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我常被問到以下問題:

“我們的產品賣不出去,能不能介紹我們一種技巧,讓產品大賣?”

“能否告知我一種偏門,但是有效的營銷技巧?”

問出類似問題的朋友,都期待從我嘴裡聽到一些非常具體的方法建議,比如

“每年過年期間,抓緊時間充微博紅包漲粉。”

“入駐直播平臺,找個藝校美女,直播期間反覆介紹產品導流。”

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這樣的回答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往往不能實質上的幫助提問者解決問題。

原因很簡單,營銷出問題,往往是一系列“面”上的問題,而不是某個營銷渠道某個“點”的問題。

送什麼禮物可以追到女神?

這就和問“送什麼禮物可以追到女神”一樣,你當然可以直接給出香水、口紅、衣服、包包之類的答案。

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但你光靠這一件禮物也幾乎不可能搞定女神。要追到高高在上的女神,你可能需要了解她的感情情況、興趣愛好,先搞定她周圍的閨蜜,想辦法投其所好,多次約會反覆勾搭,才可能搞得定。

營銷上也是一樣。

產品賣不出去,往往不是因為你不知道某一種特定的營銷方法,而是從市場調研、市場定位、營銷包裝、定價等多個環節都出了問題。

單點思維vs 系統思維

世界上任何一件稍有複雜度的事情,要想做好,都不能依賴單點思維,而要用立體的系統思維,通盤考慮這件事情。

換句話來說,當我們的營銷出問題的時候,也不應該只是想一個單點優化的辦法,而應該在保證可行性的前提下,在全系統每個環節都考慮優化。

這就和某些人有口臭一樣,嚼一嚼口香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營銷就是“大聲講故事”

好幾年前,我正在辦公室用手機玩“切水果”遊戲,老闆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

老闆臉上一臉平靜,露出人淡如菊花的表情,淡淡的吐出幾個字:

“寒笛,你覺得營銷是什麼?”

我看著老闆意味深長的神情,知道他要開始裝逼了,所以我隨便敷衍了一下。

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老闆接著說:寒笛,你說得很對!(我都忘了當時我說啥了)

老闆接著說:我認為,營銷就是“大聲講故事”。

“什麼叫“大聲講故事”。就是說“營銷”只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生產“故事”,第二件事是把生產的故事大聲講出來,在越多地方講越好,講得越大聲,讓越多人聽到越好。“

時至今日,當時的老闆長什麼樣,我早已淡忘(只記得他的顏值遠遜色於我)。

但“大聲講故事”這五個字,從執行層面上來講,我都覺得,是對於營銷最好的定義。

“故事”,指的是“內容生產”相關的所有事情,從消費者調研、競爭環境掃描,到市場定位、文案撰寫、營銷活動策劃,都屬於“內容生產”相關的事情。

“大聲講”,指的是你要把上述內容端生產出來的故事,放到各個線上線下渠道進行投放。不管是線上的電商網站、論壇還是社交媒體,抑或是線下的經銷渠道、戶外展板、電梯廣告,都屬於“大聲講”,即渠道投放的範疇。

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大多數營銷理論,都是研究如何生產漂亮、有效、大家愛聽的“故事”,因為這一塊過於複雜,所以今天就不講了(就是這麼任性),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所有營銷相關的文章,基本都是圍繞“內容生產”這一核心主題。今天講講“渠道投放”的道理,這麼實用的技巧其他地方估計也看不到。

渠道投放的技巧

其實渠道投放沒多少技巧,就和打麻將一樣,打法還是比較流程化的。拿到好牌可以胡個大的,拿到爛牌就只能期待胡個小的。奇怪的是,大家打麻將的時候都還比較理智,做營銷的時候就不太理智了。

做營銷時,手上的“牌”如果非常爛(產品二流,預算有限,沒啥資源),還想一次搞個大新聞,基本上不大可能。條件這麼次,何必挑三揀四。今天剛好是五號,所以下面給大家講四個渠道投放的法則,第五個法則是要永遠像我的讀者一樣勤奮上進,保持求知慾和探索欲。

