》等如數家珍。

他常從半山麥當勞道的家走到中環的娛樂戲院或皇后戲院看電影,隨身帶著相機,看到什麼就拍什麼。

自那時起,他在中環、西環、上環、灣仔等步行所及之處拍了大量照片,石板街、大馬路、樓梯、街市皆是他的拍攝場景,苦力、商販、在街上玩耍或做功課的孩童都是他的拍攝對象。

《夜幕降臨》,攝於1954 年。何藩當時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賦》中那種“日暮途遠,人間何世”的意境,於是拍下這張照片。此照片經過五十年的考驗,仍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我對中下層的窮苦大眾、弱勢群體有比較特別的同情關懷,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直覺。可能受到我讀的很多文學作品如雨果的《悲慘世界》、狄更斯小說或者電影的影響。意大利電影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種悲慘的生活與奮鬥。我很自然的喜歡拍這類照片。”——何藩

在何藩看來,修養之於攝影尤其重要。

“我讀很多書,文學名著、音樂、繪畫、電影都給我很多的靈感和啟發。其實,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比很多導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何藩

“我很喜歡海明威說的一句話‘你可以毀滅我,但不能打敗我’,香港人就是有這種拼搏精神,為生活奮鬥絕不言敗的決心。”——何藩

“50、60 年代有句民謠‘鬼叫你窮啊,頂硬上啊’就是說誰叫你窮啊,咬緊牙關去力爭上游。對於這種草根精神,我當時很感動,想要人道主義地去歌頌他們。所以我很多照片都是拍這些籍籍無名的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何藩

何藩拍攝的無名小人物的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拍攝的無名小人物的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拍攝的無名小人物的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拍攝的無名小人物的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拍攝的無名小人物的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拍攝的無名小人物的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拍攝的無名小人物的黑白攝影作品。

“我覺得影子比物體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種抽象的味道,充滿神秘感。”——何藩 憑著從小對光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攝影陳規,捕捉運用自然光線,形成天然的幾何圖形與線條,來呈現畫面感和戲劇性。他會在清晨時分,拍下黃包車伕拉著車走在空蕩的大街上,他的影子印在地面的照片。

他會在午後的中環街市,記錄下幾位身穿黑色長衫的婦女背對鏡頭邊走邊聊,被陽光勾勒出人形光環的瞬間。

他會從樓頂俯瞰,等待有人走過兩棟樓影子間隙的陽光地帶,然後留下影像。

下面這7張照片,是一組充滿張力的“戲劇性”作品,我們來欣賞! 圖為“戲劇性”作品照片之一。

圖為“戲劇性”作品照片之二。

圖為“戲劇性”作品照片之三。

圖為“戲劇性”作品照片之四。

圖為“戲劇性”作品照片之五。

圖為“戲劇性”作品照片之六。

圖為“戲劇性”作品照片之七。

為了拍攝完美的作品,何藩總是一連數日在同一地點守候,只為等待適合的光線以及人物出現在最佳位置的瞬間,便按下快門,一氣呵成。由於常在中環街市拍攝,他摸清了那裡樓梯最佳光線的時間,總在下午三時四十五分至四時去中環拍攝。

不同的是,何藩並不喜歡把攝影當做一面鏡子去反映事實,而是希望通過光影去保留想象的空間。“後來,我老等不到理想的人物出現,於是就自己帶人去拍。畢竟我不是拍光影,而是拍人物。”——何藩

獲獎無數的作品《靠近陰影Approaching shadow》便是他特別設計而成。當年,何藩在銅鑼灣的英皇書院看到一面白牆,他就思考加入一些元素構圖,於是找了表親站在角落拍攝,然後在暗房里加工出三角陰影效果。從“決定瞬間”到設計構圖,從被動的“等”到主動的“做”,這就為何藩之後出任導演打下了基礎。

很難想像,這些照片都是何藩在十七八歲到二十七八歲時所拍攝,其中這張最著名的《靠近陰影Approaching shadow》,拍攝於1954年,這時他才17歲!年紀輕輕便獲得了280個國際攝影獎項,和美國攝影學會頒發的連續八屆“世界攝影十傑”的稱號。


欣賞一組何藩的“香港市井風情”作品。圖為作品之一。

香港市井風情”作品之二。

香港市井風情”作品之三。

香港市井風情”作品之四。

香港市井風情”作品之五。

香港市井風情”作品之六。

香港市井風情”作品之七。這種對市井小民的關注從何藩的攝影作品延伸到他的電影中。

香港市井風情”作品之八。他執導的實驗電影《大都市小人物》就是用香港的大都市作背景,描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這部電影受到影評人推崇,在日本等地獲過獎,目前由香港電影資料館永久收藏。

“既然不能外出拍攝,那就在家裡把舊底片翻新吧。”——何藩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何藩深受腰患之苦,致使他無法再走街串巷捕捉精彩的瞬間。不過,他並未因此停止創作。

近年來,他主動學習了 Photoshop。

並開始嘗試把以前 1000 多張底片找出來加工,用電影手法疊印、剪裁、拼湊、蒙太奇化,賦予其新的生命。

但他始終認為在光房處理沒有暗房的特別效果。

何藩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黑白攝影作品。

何藩黑白攝影作品。

“所謂有得必有失吧。用電腦處理就變得機械化,每張照片都一樣。在暗房處理每一張都不一樣,除了剪裁影像,還要處理整張照片的色調、明暗、層次,所有一切都用手來,像彈琴一樣。”——何藩

“手在每一張照片上花的時間都不一樣,特別是在加跟剪的明暗控制和調整方面,好像以光來繪畫,利用放大機放射出來的光,用手來做不同的特效。”——何藩

“雙手捧住的照片就像捧住一個 Baby,你好像賦予他靈魂和生命。但現在在光房,電腦面前按來按去,感覺完全不同,沒有藝術作品的一種投入感、參與感、親切感。” ——何藩

何藩的攝影有著強烈的東方美學意境和現代意識,構圖開闊,光影迷人,戲劇性十足,被稱讚為"香港的安塞爾·亞當斯",是華人世界難得一見的藝術攝影大師。何藩於1961年加入邵氏電影,出演作品三十多部。1972年任導演,拍攝的唯美豔情片及愛情文藝片影響一時。如今古稀之年的何藩已退休,定居美國,依然通過二次創作在世界各地展覽自己的攝影作品,熱情不減。2015年斬獲全球華人攝影大獎“年度致敬人物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