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普通人會對大畫家的畫指指點點?

木幽書

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同樣的一幅作品不同的人看了很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又如同再好的廚師做出的飯也不一定人人吃了都說好一樣。

米開朗基羅作品欣賞



題主提到的米開朗基羅、倫勃朗、莫奈,三位都是在西方繪畫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的繪畫大師,也是無可爭議的偉大畫家。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和達芬奇、拉斐爾齊名的“三巨匠”;倫勃朗被譽為十七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開創的繪畫“明暗法”對當時和後世繪畫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莫奈是十九世紀印象派創始人。都是名彪繪畫史冊響噹噹的人物。

倫勃朗畫作欣賞


但縱使如此,他們的畫作也不一定合乎所有人的眼光和口味,也不可能每個人看了都說好,也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看法評論甚至批評聲音。這並不奇怪,因為藝術從來都沒有一個規定的標準,“藝術無止境”。用一句競技體育中常說的話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既是藝術自身的規律,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




意大利威尼斯畫派“三傑”之一的提香是公認的在當時把繪畫手法和色彩運用發揮到極致的繪畫大師,儘管如此,他創作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仍受到不少人的批評,認為這幅畫不如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說一個是神,一個是人等等。法國十九世紀畫家安格爾是古典寫實繪畫的權威,他創作的《泉》享譽天下。但他創作的另一幅人體油畫《土耳其浴室》卻飽受非議。印象派創始人馬奈的代表作品《日出》更是受到過種種批評指責,印象派這個名字正是出自一位評論家的戲虐之語。這樣的事例在繪畫界很多很多,不勝枚舉。

安格爾《土耳其浴室》

而正是有了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有了各種各樣的審美眼光和口味,成為推動繪畫藝術的不斷變革、探索、改進和創新的重要因素,也使得繪畫藝術作品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繁榮景象。


誰憐一燈影

其實也不僅僅是普通人會對繪畫評頭論足,藝術家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批判。而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可以算是藝術品的魅力之一。

我曾經在回答中說過,在藝術品的評價中,沒有一個嚴格的硬性指標。也就是說,藝術品本身並不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而是要看它(它們)在符合最基本的創作要求的基礎上,能否得到欣賞者的認同。

題主舉例的畫家是伯朗,即歐洲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以藝術鑑賞的角度來講,伯朗的作品是人類繪畫史上非常經典的作品。但是,每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個人經歷不同,在欣賞同一幅畫時,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視角,並由此產生不一樣的結論。

如果說談到批判,可能是因為伯朗筆下的一些人物與當時西方文化中的傳統認識是有差異的吧。以上面這幅《沐浴中的拔士巴》為例,畫中的人物按照《聖經》的記載,本應是一位絕妙的美女,但伯朗卻把她畫成了一個平凡的婦人,除了沒有曼妙的身姿和姣好的容顏,還充滿了凡人的哀愁。或許,這種畫風,會引起不少人的排斥。

伯朗·沐浴的拔士巴

藝術的批判很重要,沒有一個人的作品能做到絕對的完美;而藝術則更需要在批判中前進。

包括藝術創作在內的任何學科和行業都是如此,離開了批判,就如同失去了方向和前進的動力。無論是初出茅廬的學徒,還是名揚四海的大師,長期處於一片讚譽之中,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

批判性的眼光應該成為伴隨每一位藝術家的良師益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術批判同樣適用於藝術批判。離開了批判,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專家向觀眾介紹西方油畫)

批判不等於是強者對弱者的指責,而是每一位欣賞者最基本的權利和自由。

記得之間見過一句類似於扛精的笑話:批評一臺冰箱製冷效果不好,不等於我得先在體內注滿氟利昂。

這個道理很簡單,並不是說當我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進行批評時,必須要遭到強於對方。在批判的世界裡,沒有這一條硬性規定。

再把視線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就是說,欣賞者在品味伯朗的作品(也包括所有大師的作品)時,並不意味著只有他(他們)畫得比創作者更優秀才有資格進行。

(藝術展中的觀眾)

評判者應該用理性的心態和眼光去欣賞畫作;創作者同樣應用理性的心態去選擇性接受批判。

有了批判的自由和權利,並不同等於可以不懂裝懂,或盲目地否定一切。藝術品本身就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評判標準,因此,過於肯定的褒揚或絕對的否定,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同樣,作為被批評者,面對來自不同層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們的批判,也該用審慎的眼光和理性的心態去選擇性接受。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寫出來與大家交流。歡迎補充討論。


