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都是不成功的

如果要用一句話把“戰略”講清楚,我覺得戰略就是道“理”。

道理是什麼?“道”是選擇,每種人都可以走不同的道,而“理”是規律,是隻能發現而不能創造的鐵律。當我們說戰略就是對未來的一種判斷與選擇,實際上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這種選擇必須遵循基本的“規律“

就此而論,我覺得到目前為止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成功,都不是戰略意義上的成功。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企業的業績不是建立在公平競爭,平等交易這樣一個基本的市場規律基礎上,那麼,無論它賺了多少錢,無論它規模有多大,都不是戰略意義上的成功。

在公平競爭,平等交易這樣一個市場規律面前,目前活躍在中國經濟舞臺上的名企業,有幾個是真正靠“看不見的手“而壯大起來的?我形象地稱這批企業家為”市場政治家“,他們既是經營市場的好手,同時也是經營政府關係是行家。

也許有人會說,人不能脫離環境存在,在特殊的中國國情下,這些企業家不做市場政治家如何能夠成功?不錯,成功是一回事,但能夠稱得上戰略意義上的成功,那是另一回事。否則不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嗎,那有什麼“真理“?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隨處可見一些完全錯誤的東西正在被當成真理在傳播,許多在理上完全錯誤的“做法”,卻在“成功企業”或“著名企業家”的名頭下,成為經驗在流傳。

比如說聯想集團的分拆,聯想和神州數碼現在的困境,很大程度就是分拆的必然後果。神州數碼做IT服務,聯想做PC,它們之間實際形成了完美的互補。IT服務有未來但現在不能掙錢,PC有現金流,但沒有什麼未來,這兩塊正好形成戰略上的互補。

可是把它們給拆了之後呢?神州數碼沒有現在,聯想沒有未來,結果就會形成今天的困境:神州數碼的重心不能真正全力去做的IT服務,而要大力發展其現金流業務,去強化IT分銷,甚至最近去併購長城PC,否則目前的現金流就會成問題。同樣,聯想將它的未來定位於“關聯應用”,明顯從PC業務一下跳得太遠了。

所以,我在很多場合建議聯想和神州數碼再次合併,因為它們正在付出我們所講的“戰略性代價”。戰略性代價看不見,但這種代價卻是非常非常大的。柳傳志先生曾經講過聯想和神州數碼的分拆很成功,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成者為王”的解釋,我們如果可以假設的話,不分拆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

所以,我覺得中國企業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戰略”,因為我們大多數企業目前在對未來作選擇的時候,更多的是“利”,而不是“理”。以至於我們目前的商業界,流傳著許多明顯違背了企業發展內在道理的神話。

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這些年是在很特殊的體制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每個企業的成功過程中都有很多不能為外人知的東西,楊元慶或郭為離開聯想都是聯想很大的損失,從這個角度講分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背後的理卻是錯誤的。因為將“道”與“理”割裂的結果必然是“以成敗論英雄”,是一種有錢就是成功的邏輯。

再舉一個例子,海爾以服務支撐品牌的能力是海爾成功的主要因素,我甚至將它總結為海爾核心競爭力。但是在“理”的層面,海爾服務是有問題的。我們大家都接受過海爾的服務,非常優秀,非常專業,這種優異和專業的背後是海爾精心培育的服務隊伍。

但是你想過沒有,維持這樣固定的服務隊伍,前提是產品在一定規模下必須保持某種程度的缺陷率,缺陷率太高了肯定不行,但缺陷率太低了也不行,因為服務隊伍沒事做,產品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是這個服務體系良性運轉的前提。海爾是成功了,但這種成功背後的“理”跟世界級公司的產品質量概念和企業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概念是完全相悖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中國企業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戰略思維。因為我們隨處可以看到這樣的事例:某個企業家在被抓進監獄以前許多人都說他是英雄,一抓起來就成了狗熊。這個背後說明什麼?說明了我們整個社會商業理性的缺乏,或者說我們缺乏一種對“理”的遵循,從而使得企業界充滿了“權謀思維”而不是戰略思維。而這種違背了背後的“理“的東西對於整個中國商業社會卻是一種誤導。

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都是不成功的

《差距》這本書出來後,有人說姜汝祥在“唱衰”中國企業。真是這樣嗎?事實上,我只不過是想提醒商業社會中創造性的東西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將很多暫時的奇蹟當成永恆,就會像“文化大革命”那樣使我們整個民族付出極大的代價。我所希望的是,在國內這樣一個發展極快的商業環境中,人們在關注賺錢之餘也能遵從“理”的戰略。

致力於成就企業家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英雄,還是致力於建設一個偉大的企業,我覺得這就是一個企業是否有戰略的分水嶺!

所以,偉大的人很多,但偉大的公司卻不多,一時一地成功的企業很多,但能夠持續百年的企業卻寥寥無幾。原因就在於機制只有符合“理”才是真正有效的機制,而對“理”的探索往往是需要付出血和淚的代價的。

我覺得,當一個企業在進行戰略規劃,無非是在說,我們的行為必須要刻守一個底線,這就是企業增長之“理”――在基本的思維底線是所謂的公平競爭,平等交易,相互尊重等等,而在業務層面無非是對宏觀經濟與產業變化,對消費者價值的把握!

“道”可以選擇,而“理”卻只能發現,而所謂的戰略規劃,無非就是去發現企業在未來能夠增長之“理”。有“理”才是真正意義的成功,無“理”的成功終將如過眼煙雲,毫無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