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的歷史玄機

“三家分晉”的歷史玄機

晉祠的名氣不僅僅緣於晉祠本身,它背後承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讓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2000多年前那場意義非凡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乃周王朝分崩離析的標誌性事件。中國早期的歷史事件中,“三家分晉”無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個,它直接改變了其後中國歷史的走向。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有一個著名的祠堂——晉祠。撫去歷史煙雲,遠離金戈鐵馬,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今天,作為一個鮮活的陳年物證,還有無數中外遊客簇擁至此,感受歷史塵埃透露出的萬般信息。

晉祠就是一箇中國曆史傳承的活化石。《史記·晉世家》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夑繼位,因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這個“唐叔虞祠”,就是我們今天的著名景點——晉祠。

此間稱謂的唐國,乃是古帝堯陶唐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史記·晉世家》載,周成王與弟弟叔虞在院子裡做遊戲,成王隨手從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樹葉,剪成玉圭的形狀,對叔虞說,給你這個玉圭,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吧。站在一邊的史官聽了,就請成王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分封大典。成王說:“我是和叔虞做遊戲呢。”史官卻說:“天子無戲言,既然說了,就要用史書記載,用音樂歌舞慶賀,用典禮成全。”為了對歷史負責,成王就把唐國分封給叔虞。

卻說叔虞治下的唐國,可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派興旺景象。這一景象竟延續了600餘年。這也算是後人為何修造一處晉祠,專門祭祀他的最大理由。《晉祠志卷第七·祭賽》曾繪聲繪色描述晉祠祭祀盛況:“晉祠神廟雖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歲時饗者,惟聖母廟、唐叔虞祠、水母廟、王恭襄公祠而已。”

三家分晉

晉祠的名氣不僅僅緣於晉祠本身,它背後承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讓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2000多年前那場意義非凡的“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乃周王朝分崩離析的標誌性事件。中國早期的歷史事件中,“三家分晉”無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個,它直接改變了其後中國歷史的走向。

在三晉大地上,一個存在六百多年的晉國,最終被瓜分,歷史從此進入了戰國時代,山西至今也被人們習慣地稱為“三晉”。

晉,原本強悍的春秋五霸之一。擁有60個世家大族,但至春秋末年,因王室與卿大夫們連年的爭權內鬥,王室權威耗損嚴重,終至孱弱不堪,這就使得遠親公族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利用舊君剛死、新君幼弱之機,呈現出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卿專政之態。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自此,世家傳位35代,歷時670年的晉國,其國家意義上的名字和

版圖徹底被抹去。

晉國是與周王室同姓的諸侯國。周公滅掉唐國以後,將土地分封給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叔虞的兒子繼位,改國號為晉。作為全國最大老闆的周天子,不但沒幫晉侯平亂,還正式宣佈韓、趙、魏升格為諸侯國。可見周王朝式微至何種地步。

這樣一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由此,霸權政治結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正式揭開。

公元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共推楚考烈王為縱約長,春申君為聯軍主帥,共同攻打秦國。函谷關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一次諸侯合縱攻秦之戰,儘管龐暖富於智謀,又善於縱橫之術,但最終無功而返。從此,六國更加無法抵禦秦國的兼併,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

自文王建周以來,周王名義上一直是天下共主。春秋以來到秦統一六國,諸侯經常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壯大自己的實力,周王朝僅具象徵意義。等到秦統一六國,周王的旗幟已經連象徵意義都沒有了。中國由諸侯征戰走向統一。

長存的晉祠

晉祠作為晉國的驅殼和載體,成為歷朝君王警示的活道具,歷代均有修建和擴建——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對當時晉祠描述到:“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南北朝天保年間(550-559)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唐貞觀二十年(646)又一次擴建,太宗李世民遊晉祠撰《晉祠之銘並序》碑文。太平興國九年(984)依山建正殿,專門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其母邑姜亦供奉於正殿之中。熙寧年間(1068-1077)封邑姜為“顕靈昭濟聖母”,遂有聖母殿之稱……祠內至今藏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築100餘座。

我們大體可以從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晉祠之銘並序》中,找到晉祠為後世尊崇的原因。“非親無以隆基,非德無以啟化”,不是親屬就不能鞏固社稷,不施仁政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他認為,“興邦建國”必須親信貴族,以作輔弼;“分圭錫社”也要給予采邑,從而把握軍政要點。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歷時年代最久的王朝,歷經37帝,統治了800多年。李世民眼裡,周朝實行的分封世襲祿位制,就是國家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

周人不愧為中國初期各種制度的創始者,黃仁宇把這種制度稱之為“間架性的設計”。易中天更形象地把“周”比喻為“我們民族的青春期”,正因為年輕有活力,因而出現了很多令後世膜拜的“朦朧的偶像”——殺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愛的情人,英武自重的戰士,忠於職守的人臣,不卑不亢的使節……無不表現出千古流芳的中華精神。(來源|看歷史 作者|章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