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大軍沒被火燒連營,張飛沒死率閬中大軍一起進攻東吳,漢能否滅吳?

MOVIEs影視

作為一個學史人,我不能給予大家一個肯定的說法,但夷陵之戰沒被火燒連營,張飛不死,漢也是難以滅吳的。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即皇帝位,同年,關羽被東吳奪去荊州,本人也被殺害。


劉備大怒,召集十萬大軍,帶領蜀中大將,開往東吳,又傳來張飛被殺的消息。劉備悲痛欲絕,拒絕了東吳的求和,要為兩位弟弟報仇。這期間諸葛亮一言不發。

劉備的攻勢很猛,,東吳抵架不住,陸遜採取固守的方式與劉備斡旋,等到劉備的軍隊到達七百里山地的時候,陸遜開始阻擊,劉備的軍隊無法展開。

由於是深入別國作戰,後勤也難以保障,陸遜又避戰,對劉備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

劉備只能把軍營搬到深山密林中休整。

機會來了。

由於劉備軍營在山地中難以展開,百里連營 軍力分散,再加上酷暑炎熱,陸遜想到了火攻。

火燒連營。


劉備逃入白帝城,急火攻入,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

我們分析戰役,題主所言,夷陵之戰沒有火燒連營,張飛不死,漢是否能滅吳。

1.就算劉備的軍力保存了下來,勇將如雲,但深入作戰,最忌諱時間長久,蜀軍犯了這個錯誤。

2.陸遜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將領,能準確分分析戰場局勢並採取措施,這是劉備要必須經過的一關。

3.魏,東吳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與魏國求和,漢要滅吳,勢必會打破三國鼎立的局面,漢如果吞併了吳,國力增強,會威脅到魏國,魏國會撒手不管?

........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漢是無法滅蜀的,不管從哪方面而言都是如此。


史談

夷陵之戰爆發前,張飛在閬中率領蜀漢軍隊上萬人出發與劉備主力匯合,但在途中,張飛被部下殺死,未能參加隨後進行的夷陵之戰,自然也談不上為自己的二哥關羽報仇。

但是無論是歷史還是《三國演義》都沒有記載張飛遇害後,他手下的部隊直接返回了駐地,而且即便主帥遇害,在戰爭即將到來之際他手下的部隊也沒理由返回去,因此張飛的軍隊隨後應該還是跟劉備的主力部隊取得了會合並參與了隨後的夷陵之戰。



這樣的話張飛生死與否,恐怕對夷陵之戰的影響並不大,即遍張飛活著,面對陸遜的退守夷陵死守不出,並且守軍兵力還佔優勢的情況下,張飛想憑一己之力也改變不了什麼,由於交戰區域的特殊地理,直接繞開夷陵攻擊東吳軍隊的後方並不現實,正面強攻又攻不過去,不管是劉備還是張飛,都很難改變這一僵持局面,夷陵之戰恐怕不會因為張飛的存在而有所改變。

實際上從關羽丟失荊州,損失數萬軍馬和數十萬人口開始起,劉備方面就要往下坡路發展了,由於喪失了一半的力量,還要防備北方的魏國,劉備很難拿出足夠的力量來反擊東吳,即便能在戰爭中佔到便宜,也很難繼續擴大戰果,夷陵之戰就是如此,最後雙方在夷陵地區形成對峙局面時,劉備實際上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如果暫時保持現狀見好就收,劉備也許還能佔一定得便宜,畢竟縱深了兩三百里,可偏偏劉備自己沒有選擇見好就收,在同一時間有喪失了防備心理,以為東吳不過如此,結果當隱忍了半年的陸遜突然全軍出擊,一直處於進攻狀態的劉備反倒在短時間內陷於崩潰,最終導致慘敗,從劉備的佈局到益州的實力,也註定了夷陵之戰只會向這個結果發展。


遼寧資深球迷

劉備當時率大軍伐吳實在是一個既不明智的舉動,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失荊州,亡十萬精銳和數位大將,基本宣告隆中對戰略的失敗,蜀漢再也無法一統中原!之後蜀漢周邊叛亂四起留給劉禪和諸葛亮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可以說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蜀漢能否滅吳,其實毛主席在看三國志時,就給劉備出過主意:“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雖然在戰術上,可能會成功,但以當時劉備的軍力,即使沒被火燒連營,伐吳的最終結果也是兩敗俱傷,曹魏得利!

