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兵马俑的中国人去世了,外媒报道铺天盖地,我们悄然不知……

拯救兵马俑的中国人去世了,外媒报道铺天盖地,我们悄然不知……

5月16日,赵康民去世了。

在diss杨超越,pick王菊的全民热潮中,赵康民去世的消息就像是一粒小石子投入了湖中,并没有引起多少波纹。

跟名满天下的兵马俑相比,赵康民这个发现、鉴定兵马俑的第一人名声确实不大。但是,国际社会却给了赵康民应有的关注,《纽约时报》、BBC等国际知名媒体都参与了报道。

01

赵康民的故事得从1974年说起。

1974年3月下旬,在秦始皇陵往西1500米的临潼西杨村,一群村民为了抗旱,准备打口井。结果到了四五米深的时候,挖出了八个残破的陶俑,还发现了砖铺地面、铜弩机、铜箭头这些东西。

打井是为了抗旱的,但是挖出来了一些奇怪的瓦片,这让村民觉得很不吉利。他们给它们起名“瓦盆爷”,对着“瓦盆爷”烧香叩拜,祈求瓦盆爷爷的保护。在一番祈求之后,村民们把找到的东西瓜分了。砖块被当成家里盖房的备料,陶俑头上带个草帽,就是赶麻雀的最好材料,还有人把金属的部分卖给了收破烂的……

在长达28天的时间里,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挖到的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直到4月25日,赵康民接到公社的电话:“老赵,你快来,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头比真人还大,还有铜箭头、秦砖。”

赵康民听到这个消息,似乎是预感到有大家伙出土,激动到起飞。他骑着自行车,一路飞奔到西杨村。在观察了一番之后,赵康民跟井边的人说,这不是什么“瓦盆爷”,而是国宝。

02

第二天,赵康民用架子车把这些残俑带回了县文化馆。经过赵康民的修复,三天后,两个秦武士俑的真面目第一次被世人看到:身高1米78,身穿战袍、腰系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双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拯救兵马俑的中国人去世了,外媒报道铺天盖地,我们悄然不知……

赵康民说:“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发掘,弥补了这个断裂文明的缺失。对于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雕塑艺术,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特别珍贵。”

发现了这么重要的宝贝,但是赵康民开心不起来。因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砸坏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赵康民看着怕啊!因为担心秦俑会成为“破四旧”的目标,赵康民决定,先将这件事情保密。

于是,一支几十人的考古队浩浩荡荡地进驻西杨村,而后兵马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了全球。

拯救兵马俑的中国人去世了,外媒报道铺天盖地,我们悄然不知……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

03

兵马俑火了,跟着火起来的并不是赵康民,甚至连当初第一铲铲到兵马俑的农民都要高调的多。他们上电视,出国演讲,还跟克林顿握了手,关于他们第一铲铲到兵马俑的故事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赵康民还是老样子。他还是那个高高瘦瘦,嗓音暗哑,不爱说话的老头。除了说起文物能说一天之外,别的时间都在沉默着搞研究。

退休前,赵康民的吃住几乎都在临潼博物馆里;退休后,他也经常泡在博物馆里。就连孙女出嫁的时候,赵康民依然坐在书桌前写作。

拯救兵马俑的中国人去世了,外媒报道铺天盖地,我们悄然不知……

当然,赵康民也并非没有荣誉。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对赵康民说:“你给国家立了大功。”1990年,赵康民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中国,像赵康民这样的基层考古工作者还有很多。正是因为他们在一线基地风餐露宿的发掘宝物,他们在实验室的妙手回春,我们民族的珍宝才能被好好保护。

然而,无论是对文物,还是对这些保护文物的人,我们的关注还不够多。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对文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文物戏精大会”刷屏,4天播放量突破1亿。这跟去年年末大火的央视综艺《国家宝藏》不无关系。在央视的节目里,27件国宝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出现在舞台上,让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这群冷冰冰的家伙这么有趣,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而现在,《国家宝藏》同名书上市,本书收录了大量节目未播出的内容,并结合史料文献和专家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文物知识,让人在涨了姿势的同时,也了解了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拯救兵马俑的中国人去世了,外媒报道铺天盖地,我们悄然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