碣石樵子

喜好評論是人類的天性,正因為人們評論,才有了藝術。或者準確而言,才有了我們正在談論的被稱之為藝術的東西。


你以為他談論的是《千里江山圖》(作為藝術的知識),其實他只是在談他看到的


試想想,當我們在談論藝術時到底在談論什麼呢?我們是在談一件藝術品,又或是一個藝術家?還是我們在談論一段藝術史,一場正在被熱切關注的新媒體藝術展覽?似乎這些東西都可以被稱之為藝術,可是問題來了,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談論藝術呢?為什麼會有普通人對大師指指點點呢?即便對藝術不甚瞭解的人,也會潛意識地認為大師之所以被稱之為大師,是必然有它的道理的,普通人在缺乏瞭解的情況下不應該對其評論的。


那麼事情果真如此嗎?如果一個普通人不應該對藝術指指點點,那麼誰有這個權利呢?藝術家?藝術評論人員?藝術史學家?為什麼?有人說,因為他們專業

。如果作為個體的這些人可以被稱之專業人士,那麼必定存在一個更大的權威能夠賦予他們這個專業性,有人會提到藝術博物館以及為其工作的研究人員,大學和藝術教育機構,專業的藝術媒體等等,正是因為這些機構的存在,我們勉強稱之為藝術專業性的東西才可能存在,這麼說好像是有些道理的,可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現代教育制度是非常新近的事情,那麼在這也機構出現之前,又是什麼在賦予藝術專業性呢?

算不算藝術?


這裡可能需要提到一點西方藝術史,現在公認西方藝術史的開山之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苑名人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討論的被大家稱之為藝術史(西方藝術史)的東西也就存在了五百年而已。相對我們的文明,五百年算長麼?那又是誰給與了這個人權力,讓他能夠來書寫藝術史的重要作品呢?好像並沒有人要求強迫他這麼做,更沒有人賦予了他正大光明評論藝術的權力。瓦薩里之所以做了這麼件事,很可能是因為當時這麼做很正常而已,並非說給幾十個藝術家書寫傳記和評論他們的藝術,而是說,評論藝術這件事是很正常的——至少對於這麼做的人而言,因為在當時更通常的情況是,大家連字都不認識,又何談評論(書寫的形式)藝術。

瓦薩里老爺子


那麼再來看看瓦薩里這個人是否具備我們說的藝術專業性,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瓦薩里自己是個藝術家,繪製過不少壁畫(他比較擅長的東西),也曾參與到了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建立當中,同時還是米開朗基羅的弟子。這麼看來,他似乎是具有我們所說的“專業性”這個東西的,歷史也證明他的文字工作也非常寶貴。而這個時候的大眾,且不說不識字(這也是為什麼西方最開始畫畫的原因,用圖像宣講),有一些畫作大眾根本是看不到的,比如西班牙著名畫家委拉茲貴支所在的年代和地區,只有皇帝收藏著千姿百色的裸女,畫家卻連裸體繪畫都是禁止的——更別說讓老百姓看到了。就大眾都能看到的教堂裡的宗教繪畫而言,即便虔誠信徒不敢說出來,難道她看不出來她正看著的聖母瑪利亞眼睛有點歪嗎?

威尼斯畫派的大師級人物提香沒出現在第一版的《藝苑名人傳》中,第二版時瓦薩里補上了這位米開朗基羅同時期的大師


到這裡好像有些混亂,我們談論了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史,我們談論了宗教繪畫,但這第一沒有回答我們談論藝術時在談論什麼,第二沒有區分到底哪些人能夠隨心所欲地(如果真的可能的話)去評論藝術。那麼我們假定,真的存在一個叫做藝術的知識客體,這個客體只有在我們劃定專業範圍內才存在嗎?哪怕一個人是個瞎子,有生之年從未見過一幅畫,他就不會從別人的口中聽到藝術這個單詞,哪怕他對藝術的想象與實際有多麼大的鴻溝,他就沒有一點權力來討論藝術(視覺)了嗎?我們簡單推理就能知道這樣一個專業的藝術是必然不存在的(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更多的是在日常對話下時不時提到有這麼一個叫做“藝術”的東西,儘管對它所具備的具體知識很少,也不會讓他誤認為自己談論的是藝術或者什麼相似物,而不是

