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區買房指南

中心區買房指南

來源 | 城市戰爭

作者 | 孫不熟

前天寫了一篇《郊區買房指南》,反響不錯,不少讀者希望我寫一篇《中心區買房指南》,那麼,就當成一個系列繼續寫下去吧,這種能夠直接影響到個人決策的文章,我也認為更有價值。

和郊區不同,中心區的市場關注度高、信息豐富、競爭充分,真正是一分價錢一分貨,撿漏的機會少,如果是自住,一般是越貴越好。不過,同等價格的物業之間,還是有很多細微的差別,如果不懂得識別,還是非常影響微觀的居住體驗的。

本文把中心區物業分為老破小、老破大、商住混合樓、金領盤、CEO盤、老闆盤等六個類別,然後一一分析買這類物業的一些講究與痛點。

01

老破小

這類物業很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老公房,往往面積極小,戶型差,要麼沒陽臺,要麼房出陽臺;樓道不通風,採光差;小區道路坑坑窪窪,雜草遍地,空調滴水;有的甚至還是磚混結構,銀行不給貸款。

不過,老破小的優點是門檻低啊,總價甚至比遠郊新盤還低,我認為這種房子比遠郊新盤更適合年輕人。李嘉誠說了,年輕人要多在外面跑、少待在家裡享受,房子可以差一點,但位置一定要好,不能影響工作與社交。

買這類房子,我認為有兩點需要注意的,一是建築質量,畢竟都是幾十年的房子,不能買到危房啊,當然哦,如果你真能確認它100%是危房也可以,說明拆遷的機會比較大,買到就賺到。這是玩笑話了,告訴大家一個偷懶的辦法,很多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建公司,老國企蓋房,用料、做工普遍是靠得住的。在廣州,買老破小,可以認準越秀城建。

第二是位置,老破小的市場很小的,

必須是中心城區核心地段才有價值,這個紀律應該嚴格遵守,不要有半點誤差,城鄉結合部、郊區新城的老破小,看都不要看。在廣州,首推中軸線附近的老破小,比如六運小區,看上去都是漂亮的小洋樓啊,哪裡是老破小對不對?一句話,買核心地段老破小,可以沾政府的光。

02

老破大

這類物業的建設年代比老破小近一點,往往樓層較高(20到30層),有電梯,面積較大,以大兩房或者三房為主,位置一般不差。缺點是破舊,容積率高,兩梯六戶甚至八戶是常態,樓道很暗,單體樓,或者有極小社區,路面坑坑窪窪,物業管理略等於沒有。

如果想住中心區,又想住大一點、便宜一點,還要求有電梯,這類房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它的單價甚至比同地段老破小還低。買這類物業的話,儘量買容積率低一點的,物業費高一點的,握手樓與二梯八戶就算了。

從投資角度,我認為這類物業不如老破小,原因很簡單,拆遷價值低啊,你拆一棟30層的樓最多也只能蓋30層,沒賺頭啊,政府對容積率有限定的。老破小不一樣,拆一棟六層的,可以蓋一棟30層的,開發商想想都激動。

另外,從自住的角度,可能也是老破小更舒適,有的老破小能做到一梯兩戶,通風、採光都比老破大好太多,你挑一套還可以的,花個十幾萬裝修一下,不差的。

03

商住混合樓

這類房子在商業旺地或者CBD比較常見,以單體樓居多,無論是看建築年代還是看戶型,都不差的,唯一的問題是很多房子被用來辦公,導致人員交雜,價格上不去,有的甚至比同地段純居民樓便宜個30%到50%。其他城市我不熟悉,廣州的話,珠江新城西區有蠻多這類房子的。

國人普遍喜歡純粹的居住氛圍,不喜歡人太雜的社區,導致這類物業被自住型買家歧視,但如果從投資角度看,這類物業是可以考慮的,畢竟居住氛圍這個東西不是硬傷,國外就不太計較這個。而且因為