我們來看

當時三國的勢力情況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下求賢令,唯才是舉,迅速收羅人才,之後又一舉拿下涼州,收復張魯,合肥之戰擊退孫權,北伐又大破烏桓和鮮卑聯軍。除了在襄陽之戰被關羽水淹七軍外,沒有敗仗。曹魏境內也幾乎沒有戰事,修生養息,不斷髮展。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也是開疆擴土,穩定江東的內部形式,重用江東本地氏族,發展內部人才!

劉備當時剛拿下益州,軍心思定,民心不安,漢中一帶更是民生凋敝,正是需要休養的時候。

此消彼長,天時地利人和,劉備沒有一個佔到!此次劉備又傾盡西川之力,入荊州伐吳,實是強弩之末啊!況且蜀中空虛,僅有孔明坐鎮,還要及時提防曹魏反撲,劉備大軍即使獲勝,也無力持續滅吳。若曹魏此時來攻,兩面受敵,以蜀漢的實力,是絕不可能做到兩路分兵,安然無恙的!因此我判斷:即使夷陵之戰劉備獲勝,他也只會繼續佔領荊州益州,然後和東吳和好!

最後,東吳的的人才並不想“三國演義”寫的那樣貧弱,潘璋、韓當、徐盛,都是當世虎將,況且更有陸遜坐鎮。陸遜是三國志中唯一能和諸葛亮一樣單獨列傳,也是唯一和諸葛亮一樣能“出將入相”的奇才!而且江東依附孫權多年,軍民死戰之志,絕對勝過蜀軍

因此:

綜上所述,無論怎麼深思,東吳當時都不可能滅亡!


我們互相討論,互相學習~


麻辣歷史趣聞

不請自來,假設性問題大家各抒己見。

題目的假設是張飛沒死,劉備大軍沒被火燒連營的情況下,蜀漢能否滅吳?



我們先看劉備滅吳的步湊:首先穿過夷陵山脈(雙方會展開山地戰)接下來是荊州攻堅戰、陸地戰)再下江東(水戰)--東吳的若在最後水戰中都輸了的話就不用打了。


就演義來說,劉備當初的陣勢,就算沒有張飛及閬中軍的話都非常強大了,號稱70萬大軍水路並進。(當然正史上軍隊數量就沒這麼多了,算10萬就頂天了)

我們再看剛剛說的滅吳的三個步湊,每一步都不利於劉備:

首先是夷陵山脈的山地戰,蜀軍深入吳境山地作戰,步騎擺不開,後勤支援困難,還要處處當心吳國設伏。


再一個是荊州攻堅戰、野戰。野戰方面蜀軍或許會擊敗吳國,而攻堅戰方面,吳軍依然是以逸待勞,即使蜀軍破城,仍會付出慘痛代價。

好,前面兩場戰鬥都算蜀軍獲勝,蜀軍至少也被消耗了百分之二十或更多的兵力了吧。而吳國在丟了夷陵山脈防線和荊州的情況下肯定孤注一擲的防守最後一道防線,與蜀軍決戰江面上。


