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百越地區(即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端午有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端午吃粽子和競渡等習俗,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掛蒿草、掛艾葉和薰蒼朮、白芷以及喝雄黃酒等習俗。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端午节的由来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