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融合:頻道制與聯產承包責任制

講融合:頻道制與聯產承包責任制

------本期內容導讀------

雖然在時間上要晚了很多年的中國電視行業的改革,也是從大膽推行的頻道制開始,不僅僅是總檯開始將權力、資源以及經濟分配方式大膽地下放到頻道里,就連頻道里也開始更大膽地將向更細分的節目組、製片組所下放

------以下正文詳情------

差不多兩個月前吧,剛剛曾經拋出過一個關於“頻道制還有繼續的必要麼”的話題,實質上也僅僅只是著眼於電視行業正在面對著的困境所作的反思,又或者可以看成是理論上提出來的假說。而在這正過去的兩個月裡,這樣的話題反反覆覆地出現在了更多的場合時,現實中所帶來的支持也似乎越來越多起來了。

剛剛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當年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初,中國農村的經濟環境在舊有的、僵化的土地以及生產製度下,遭受著嚴重的破壞與阻礙。而在安徽小崗村的18位農民大膽改革,實行分田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新的經濟組織形式的新篇章,在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後,迅速在全國範圍得到了承認與推廣,更是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隊。

同樣,雖然在時間上要晚了很多年的中國電視行業的改革,也是從大膽推行的頻道制開始,不僅僅是總檯開始將權力、資源以及經濟分配方式大膽地下放到頻道里,就連頻道里也開始更大膽地將向更細分的節目組、製片組所下放。並以這些更靈活、更開放的管理模式,力推著中國電視走向了輝煌的二十多年。

在同一時期的報紙行業,實行的是與頻道制相似的子報制,與電視頻道的負責總監所對應的,是各個子報的總編,實行的大多都是人財物以及考核獎勵相對獨立的承包負責制。雖然在這一時期,廣播電視總檯領導的相對管理職能與調度能力有所下降,但是整個廣電行業的地位、影響與社會作用卻是與日俱增。

而從管理學角度來講,一個人最佳的社交群體大約在150個左右,而即使是可以通過分層級的管理,對於金字塔頂端管理者來說,150人也是最顯合理與有效的數字。所以我們似乎可以從這裡得到一點啟發,那就是:當最早的電視臺或報社總人數低於150人時,決策者們似乎並沒有太強烈地分設頻道及其總監的意識。而一旦超過這一數字,甚至達到更高的數百人、上千人時,具有更加獨立操作管理空間的頻道以及子報也就應運而生。

只是這裡的管理,還只是基於普通人們的傳統管理思維與模式,並沒有考慮過能有更加現代與有力的科技力量的介入。這也就是俗稱的大數據與管理模型技術的幫助。我們反觀為何在BAT等等這樣大規模的龐大集團機構裡,其管理層的極少數決策者,依然還能對數萬名員工進行有效管理,就是因為擁有了足夠的大數據技術以及工具的輔助決策。

而反觀,一直通過不斷細分的頻道制而維持龐大的管理團隊的傳統廣電,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底下的頻道自主權過大,面對新環境、新形勢下的應對與調度配合顯著不足。在傳統廣電內部,要想發動新媒體建設、要想促進媒體之間的融合,臺領導能看得到,具體頻道總監們則還是各自的想法。

所以,剛剛一直在說,傳統媒體相對於互聯網商業媒體來看,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出在了自己缺乏決策能力,而是擁有決策及判斷能力的人與基層機構太多了,每個總監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總監都能作自己的決定。反而不像那些互聯網集團,一旦有了具體的目標與階段性的任務,往往卻能夠完成全員調動、整體推進與統一調度。

現實中的農村,早就有了許多對於實施多年之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過各種反思,在總體認可並承認其對於改革開放這麼多來的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貢獻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正不斷城鎮化、不斷網絡化、不斷全球化的中國農村,已經不能再僵化刻板地只抱著一種經濟模式走到底,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缺陷正在日益擴大,農村新經濟的需求與壓力也在不斷形成,是有必要作出重要的決定與新的選擇了。

廣電行業的頻道制更是同樣的原理與環境下不可不變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