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李早居何處,放眼濟徐古道西

文:王敦群

李早村位於張黃鎮政府西北3公里處,東距微山湖3.5公里,村南有日本侵華時開挖的壕溝(當地人叫它日本溝),西與小王莊隔野相望。李早村原名西路村,明朝時期路姓在此立村時,因村東有濟寧至徐州的唯一的一條官道在此通過,故取村名為西路村。以後多種姓氏入住,達到二十多個姓氏,其中李、張、盛、朱人口較多。據《李氏族譜》記載,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李姓由冠家莊遷至西路村,因村中早有另一支李姓卻不同譜,遂改村名為李早村。

鄉村李早居何處,放眼濟徐古道西

已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李早村,從古至今,不乏志士仁人。從古至今,村中的人們為了美好的生活前撲後繼,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閃光耀彩的名字。

明成祖時期,即永樂年間,李氏二世祖李敬賢隨朱棣五徵漠北,為中原穩定立下了功勳,獲封鎮國將軍,世襲濟寧州左衛指揮。

至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村中的地主李廣堂雖居高樓大院、擁有土地八百多畝,卻是積德行善,深明大義。1938年的某一天,濟徐官道上馬蹄疾響,一騎絕塵,從谷亭方向往北而來。馬上坐的是魚臺縣委委員趙芳洲,正在躲避日偽的追殺。趙芳洲到了李早村旁,村內李廣堂家的高樓映入眼中,確是深宅大院,適宜藏身之處,於是徑直騎馬而入。李廣堂的妻子見來人不凡,上前詢問,趙芳洲簡要說明了原因。李廣堂趕緊下樓相迎接至樓上,並囑咐家丁嚴加守衛。趙芳洲在李廣堂家逗留了一月有餘,李廣堂好酒好茶熱情款待。在李廣堂的心中,趙芳洲是個頂天立地的抗日英雄。後來,組織上終於與趙芳洲取得了聯繫。就要與李廣堂告辭了,趙芳洲出於感激,以心愛的坐騎相贈,李廣堂卻執意不受。國難當頭,日偽猖狂,李廣堂不懼危難,全力保護抗日力量,有力支持了抗日救亡運動。

解放戰爭時期,李成榮一家的三個兒子全都參加了革命。老大李元武,在中共軍中為營級幹部,參加了淮海、遼瀋戰役;老二李元斌,為八路軍戰士;老三李元吉,先服役於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並接受改造,不久加入共產黨,隨軍奔趙朝鮮戰場。李早村內的老人們講,李元吉的軍功章能在軍裝上掛得滿滿的。

鄉村李早居何處,放眼濟徐古道西

新中國建國後,在外地拼搏多年的路建營被劃為資本家。路建營配合共產黨的政策交接了資產,於1952年魚臺土改時來老家探望,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李早村。路建營身材高大威猛,十七、八歲就在外闖蕩,最終在寧夏中寧縣安家立業,藥材生意也越做越大。他的生意做到了包頭、上海、天津等地,擁有三輛汽車,可謂家底深厚。路建營看到村裡的李早小學破爛不堪,學生們坐著磚頭當板凳,趴在土坯壘制的桌凳上學習,心頭頓生憐憫。他找來木匹,買來木頭,為學校打製門窗、帶抽屜的課桌、板凳,到濟寧為學校買來花鼓、銅鑼,為學生們一人發了一支鋼筆,那時的鋼筆可稀罕著呢。路建營惦記家鄉,除了1952年探家一次,1959年和1963年又來了兩次,併為鄉親人帶來手錶等物品。每次返程回寧夏,他都顯得戀戀不捨。

這就是李早村的人們,這就是從古老的西路村走來的人們,他們質樸善良、勤奮勇敢、堅忍向上。

如今,李早村已發展到三千多人的村莊。經過政府的規劃建設和村民的積極努力,走在李早村裡,就像走進了一個祥如安寧、風景如畫的小鎮。村中有修閒廣場,有小學、幼兒園。南北三條大路,東西三條大街。村中二層的樓房林立,街道清潔,處處綠樹紅花。如到李早作客,誰還會羨慕城市的繁華生活呢?

鄉村李早居何處,放眼濟徐古道西

站在村中的大道上,不由得想起這條大道曾是濟徐官道,向北望,似乎可看到濟寧市。向南望,似乎能看到谷亭街的北大橋。走進這個宜居而美麗的村莊,見到帶著笑容的村民,一種親和感油然而生。李早,你好。

採訪:朱學武(78歲)

李幫真(75歲)

盛春合(56歲)

李開勤(5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