商住混合,更容易出租給企業,租金溢價高。價格低、租金高,租售比就好,這類房子我看投資價值挺大。

買這類房子,最重要的是位置好,一定要靠商務區才有價值。

中心區買房指南

深圳福田CBD

04

金領盤

這類物業一般不在城市正中心,往往在離CBD五六公里的位置,表現為房子新,戶型好,有封閉式管理的社區,住戶以高級白領為主。在廣州,比較典型的有華景新城、美林海岸、佳信花園等等。

這些小區原本都是70後聚集的白領社區,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其中的住戶往往在職場上混成了金領階層,再加上房價上漲,今天想住到這種社區,至少也得是金領階層的收入才扛得住。

對那些在郊區大盤住久了的白領來說,這類物業是一個比較好的置換選擇,既能進城,居住體驗也不至於大幅下降。買這類物業需要注意的是兩點,一是學區要好,既然選擇從郊區進城,學校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量。

二是物業要好,這一點很容易忽略,廣州有不少所謂金領盤,物業管理是極差的,比郊區大盤都差得遠。

物業管理直接決定了你房子的保養水平,既影響居住,也影響升值。

05

CEO盤

CEO比金領高一個層次,但仍然是靠工資吃飯的,往往也是買不起頂級豪宅的,只能買一些比豪宅低一檔的CEO盤。這類物業一般處在城市核心地段,體現為房子新,戶型好,有封閉式社區,物業管理好。在廣州的話,比較典型的有凱旋新世界(一期)、中海花城灣。

這類物業的優點是地段頂配、配套頂級、圈層好,也非常的體面與舒適,唯一的缺點是尊貴感還是不夠,因為很多房子最初是按照剛需或者改善的需求來設計的,只不過隨著房價上漲,在價格上達到了豪宅線。

買這類房子,當然是非常不錯的,除了不夠尊貴,基本上挑不出其他的毛病,唯一需要注意的可能是自住率。比如,珠江新城中區就有不少樓盤的出租率較高,居住人口較雜、流動性較大,鄰里關係冷淡,難以形成穩定、輕鬆的社區氛圍,不適合家庭住。

一般來說,樓下有底商、小戶型佔比高的樓盤,出租率相對較高,導致物業管理水平也受影響。樓下無底商、大戶型為主的樓盤,居住氛圍就純粹得多,CEO們要注意這些細節。

06

老闆盤

老闆盤就是頂級豪宅,是所有物業類型中唯一跳不出毛病的,其代表著一座城市在房價以及房屋設計、圈層營造上的極限水平,廣州匯悅臺、深圳灣一號、北京一號院、上海湯臣一品都是各自城市響噹噹的老闆盤。

這類物業的底線要求是,不容許有任何硬傷,地段、戶型、容積率、園林、視野、物業、配套、圈層統統都要最好的,連保安小哥都應該比黃曉明帥。老闆盤的設計師們,要時刻想著幫客戶花錢,而不是省錢,在合規、合理的範圍內花得越多,客戶越滿意。

買這類物業的客戶,最關心的不是形而下的地段、戶型和園林,因為這些是底線要求,不允許有任何瑕疵,

頂級豪宅的技術含量主要體現在安全感與尊貴感的營造上,這部分也是豪宅之所以是豪宅的根本理由。

從香港、紐約、倫敦的經驗來看,頂級豪宅是非常保值的,無論在什麼經濟週期,頂級豪宅的價格都非常的硬。

但在國內,頂級豪宅的投資價值往往較低,反而是剛需物業的投資價值高,原因是什麼?我的理解是,一方面國內還沒有出現成熟的豪宅市場,富人對住宅的消費還沒有全面升級;另一方面,國內的房地產行業還是缺少沉澱,真正懂豪宅的極少,偽豪宅多,真豪宅少

買這類物業,我給不出什麼具體的建議,因為我也買不起。不過我聽說,很多老闆現在喜歡租房子住,比如常年住在四季酒店或者雅詩閣公寓的套房裡,既能提升工作與社交的效率,又能享受五星級酒店的服務,安全感、尊貴感、私密感都是極好的。

這可能也反映了一種趨勢,買的房子和住的房子,完全是可以分開的,只有這樣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方式。這一點,要向住酒店的老闆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