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戰事頻繁?

就到了撒酒瘋副將是

緬甸戰事頻繁的原因就是民族問題,今天的緬甸境內勉強有一些統一的國家認同感,但是在之前緬甸聯邦軍政府的壓迫下少數民族普遍的揭竿而起買到目前為止除了緬甸本部之外的少民族地區均有自己的武裝部隊,其中反抗最激烈的就是北部的果敢、撣邦。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是緬甸統治者的頭等執政問題,值得強調的是緬甸的複雜問題基本沒有外部勢力的影響。

緬甸邊境地區的克倫、克欽、若開、欽、孟、撣、果敢等135個少數民族都有嚴重的分離主義傾向,從“奈溫軍政府”至今的軍事獨裁緬甸政府都有“大緬族主義”傾向,可能是對周圍大國的天生懼怕,緬甸政府對境內的華人、印度人和孟加拉人均不認可;

緬甸的語言構成複雜進一步妨礙了統一國家認同感的產生,緬甸包括三大語言族系分別是“藏緬語族”、“侗泰語族”、“孟高棉語族”。可是緬甸民族問題十分尖銳,這就像印度的語言劃分民族方法一樣給國家造成眾多不穩定因素。緬甸長期戰亂對教育投入不足失去了統一語言與文化的機會,見天的緬甸剛剛誕生一昂山素季為首的共和政府,其權利交接並不像外界傳說的那樣順利,新政府想要解決語言問題任重道遠。

其實緬甸很早形成了統一王朝,大約公元8世紀後期“緬族人”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形成,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緬甸要遷都中部的“內比都”,公元1060年前後“阿奴律陀”基本上統一了今天緬甸北部地區之外的所有土地、先後歷經東籲王朝、雍籍牙王朝。其疆域最大時期包括緬甸全境、印度的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那加蘭邦,甚至涵蓋了孟加拉國、泰國、老撾的大部分地區,

也是在這個時候征服者緬族與被征服者孟人、撣人、克欽等少數民族的鬥爭就開始了。英國人的到來暫時中斷了這種內部鬥爭,共同的敵人也進一步促進了緬甸同一國家與民族的形成,著名的“昂山將軍”(就昂山素季的父親)代表緬族與撣族、克欽族、欽族等籤屬《彬龍協議》,給予少數民族自決權已獲得它們的支持,這個協定甚至給予少數民族退出緬甸聯邦的權力,今天緬甸的民族動盪由此埋下伏筆,

獨立之後的緬甸也出現過大團結的繁榮景象,但是在軍政府的大緬族主義壓迫下,1949年克倫族為主體的士兵譁變建立了第一支地方武裝,隨後的佤族、克欽族、若開族也先後組建武裝部隊,正式拉開緬甸戰事頻繁的歷史。經過半個世界內戰緬甸境內的地方武裝大多被消滅僅有撣邦、果敢兩支武裝在僅剩的一小片區域內武裝反抗緬甸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