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業鉅變!最後剩下誰?

5月18日在豬易舉辦的“2018下半年及2019上半年生豬市場高層研討會”上,一方面對當下生豬市場的母豬、生豬存欄做了探討分析,另一方面對當下各大農牧企業的戰略進行了呈現和分享。當下已經是6月中旬,豬價在12元成本線之下運行,大部分豬場仍舊處於虧損之中。可以預見到的是,2018-2019年我們豬場的盈利都不大樂觀,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生豬供應過剩。來自於2016年豬價大漲下家庭豬場、中大規模豬場、集團豬場的擴張,也來自於整個生豬產業規模化、生豬養殖技術的提升。正如2017年底我們所探討的那樣,生豬養殖業的競爭將愈發積累,表現為家庭豬場之間、家庭豬場與規模豬場、集團豬場,甚至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競爭。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飼料工業的發展養殖業也進入了規模化的開始。一直到今天已經有40年的時間,從最開始的農村家家戶戶養豬到今天的專業化,不論是技術還是供應總量,中國養豬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接下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養豬業又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如果參考美國或者歐洲的生豬養殖業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判定的是,我國養豬業將面臨更大程度的洗牌,商品豬成本高,沒有競爭力的豬場將逐步退出市場;其次,不能做到食品安全要求、全程可追溯的豬場同樣將被市場淘汰。

中國養豬業鉅變!最後剩下誰?

圖1 1960-2018年美國生豬出欄及消費

從如1可以看出,美國生豬養殖業也是經歷了從供應不足到過剩的發展歷程。整體上,1995年前後作為工序關係的轉折點。在1995年之前,生豬消費大於供應,美國當地的豬價趨勢也以上漲為主(剔除金融危機這種突發性因素)。一方面是美國人口的增長、經濟的增長帶動了豬肉消費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較慢。1960-1978年生豬出欄大致在5000-6500萬頭;1980-1995年生豬出欄在7000-8000萬頭左右,1995年之後,生豬出欄增長明顯,從8000萬頭增長到目前的12000萬頭。

也就是說,1995年之後,美國生豬規模化進程加快。

中國養豬業鉅變!最後剩下誰?

圖2 1978-2012年美國豬場數量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1978-2012年,四十年的時間,美國豬場數量從最高的65萬家下降到目前的7萬家,累計下降幅度高達90%。

中國養豬業鉅變!最後剩下誰?

圖3 美國不同規模豬場數量變化

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規模豬場數量變化,同樣可以按照1995年為轉折點進行分析。

1990年之前,存欄1-99頭豬場數量以每年10%幅度減少,1990-1995年之後每年以20%速度減少。也就是說或,相比存欄100-499頭存欄、500頭以上的豬場來說,存欄1-99頭的豬場最先被淘汰。而原因,主要來自於生產效率低下。

接下來,在1995年之後,存欄100-499頭豬場成為減少幅度最大的群體。

再次看存欄2000頭、5000頭的豬場,在1995年之後數量不斷增加。

結合圖1來看,1995年之後美國生豬供應能力大幅增長。

中國養豬業鉅變!最後剩下誰?

圖4 2012-2017年美國生豬價格

就近幾年豬價來看,美國生豬價格一直保持在6-7元/公斤,排除大範圍疫情的年份,豬價整體上表現平穩。這就是為什麼我國大量企業要從美國進口豬肉,成本低,是美國豬肉出口最大的優勢。圖1中,1995年之後美國生豬供應過剩程度越來越深,但供應仍舊增長,主要原因就是打開了出口通道。其中,中國就是美國豬肉前三的出口國家。

最後,1995年美國生豬養殖業規模化進程提升,美國豬肉價格波動幅度減小,這成為我國規模化的一個參考借鑑,認為我國基團企業加大生豬養殖業的投入,同樣可以減少國內生豬價格的波動。

中國養豬業鉅變!最後剩下誰?

圖5 2010-2015年我國不同規模豬場增減速度

看完美國,再來看我們中國不同規模豬場增減的情況。

與圖1類似的是,2011-2015年同樣是出欄500頭以下的豬場最先淘汰,不論豬價漲跌,每年以10%的速度減少。其次,再出欄50000頭以上大型豬場,2014年、2015年數量明顯增長。

對於未來五到十年,靜書個人認為中國養豬業將受到資本驅動、技術驅動,最終競爭的是成本。屆時,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各大集團企業格局初步奠定。

十年後,消費端對豬肉不同層次需求更加明顯,倒逼商超、批發市場向屠宰場、養殖場變革。食品安全為基線,稱為安全驅動。

整體上,中國養殖業將呈現集團豬場(自繁自養、公司+農戶)、中大規模豬場、家庭豬場、合作社等多種方式存在。其中,集團豬場、家庭豬場為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