劉備此行是打著報仇的旗號來的,吳國被攻破之日可能生靈塗炭(如果吳軍這樣動員江東百姓的話,江東子弟們肯定誓死決戰蜀軍,而水戰又正是吳軍的強項。


所以我覺得即使張飛沒死,沒有火燒連營,蜀軍沒有敗在夷陵山脈也會像曹操那樣敗在江面上

茶餘飯後歷史小話題,各抒己見,大家一起探討交流和分享


左將軍

在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所殺,荊州被孫權奪走後,劉備於公元221年發動了伐吳之戰,一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二是為了重新奪回荊州。在伐吳前期,劉備進行的還是很順利的,所過之處吳軍都紛紛投降,一直將吳軍打到了夷道(今湖北宜都)處,可以說這是東吳最後一道屏障了。但劉備卻在這關鍵時候,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當時戰爭進行的時間是夏天,士兵打仗都非常的熱,劉備想和東吳進行決戰,但陸遜始終閉城不戰,讓劉備無可奈何,在這樣下去,恐怕士兵因為酷熱難忍要逃光,於是劉備讓士兵到樹蔭下乘涼,卻沒想到中了陸遜的機,一把火燒了八百里,劉備也在此戰中差點喪命。

若根據題主的設想,沒有被陸遜火燒連營,東吳和劉備的軍隊可能會僵持住,畢竟陸遜也是一位名將。再有張飛在的話,陸遜就可能抵擋不住了。需要說明的是,在正史中,張飛並不是一個粗魯的大漢,而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儒將。他帶兵還是很勇猛的。


張飛帶領著他的閬中大軍前來,在東吳後方襲擊,東吳雙拳難敵四手,恐怕就此覆滅。東吳的優勢是在水上,在三國那個時代,東吳的水軍那可是數一數二的,曹魏攻打攻打東吳是由於有著長江天險,而劉備則完全可以不去和東吳拼水師。所以說東吳必輸。

對於曹魏,只要向他許諾,打下東吳後,和魏國平分東吳的土地,我敢保證,曹魏是絕不會插手這場戰爭,甚至還想這坐收漁翁之利。

我是小枝雜談,若是有說得不合理之處,歡迎指出,我會好好改正。若是說得還可以可以隨手給個贊嗎?謝謝。


小枝雜談

我可以給一個肯定的答案,不能!!!

1。張飛雖然勇冠三軍,但是也只是一員武將,僅僅的一個武將是不能根本的扭轉戰局的。張飛並不是韓信,樂毅之人。


2。
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是在輕敵,他盲目的認為孫權新任命的大都督陸遜根本不是他的敵手,乳臭未乾的小子,怎麼可能能和自己這個打了一輩子仗的人相提並論呢???
3。
閬中的軍隊並不是劉備的主力軍什麼的???劉備的軍隊有三大主力軍,荊州軍,益州軍和漢中軍,荊州軍在關羽的率領下走向滅亡了,益州軍在成都,劉備帶領去打仗咯,漢中軍在駐守漢中,要抵禦曹魏。閬中軍隊只是鍛鍊的新軍而已。

4。如果張飛沒有死,可能在諸葛亮等人的勸阻下劉備就不會東征了,耗盡了國力,給諸葛亮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小弟木村

世上有後悔藥嗎?歷史允許假設存在嗎?即便如此,劉備聽得進諸葛丞相的意見嗎?劉備能不剛愎自用嗎?能體查出吳國暗藏陰險的損招嗎?張飛能體恤且禮賢下士嗎?故悲劇的發生是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呢?


shanxiao123

劉備實力根本不足以吞併江東。

江東經過孫策孫權二十多年(196-221)的治理,暫時沒有內患,曹操南征那末大的場面都堅持過來了,何況遠比不上曹操軍勢的劉備。

江東步兵戰鬥力再差,水軍也是第一,又是以逸待勞的主場優勢,劉備以弱於曹操的軍勢依舊不可能獲得吞併江東的勝利。


張勇達州

有沒有張飛的參與並不很重要,關健是有沒有陸遜在策劃才是最重要。

諸葛亮又要死守漢中無法離開,而陸遜的謀略遠勝劉備,躲了初一,逃不過十五,縱使不火燒連營,總有其它的辦法,只能諸葛亮不來,一切都好辦!也難他要跟曹魏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