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在全世界各地都能買到“made in China”的產品。

然而中國經濟卻不光只有出口拉動的;消費、投資和淨出口,這才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那麼這個理論是怎麼得來的?又有什麼數據支持呢?

用GDP看世界

如果按照支出法來計算GDP,其無非包括消費、投資和淨出口這三項。換言之,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來的所有的東西,要麼被本國居民買走,要麼被本國企業拿來做投資,要麼被外國的居民和企業買走。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在這三駕馬車中,消費所佔的比例最大,也最穩定。淨出口所佔的比例最小,除了2004-2006年的短暫時期,淨出口對GDP的拉動作用都不算大。投資所佔的比重小於消費,但它是波動性最大的一部分。要看GDP的波動,主要看投資的波動。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我們再把投資細分一下。可以把投資分為政府部門的投資和私人部門的投資,這樣,我們就有一輛四駕馬車了。政府部門的投資在中國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這是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增長。私人投資又可以分為設備投資和存貨投資。

存貨投資最容易令人迷惑不解

當企業感覺需求在增長的時候,它們會主動地增加存貨,以備急需,這叫主動補庫存。過了一段時間,企業發現需求的增長沒有那麼旺盛,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只好堆在倉庫裡,這時候,庫存還在增加,但這是被動補庫存。又過了一段時間,經濟越來越低迷,企業越發感到心慌,於是,它們就要節減成本,想方設法把庫存減少,這叫主動去庫存。不知不覺,寒冬終於過去,經濟又開始回暖,需求逐漸增加,企業的生產還沒有跟上,於是,就把倉庫裡過去積壓的產品也拿出來賣掉,這叫被動去庫存。主動補庫存、被動補庫存、主動去庫存、被動去庫存,如此週而復始,形成了經濟增長中的存貨週期。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我們現在大概在哪個階段?從2014年6月開始,經濟開始轉冷,企業首先經歷了主動去庫存,稍後,經濟略有回暖,企業又進入了被動去庫存階段。2016年二季度開始,經濟回暖跡象明顯,企業開始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當前已經處於主動補庫存末期。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了企業補庫存的原因。由於行政化去產能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中上游企業率先主動補庫存。另一個原因是,2015年年底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雙雙發力,汽車行業受到購置稅優惠政策的影響,需求大增,出口也出現了復甦,企業銷售轉暖,導致企業增加存貨投資。我們在前面也講到了,這種回暖是很難持續的,因此,企業很可能很快會進入被動補庫存的週期。

存貨的增加在短期內有助於支持經濟回暖,但當存貨投資下降之後,什麼因素才能補上呢?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如果依靠企業的設備投資,恐怕要希望落空。那麼,能夠補上存貨投資缺口的,無非是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消費或淨出口。

預測趨勢看政府投資

2016年政府的基建投資增速較快。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這一方面是因為2015年的基數較低。地方政府到期債務在2015年下半年集中爆發,同時債務置換進度不如預期,導致地方政府捉襟見肘,不敢大幹快上。16、17年地方財政有所緩解,基建投資才開始發力。其二是2015至2017年年簽約的PPP項目到了2016年集中落地,這也導致政府投資快速增長。那麼,2018年的基礎設施投資能節節拔高嗎?很難。由於2016至2017年基數較高,而PPP的優質項目已經大體告罄(前期落地項目中超過半數為優質項目,目前尚處於識別階段的項目中九成以上為非優質項目),再加上財政部出臺多份文件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和支出,銀監會也要求防控地方債務風險,很難設想2018年會出現基建投資的“大躍進”。

國民消費數據給我們的啟示

從消費來看,從2011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呈現出平穩下降的趨勢。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2016年受到購置稅優惠政策的影響,汽車銷售同比增速高達15.9%,拉動了當年的消費增長,但優惠政策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汽車消費,2017年前四個月汽車累計銷售同比增速已經降為-1.4%。在居民收入沒有明顯改善、沒有出現新的消費熱點之前,預計消費只會保持增速平穩下滑的趨勢。

從外需來看,外部需求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定,淨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效應不大。不要指望淨出口能拉動經濟增長,只要不拖累中國的經濟,就算燒高香了。儘管2017年全季度進出口數據較好,但4第二季度海關數據顯示進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低於先前的市場預期。美國經濟增速已經接近潛在增速,特朗普的財政刺激政策前景並不明朗,歐洲和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所以,可以講,外部需求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有限。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由於當前企業盈利的回暖不可持續,更不會因此帶來企業投資的快速增長。所謂的“空中加油”,即庫存週期(短週期)見頂下行之際,會遇上產能週期(中週期)見底回升,可能會遇到無油可加的窘迫局面。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並未出現根本的改變,下行壓力依然存在,2018年可能出現“前高後低”的格局。

綜上所述

如果政府希望將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在6.5%的較高目標,那麼,一種選擇就是在經濟下滑之後,再次啟動傳統的“強刺激”政策,通過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但這一“強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已經多次出現,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強烈,應慎用這種“興奮劑”。

促進經濟增長的四駕馬車,那三匹馬去哪裡了?

另一種選擇則是及時推出“強改革”就是所謂的“消費升級”的建設:啟動國有企業改革;開放能夠切實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獲得感”的服務業,如醫療、教育、養老、通訊等;以更為市場化的方式推進城市化和環境保護;實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等等等等。這些改革將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從根本上提振市場信心。沒有比2018年更為合適的改革時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