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寧夏記憶」一盞煤油燈開啟的“光明之路”

「尋找寧夏記憶」一盞煤油燈開啟的“光明之路”

別建軍保存的煤油燈,添加燃料後依然能用。

一盞煤油燈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歲月,一晚挑燈夜讀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在沒有通電之前,固原農村照明以煤油燈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歷史。緊接著電網升級改造,家中的電燈泡由泛黃變成雪亮,供電更加安全可靠。而到了2016年,新一輪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啟動,動力電進村入戶,農民的用電歷史再次被改寫。

使用墨水瓶自制煤油燈

“電燈、電話、電扇、電車……有了電,多方便,電的用處說不完。”小學曾經有一篇課文中對電這樣進行描述。直至上世紀80年代,在農村電力照明尚未普及的情況下,部分人只能通過書本瞭解“有電”的好處。

“那時農村照明主要是煤油燈。”今年65歲的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程兒山村民閆俊義,親身經歷並見證了農村供電前後的照明變化。“那時候,煤油燈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燈的形狀更是千奇百怪,燈身有墨水瓶、飲料瓶、罐頭瓶等,燈芯用棉花搓成,便於晚上點燃照明。”閆俊義說,當時為了節省煤油,減少燃燒量,家人把燈芯壓得特別低,吃完晚飯後也會早早就寢。

“這種煤油燈是煤油燈製造廠製造的,大多用於辦公場所,當時只有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家庭才買得起。”別建軍說,他也親自制作過煤油燈,用墨水瓶裝油,然後在瓶蓋上鑽個孔,用鐵皮捲成燈芯管。

當時,家人購買煤油要去很遠的縣城或鄉鎮,一次購買一兩斤,能用幾個月。點煤油燈的晚上,孩子在燈下寫作業,母親則陪伴一旁縫衣做鞋,情景是那麼的祥和幸福。“然而孩子在煤油燈下寫作業,臉蛋和鼻孔經常被煙煤燻黑,兩眼經常被燻得紅腫,眉毛、頭髮也偶爾會被火焰燒掉。”86歲的陳有富回憶說,那時孩子的學習條件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別,由於煤油燈照明有限,筆掉在地上都看不清。

農村通電升級照亮全家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固原農村開始逐步通電,煤油燈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固原市供電公司調度控制中心主任王國功說,最初農村照明供電被稱之為“村村通電”,照明供電先通到鄉鎮、行政村,然後再到自然村。“那時農戶居住比較集中的村先通電,然後才是散居戶。”對於部分居住較為偏遠的農戶,通電所需電杆、電線需要個人購置。

隨著“村村通電”普及,緊接著實施照明供電“戶戶通”,農戶居住不論多偏多遠,要求必須通照明電,且不用農戶掏一分錢。王國功介紹,當年給原州區張易鎮紅莊一農戶家通電時,該農戶家距主線路十幾公里,僅通電拉線、栽杆就花費30多萬元。“當照明線路通到戶後,我們發現該農戶家只有一個25瓦的燈泡。”王國功說,類似這樣的通電事例,在固原偏遠農村特別多。當時,為了讓農戶照明可謂不惜代價。

“當時供電施工設備不是很先進,拉線、栽杆全靠人運、木車拉。”國網固原市三營供電公司員工康衛斌說,固原山大溝深,很多地方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供通行。

隨著“戶戶通電”,在農村徹底告別煤油燈歷史,步入電力照明時代。

固原農村通電前幾年,由於配電網線徑小,供電半徑大,僅能勉強照明,加之最初供電設計標準低、電壓低、不穩定,不僅無法滿足電視、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用電,甚至都無法保證燈泡正常亮度,電路末端用電戶經常出現斷電現象。

1994年是固原供電變化關鍵性一年,農村照明用電升級迎來契機。當年,寧夏第一座330千伏變電站在固原建成投入運行,接著又在每個縣(區)修建一座110千伏變電站,形成了以固原33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以110千伏電網輻射部分縣域的高電壓網。

“緊接著,固原從1998年開始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這一民生工程。工程分兩期,歷時5年,2003年完成。”王國功說,改造工程使農村供電可靠性大幅提升,低壓配電網得到改善,農戶電壓質量得到提高,有力地保障了農村經濟、農業生產以及居民生活用電。

動力電入戶解決“卡脖子”

“以前,家裡用電主要為了照明,電網改造前電視機也是擺設,春節聯歡晚會都沒法觀看完整。通過第一次電網改造,家裡不但可以看電視了,還用上了電冰箱、電飯鍋。”原州區官廳鎮廟臺村村民李首溫這樣介紹農網升級改造帶來的好處。

彭陽縣古城鎮村民馬守龍則說:“現在電充裕,電飯鍋、電冰箱和洗衣機等設備也能正常使用了。”截至目前,固原共有一座750千伏變電站,3座330千伏變電站,19座110千伏變電站,64個35千伏變電所,供電更加安全可靠。

在解決了農村照明問題之後,隨著經濟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機井水泵、鍘草機、電焊機、蔬菜大棚捲簾機、空調等設備在農村普遍投用。“由於照明輸電線路只能承擔家用電器供電需求,無法帶動鍘草機,導致農戶購置鍘草機後無法使用,直接影響到人們生產致富。”王國功介紹,為了解決農村用戶低電壓“卡脖子”等問題,固原供電公司從2016年開始實施動力電入戶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農戶家電線全部是由三根火線、一根零線組成,由220伏照明電升級為380伏動力電,以此滿足用戶生產發展需求。

“有了動力電,生產生活更方便。”對此,李首溫深有體會。“新一輪電網改造解放了農民的雙手,養羊、養牛全靠電動鍘草機,羊只養殖規模從30只擴大到60只,幫助自己圓了致富夢。”李首溫說,鍘草量從每小時1噸提高到每小時6噸,以往因鍘草量少限制養殖發展的瓶頸得到徹底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