別的什麼東西(不過很多時候我們困惑的點在於這個東西是不是屬於藝術,但是通常我們不會誤認為這個可能是藝術的東西是政治活動是體育)。

克里姆特的小素描,這類藝術似乎是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


我們不妨再假設藝術中的專業性是真實存在的,而正是這群具有專業性(即時在瓦薩里的年代,沒有大型藝術機構賦予他專業的權威,然而這種專業性源自其本質,差異性和同一性,與非藝術人員的差異性以及與職業藝術人員的相似性)的人員在構建它作為對象的知識,藝術史學家書寫藝術史,藝術家生產藝術,批評家進行批評等等,以便非專業人員做參照,以便大眾在討論時知道自己在討論什麼。可以說,只有在人們不停地圍繞著“藝術”評論,才可能讓藝術成為知識對象,關於它的知識就是在人們不斷評論中增加直到今天的。

魯本斯畫的這兩個女人怎麼看都不太符合今天的審美,可她們是維納斯呀


好像清晰起來,大眾有沒有權力對藝術進行討論甚至批評?當然可以,每個人都可以討論藝術,以及賞析藝術,即便他們對自己討論的這個東西沒有太多的想法和知識,但藝術欣賞過程中,觀眾面對的最終是他自己,他自己關於這個世界的經驗和知識。當一個人評論魯本斯的女人時,他可能談論的是

關於藝術的知識(專業人士可能會從技法,構圖,象徵性以及魯本斯這麼畫女人的歷史背景進行解讀)也可能談論的是關於這個女人的知識(這個女人的高矮胖瘦,符不符合自己的審美),但不論兩者,都是在審美髮生的瞬間進行的,不需要其他作為前提(此時欣賞者關於藝術或女人的知識都是先驗的),觀眾看到魯本斯的女人時就知道自己在看什麼了,他自然有權力發表評論。


而題主面對這種生活中的正常現象有疑惑便體現出了專業性在藝術賞析中的作用,如果你判斷他人對藝術的賞析是錯誤的片面的甚至膚淺的,你則需要體現更精準的專業性,這個時候就得靠知識了。


透明流動虛無

繪畫作為一門審美藝術,並不是所有觀眾與藝術家都能保持在一個欣賞水準上,很多時候藝術家在引領大眾審美,甚至超越大眾審美好多年。再加上人的審美受到每個人成長經歷、學歷學識、個人喜好、社會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管是針對倫勃朗,針對任何大師級人物,都會有不同角度的批評,尤其對像梵高、徐渭、八大這樣超越時代的大師,更是難以理解。當然,這種批評,作為藝術現象的一個,在很多時候也是必要的,作為藝術家要以寬泛的心態對待,也就是說:如果你追求的是站在藝術的時代峰頂,就不要期盼同時代的藝術讚美!因為你的藝術創造,超越了同時代的審美,想在同時代找到知音,是很難得。這也是上世紀中後期齊白石受歡迎而黃賓虹受冷落的根本原因,也從藝術上說明齊白石是雅中俗、黃賓虹是雅中雅的藝術界限。








尚藝海派

小學生也可以指出相對論的錯誤,空間怎麼可以摺疊?你當我傻的?!

大師跟普通人,也就是沒有專業知識和思考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緯度裡。

古人早就說清楚了,這就叫——無知者無畏!

有的人說什麼,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頭豬也有一千副豬大腸子好嗎?!

能經受幾百年考驗的作品,是所謂不懂歷史,不懂技巧,不懂文化脈絡的普通人所能領略的?如果普通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反而讓人可疑!一種藝術樣式的發展成熟,是多少智慧而勤奮的天才,付出了畢生心血創造出來的!他們從成千上萬的藝術家中脫穎而出,為我們呈現出精湛華美的視覺盛宴!這豈是茹毛飲血的山頂洞人能夠領略!

到底是他傻還是你傻!?

這是個平庸的時代,長期生活在雞群裡,不要以為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能翱翔天宇的蒼鷹!只不過是因為你只是個鼠目寸光的“普通人”!


應煒ART

一件藝術作品存在不同的評價,可以說明一點,藝術作品中有獨特的閃光點及藝術作品存在極大的創新上升空間,當然了,這一切都是站在欣賞者的角度去說明,為什麼像倫勃朗那樣的藝術大師級的畫還有很多人指出很多問題呢?

簡單通俗的說,是審美觀的問題,除了東西方式的審美觀不同之外,主要是“古代式審美觀”與“現代式審美觀”的差異,

古代式審美觀,通常較為含蓄、保守、超越復古、哪怕是大膽、直白的西方式審美也帶些懷舊心態;現代式審美觀,直接來說就是,超越現在還帶著時尚元素的理念及意境去審美,

而像倫勃朗那樣大師級的藝術家的作品,在某種情況下,滿足不了部分現代人的現代式審美了,所以會指出很多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