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三變”改革為鄉村振興構築體制機制新優勢 六盤水加快推進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

 農村改革,核心要義是讓更多的群眾受益。

在鐘山區月照養生谷腹地的雙洞村,村民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好處。他們依託“三變”改革,利用聯建房屋成立“望月客棧”,並引進投資方經營,每年保底分紅達到6萬元。

在雙洞村,“三變+扶貧+旅遊”的運作模式遠不止此,目前,全村24家農家房屋均由月照養生谷扶貧旅遊文化有限公司經營,收益中,80%歸農戶,20%歸公司,實現了“村寨變景區、農舍變旅館、農民變職員”。

“三變”改革是脫貧攻堅的“黃金腰帶”,也是六盤水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主要任務之一。

2017年9月,農業部批覆增補貴州省六盤水市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這是繼1987年畢節、1988年湄潭成為全國新一輪農村改革試驗區後,貴州省又一個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成功“落地”。

為此,六盤水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重點任務,結合實際,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設計好時間表、線路圖、責任人,紮實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工作,讓“三變”改革之花結出更加豐碩之果。

資源變資產,脫貧攻堅有了保障。資金變股金,產業項目有了投入。農民變股東,增收致富才有載體。

在月照養生谷,鐘山區還採取“三變+旅遊+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扶貧”模式建立的貧困群眾培訓基地,對轄區內的貧困戶免費培訓,培訓合格後,推薦到園區、景區、農家旅館任保潔員、保安、電瓶車駕駛員、廚師等。

去年,雙洞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上萬元,相比六年前,翻了何止一番,而這僅僅是雙洞村村民致富的開始……這裡,每天都在上演著“三變”帶動致富的精彩故事。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貴州實踐中,起源於貴州六盤水市的“三變”模式,為全國農村改革提供了“貴州樣板”。

當下,六盤水正加快推進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全力打造“三變”改革升級版,為鄉村振興構築體制機制新優勢。

加快創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在開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權量化試點的同時,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截止目前,市縣兩級組建了4個交易中心,受理交易1434宗13.05億元。

著力創建農村經營制度。繼續深入實施“3155工程”,依託“1+10”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獼猴桃、刺梨、軟籽石榴等特色產業320萬畝。深入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獼猴桃基地、最大的刺梨基地和最大的車釐子基地。打造了32個省級農業園區。同時,培育“三變”改革經營主體1182家,引進溫氏集團、大北農集團、河南伊賽集團、努比亞牧業、貴州邁越等一批種養殖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農戶172.74萬人(其中貧困戶18.67萬人)增收。另外,“三變”企業上市、“三變”+“三社”融合、生態農產品品牌打造等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建立完善資金整合機制。財政資金、農村金融產品、“兩權”抵押貸款和“三變”產業基金有力支撐“三變”改革,讓“三變”改革行穩而致遠。

有序促進資源要素流動。無論是城市資源還是農村資源均實現有序流動,共打造城市“三變”示範點22個,同時,依託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及旅遊景區建設,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入股“變現”,打造了175個旅遊村寨。

大力構建鄉村現代治理體系。組建97個聯村黨委,全面消除“空殼村”。同時,創新村民自治管理新模式。把村民遵紀守法、遵守村規民約和社會公德作為集體資產股權量化二次分紅和公益股股紅分配的重要依據。

六盤水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一頭挑起脫貧攻堅、一頭挑起鄉村振興,一頭補短板、一頭謀繁榮。要高舉改革創新大旗,以“三變”改革為引領、以試驗區建設為抓手,聚焦改革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環節攻堅突破,把“三變”改革打造成為脫貧致富的黃金腰帶、現代農業的制度基礎、城鄉資源的下鄉通道、鄉村善治的有效激勵,為加快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強勁的動力源泉和體制機制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