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出爐,寧夏2017年就業八大亮點!

寧夏統計局近日公佈全區2017年就業八大亮點,讓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一、就業規模增加亮點:城鄉就業總量突破370萬人

2017年,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53.93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比全國高0.9個百分點,在各省(區、市)中處於較高的增長水平。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有效拉動了就業,全區就業形勢呈現總體平穩、穩中趨好的態勢,全社會就業總量達375.9萬人,比2016年增加6.7萬人,增長1.8%。就業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16年的54.7%提高到55.1%,提高0.4個百分點;佔勞動力資源的比重由2016年的72.5%提高到73.1%,提高0.6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兩年均超過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兩年都控制在4%以內。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就業規模能夠持續擴大,就業工作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實屬不易。

二、就業結構升級亮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躍居第一

2017年,我區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最大亮點。我區就業結構演進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7年之前,為“一、二、三”型,第一產業吸納就業最多,第二產業次之,第三產業吸納就業最少。1987年,這一結構調整為“一、三、二”型,第一產業仍然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位居第二,第二產業吸納就業最少,這一結構一直保持到2016年,這是第二階段。2017年,全區就業人員中,從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為153.5萬人、67.8萬人、154.6萬人,三次產業就業比重為40.8:18.1:41.1,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躍居第一,這標誌著我區就業正經歷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的階段向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階段的重大轉變。未來將是我區就業結構調整的第三個階段,即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

三、就業質量提升亮點:城鄉就業人員收入穩步提高

就業人員收入是衡量就業質量的重要標誌之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我區就業人員收入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17年,全區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均收入分別為57197元、10504元,分別比2016年增加2693元、1332元,增長4.9%、14.5%。城鄉就業人員收入的穩步提高促進了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加,有效拉動了消費,提高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2017年,全區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16年增長8.5%、9.0%,城鎮居民家庭總支出中用於教育文化娛樂的消費支出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下降1.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

四、創業創新亮點:平均每天誕生創客290餘人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我區加速推行“放管服”改革,降低創業門檻、打造眾創空間、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強化創業服務、採取針對性幫扶等措施大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營商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有效帶動了就業創業。2017年,全區新登記私營企業29226家,同比增長9.0%;新登記個體工商戶65805戶,同比增長3.0%,新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2864戶,同比增長5.0%,各類電商創業園、電商物流園紛紛建立,全區平均每天誕生創客290餘人,創業帶動就業作用進一步增強。2017年末,全區城鎮私營企業及個體從業人員達94.1萬人,比2016年增加10.3萬人,增長12.3%,增速比城鎮就業人員高5.4個百分點。

五、困難群體就業亮點:政策託底持續給力

2017年,我區充分發揮政策託底功效,力促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實施就業援助政策,力促困難人員穩定就業。全年全區各級財政共購買9276個公益性崗位用於託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為近5.1萬名靈活就業人員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36億元,826戶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6.34萬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212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失業人員和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同比分別增長3.2%、13.56%。二是調整失業保險政策,援企穩崗護航企業發展。階段性將失業保險繳費費率從2015年的3%降低到2017年的1%,為2288家企業發放穩崗補貼1.17億元,惠及職工36.73萬人,幫助企業穩定了一大批就業崗位。三是落實就業創業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開展了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等系列專題活動,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積極創業。2017年全區招考公務員1085名、招聘事業單位人員4913名、招聘特崗教師1086名、招募“三支一扶”人員3000名、選聘村官100名,安排3499名高校畢業生到機關事業單位實習。為9886名高校畢業生髮放求職創業補貼988.6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73筆3701萬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5.1%。

六、就業扶貧亮點:“百千萬”行動成果豐碩

2017年,全區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通過精準識別就業扶貧對象、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大轉移就業力度、鼓勵扶持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措施,有力促進了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增收。重點組織實施就業扶貧“百千萬”行動,即:創建一百個就業扶貧示範基地、培養一千名就業扶貧勞務經紀人(勞務中介組織)、推薦一萬名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全年共創建自治區就業扶貧示範基地152個、培養就業扶貧勞務經紀人1312名,各類就業扶貧基地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98萬人,勞務經紀人(勞務中介組織)帶動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3.51萬人。全區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12.33萬人(含涉農就業6.9萬人),人均工資性收入1.1萬元,全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76筆8835萬元,開展創業培訓85人,扶持創業1830人。

七、就業產出亮點:人均勞動生產率超過9萬元

近年來,我區科技、教育、文化、社會等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就業人員素質得到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現代化生產設備、技術和理念被廣泛運用到生產建設當中,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業人員人均產出明顯增加。從近年來的發展看,我區就業人員的人均產出從2000年開始,經過17年,從1萬人提高到了9萬元。2000年,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02億元,全社會就業人員275.5萬人,每名就業人員創造增加值1.07萬元,剛剛邁過萬元大關。2010年達到5萬元,2011年、2013年、2015年分別達到6萬元、7萬元、8萬元。2017年,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53.93億元,每名就業人員創造增加值9.19萬元,比2016年增加0.61萬元,增長7.1%。

八、就業轉移亮點:鄉村走向城鎮

從就業人員轉移情況看,近些年最大的變化就是由鄉村向城鎮轉移,而且很多鄉村勞動力穩定在城鎮就業,形成了事實上的城鎮常住人口。一方面,城鎮基礎設施更全、教育條件更優、勞動收入更高、產業更多元、就業更容易,吸引了大量鄉村勞動力走向城鎮;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很大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而城鎮的各項建設和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參與當中,推動了勞動力從鄉村向城鎮轉移。從我區城鎮化發展進程看,2012年全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0.67%,首次超過50%,表明我區實現了由“鄉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變。到2017年末,全區城鎮常住人口為395.33萬人,比2016年增加15.46萬人,城鎮化率達57.98%,比2016年提高1.69個百分點。人口的轉移流動帶動了就業轉移。2017年,全區城鎮就業人員165.2萬人,比2016年增加10.7萬人,而鄉村就業人員比2016年減少了4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