1

“出現”法則

如果是實體生意,發傳單、貼海報、門外掛個大展板都屬於基本措施;把店鋪信息搬到大眾點評、美團上,也是基本措施。

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大家都知道獲取流量越來越困難了,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

你要獲取某個渠道的流量,你至少應該在那個渠道“出現”。

把能鋪的渠道都鋪一遍,需要花錢的渠道先小成本的嘗試一下。是最基礎,也是最沒有風險,但常常被忽略的原則。

所以當大家抱怨引流困難的時候,麻煩先檢視一下自己該鋪的渠道是不是都鋪了,有沒有遺漏。

2

“標記”法則

渠道投放,本質上其實是管理工作,學過管理學,做過管理工作的朋友都知道,管理工作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監控”。

在渠道投放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監控”各渠道所帶來的流量大小。

如何“監控”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抽樣調查。

比如說你開了一家咖啡廳,每天有上百的顧客來喝咖啡。你可以,每天隨機抽十個人問問:

“請問您是在哪兒知道我們店的呢?”

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如果對方說是“大眾點評上看到的”,說明這個流量是從O2O網站上引過來的;

如果對方說是“看到朋友圈有人曬圖,所以慕名而來”,說明通過社交軟件推廣是有效的;

如果對方說是“路過看到的”,那說明線下門店的自然流露還可以。

哪個渠道流量比例高,就應該多花錢多花精力繼續拓寬。

除了“隨機抽查”,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做渠道標記。

3

“性價比”優先法則

先介紹一個營銷學上非常簡單的概念:單個用戶成本。即你獲得每個用戶所花費的成本。

算法很簡單:單個用戶成本=渠道費用/該渠道所獲用戶量。

比如你這個月花1000元僱人發傳單宣傳你家咖啡店,有200個人通過傳單知道你這家店(你能獲知這一數據的前提是你用了前面所講的“標記”原則),並進店消費,那麼你的單個用戶成本就是5元。

每週或者每月,定期對各渠道的單個用戶成本做測算,能讓我們清楚的瞭解各個渠道的性價比。單個用戶成本越低的渠道,性價比越高,在投放時要優先考慮。

4

“紅利期”法則

男同學們都知道,追一個女生最容易的時候是在大學期間,等到該女生畢業了,眼光高了,物質要求更高了,來自於社會上的有實力的追求者多了,就不好追了。所以可以把“大學期間”看成是“追女生”的“紅利期”。

到底有沒有一招致勝的營銷技巧?

廣告投放也是一樣的,大多數渠道的紅利期,都是出現在該渠道有興起之勢,但還沒有被廣泛關注的時候,從微博、朋友圈、知乎到如今的直播平臺,道理都是一樣的。

在平臺早期,你帶著錢去投放,平臺的廣告客戶還不多,議價能力不足,對你來說性價比就會比較高。

哪怕你不跟官方合作,走灰色渠道,不管是找該平臺大V寫軟文,還是自己找水軍把自家產品和創始人炒成紅人,都會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平臺早期監管措施相對比較松,哪怕知道你丫經常來陰的,但是考慮到你能帶來流量,幫他們增加活躍度,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我和在看這篇文章的大多數讀者一樣,就是因為過於正直善良不想玩陰的,才沒有抓住各種平臺的紅利期,距離成為國際一線的目標還遙遙無期。

天若有情天亦老,渠道投放要趁早。

結語

市面上大多數關於營銷理論的文章和書籍,核心意思都是講:如何不花錢,或者少花錢,輕鬆、簡單、快速的做好營銷。但實際上,他們不是在傳授營銷方法,只是靠著迎合投機取巧的心理在營銷他們自己。

真正有效的營銷,一定是慢速的,複雜的,持久的系統化工作。在處理這樣系統的營銷工作時,可以多從“內容生產”和“渠道投放”兩個環節考慮,即“大聲講故事”。

渠道投放的時候,要注意這四個法則:“出現”法則、“標記”法則、“性價比”優先法則、“紅利期”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