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字画赏析之三——大千世界

张大千字画赏析之三——大千世界

美国私人收藏 (LOT 1406)

1954年,张大千继暂居印度、阿根廷后举家定居巴西,在圣保罗市郊摩诘镇开拓八德园,收罗玲珑怪石、奇花异草。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乃张大千创立并发展泼墨泼彩画风的重要时期,对大千而言,无论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均为全新,追求变法成为顺应时势的必然趋向。且张大千目疾之后,对线条的控制显得难以从心所欲。此时开始,大千频频使用大泼墨写意山水技法,更于六十年代在泼墨基础上发展出泼墨泼彩相结合的新面貌,愈来愈臻于完善。

《溪山春雪》作于1969年,正是八德园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山水氤氲,墨气酣畅淋漓,在浓淡虚实的墨色间,山峦烟云若隐若现。泼墨完成主体后,画家以石青石绿的泼彩作点缀,表现浓郁的植被和山巅的霭色,再撞入白粉来表现山顶受光面白雪的明暗变化。泼彩与水墨交融一气,色泽绚丽,随着色彩的流动、沉淀,产生光色明暗闪烁、斑斓陆离的色彩效果,有如梦境般的奇幻美丽。山石上,又以鲜红点缀朵朵绽放的花,以表达春暖花开之意。大千用简略的笔法,于山间和山巅钩勒出岩石、树枝、瀑布、小屋,以及漫步在山径上

张大千字画赏析之三——大千世界

上款人何浩天,服务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七十年代中期担任馆长一职。主政期间,先后为大千先生举办多项展览,均轰动一时。他策划付梓的《张大千书画作品集》共六册,已被奉为圭臬,对播扬其艺术起莫大的推动作用。先生回台定居后,彼此交往尤见密切。

画中白荷在深邃墨彩的环绕中“犹抱琵琶半遮面”。荷叶、雾霭、涟漪高度抽象,扑朔迷离,混沌之中更加烘托出白荷之清丽可人。

泼彩荷花之“大”与“曲”,则与大千早年对佛教与莲荷的倾心有着密切联系。在佛教中,莲花被赋予了极乐净土和再生的象征。而大千之泼彩,气势恢宏,深邃神秘,再现了荷花的法相庄严。大千40年代深入敦煌临摹学习,并在1942年自兰州买了一批藕根植于敦煌,期盼能裳风裳翠盖之景,可惜未果。但飘逸奔放而又庄严神圣的敦煌艺术给张大千的创作注入了无穷的灵感,促使他在宋元温文儒雅的写意基础上,大胆地施展石青、石绿等明亮色彩,延续晋唐之浓墨重彩的视觉体验。正如其钤印“直造古人不到处”,张大千拓宽了花卉绘画所能抵达之意境,可谓中国色彩的重生。

张大千字画赏析之三——大千世界

上款人宁一仁兄、涤薇夫人为贺氏夫妇,二人1956 年来巴西谋生,购买鸡场经营养鸡事业,与张大千的八德园毗邻而居。他们与大千关系密切,经常一起嗜好美食、研究菜式。此外,贺宁一曾撰文《闲话张大千的食经》,叙述与大千相识相交过程。

张大千字画赏析之三——大千世界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敦煌艺术文物特展”,1967年11月12日。

《仿漠高窟北魏人画马》蓝本为敦煌290 窟中心柱东壁壁画,其时代为北魏。此壁画主题为驯马图,表现一个头戴毡帽,深目高鼻的胡人马夫正在调教一匹烈马(附图)。贺世哲先生研究认为,在莫高窟洞窟中心塔柱中央画马,仅此一幅,可见这匹马的来历非凡,很可能就是史料中记载周武帝赐给李贤的那匹“中厩马”。张大千画作中略去胡人形象,亦不着背景,只表现白色骏马。骏马通身暗处用淡墨渲染,只在鬃毛、关节处施以白粉,以产生明暗效果。张大千用朱砂、石青、石绿表现马具,色彩妍丽高雅。画作中马蹄硕大,忠实于壁画原作。张大千曾评价;“北魏喜夸张,画多夸大,西域新疆出良马,北魏画马,多以西域,马蹄较常马大两倍,其夸张与此概见。”画中虽无人物,但缰绳紧绷,画外似有马夫控马,因此马匹前蹄腾空,似欲跃起,画的极为生动传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