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丨三不足:不足畏不足法不足恤

三不足典出《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延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北宋大臣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出生在一個小官吏階層的家庭裡。他的父親叫王益,一生只做了幾任地方州縣官吏,最後死於通判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任上。王安石在青少年時代隨父四方流轉,使他的眼界大為開闊,不同於一般官宦子弟,形成了報國憂民的志向和抱負。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22歲的王安石中了進士,從此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活。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宋英宗死,宋神宗即位。宋神宗(趙頊)為了改變宋王朝的衰落狀況,破格提拔了積極主張變法圖強的王安石。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王安石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過了一年,又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可是遭到了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

王安石性情剛強,遇事很有主意,對自己的見解堅信不疑,決不肯改變。當醞釀變法維新的時候,朝廷裡爭論激烈,相

持不下。王安石為了製造變法的與論,設置“經義局”,制定了《三經新義》,他一反漢唐以來的章句註疏,對《詩》、《書》、《周禮》三經義作了新的訓釋,提出自己的見解。對先前儒家的傳注,一概廢棄不用。

在朝廷裡辯論起來時,王安石滔滔不絕,說上數百言,反對派都奈何不了他。更有甚者,王安石還針對守舊勢力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理論和因循“祖宗舊法”的陳腐觀點,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王安石認為,自然界的災變,不用畏懼;祖宗的立法,不適應時人

需要的,理應改變;社會上的錯誤與論,不能接受。這三句話,表示了他對傳統守舊勢力敢於反抗的鬥爭精神,同時也反映了王安石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

“三不足”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形容反對守舊、勇於革新的大無畏的鬥爭精神。

中華典故丨三不足:不足畏不足法不足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