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被俘,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張騫,還給他娶妻生子?

作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被稱為“東方的哥倫布”,這份讚譽的背後也蘊含了無數的艱辛。張騫曾經兩次被匈奴人俘虜,匈奴人也知道他的大概意圖,可是匈奴人並沒有殺他,相反還給他娶妻生子,這究竟是為何?

兩次被俘,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張騫,還給他娶妻生子?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西域聯繫大月氏國,以共同夾擊匈奴。接受詔令之後,張騫便率領一百多人偽裝成商隊,由堂邑父充當嚮導和翻譯,西行進入了河西走廊。這個時候的河西走廊已經完全被匈奴人所控制,張騫一行人被匈奴騎兵發現了,他們被俘虜並押送到匈奴王庭。

幸運的是匈奴人並沒有殺他們,而是將張騫一行人扣押起來。為了拉攏張騫,打消他出使大月氏國的念頭,匈奴單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還給他娶匈奴女子為妻,並生下了孩子。不過張騫並沒有忘掉自己的使命,而是在默默等待著機會,他後來趁著匈奴人不注意,帶著妻兒逃離了。

兩次被俘,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張騫,還給他娶妻生子?

張騫在匈奴被扣留了十年之久,外面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張騫一行人辛辛苦苦找到大月氏國,才發現他們早已經沒有復仇的打算,也不願意跟漢朝結盟,畢竟兩國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無奈之下,張騫一行人只得動身回國。原本以為走青海羌人的地區,不會遇到匈奴人的阻撓,卻沒有想到羌人早已經歸附匈奴,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虜,又被扣押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軍臣單于逝世,匈奴內部發生了動亂,張騫趁機逃回了漢朝。

兩次被俘,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張騫,還給他娶妻生子?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可謂是危險重重,兩次被匈奴人所俘虜,匈奴人卻沒有殺他,這其中的緣由,歷史並沒有記載到,我們只能夠猜測一下。

常言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張騫是作為使者出使西域的,雖然是出使匈奴人的敵國,但匈奴人也沒有必要殺張騫,也沒有殺使者這個習慣。

即使是在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匈奴邊境陳兵18萬,並且派使者郭吉進入匈奴境內勸降,勃然大怒的匈奴單于也沒有殺郭吉,只是把他扣押起來而已。仔細算起來的話,單單在漢武帝時期,匈奴人就扣留了漢使十餘批人,漢朝也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扣押匈奴使者。大家都沒有殺對方的使者,也算是心有靈犀,或者說是當時的一個傳統習慣吧!

兩次被俘,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張騫,還給他娶妻生子?

古代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資源的爭奪,這對於遊牧體系的匈奴人來說更是顯得重要,因為他們在人才培養等方面是短板,吸引更多漢文明地區的人加入他們,可以很好的彌補人才資源緊缺的現狀。

不管是張騫,還是後來的蘇武李陵,在匈奴人的眼中,他們就是來自於漢朝的精英、人才。如果能夠讓他們為匈奴帝國效命,那是再好不過的了,總比隨便殺了他們好。如果那樣做的話,不但會加劇同漢朝的緊張關係,還使得人才白白沒了,得不償失。

可能會有人覺得,匈奴人怎麼感化得了漢朝的使者呢?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嗎?其實不然,匈奴人會採取一種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給你娶妻生子,讓你在匈奴境內安家。這就好比那些被拐賣的女子一樣,很多人生下孩子之後都會認命,畢竟這裡也是你的一個家了。

兩次被俘,匈奴人為什麼不殺張騫,還給他娶妻生子?

值得欽佩的是,張騫等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歷盡艱辛還是回到了漢朝。被匈奴人扣留了長達19年的蘇武,留下了蘇武牧羊的歷史故事,也同樣值得我們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