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在古代封建王朝一般都有衰落的時候,歷史上一些帝王面對失敗的時候,出現逃跑的時期,司馬睿逃到建康(南京)建立東東晉,唐玄宗在安祿山打過來就往成都逃跑上演了馬嵬坡兵變,宋朝趙構面對金兵來襲,一路跑到成了歷史上的逃跑皇帝,但是明朝的皇帝崇禎面對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選擇了吊死在煤山。為什麼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明朝祖訓:大明朝從今往後,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因為這句話,一個還坐擁大半個中國,就丟下天下蒼生和國家,在煤山自縊的崇禎皇帝,成了一幫人吹噓的對象,就差沒封為千古聖君了。對於崇禎皇帝位什麼不跑就要三崇禎執政時期所面對的三個主要敵人,崛起的後金(清),農民起義軍,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中最大的敵人應該算是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

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崇禎登基以後為鞏固自己政權,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閹黨之禍逐漸澄清。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東林黨文官集團勢力更加膨脹,東林黨人常常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就連大明是戰是和、是遷是守的關鍵時刻,眾臣也是不給皇帝面子,明朝滅亡時,曾經的“忠義之臣”除了少數“為君盡忠”者,諸如瞿式耜、黃道周、劉宗周以殉國外,大部分大多都得了軟骨病,投降清軍。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當時的東林黨的頭牌——錢謙益。在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托住了。於是錢謙益便靦顏迎降了。一個整天滿口仁義道德,忠君報國的人,連個賣藝為生的妓女都不如

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16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地方勢力割據、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不知道什麼時候,還坐擁大半個中國,就丟下天下蒼生和國家,在煤山自縊的崇禎,成了一幫人吹噓的對象,就差沒封為千古聖君了。好像,皇帝在面臨失敗的時候,只能坐在原地等死,或者去上吊抹脖子,就是不準逃跑,留一條命,等將來捲土重來。

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我不知道,這有何意義,人都死了,縱然死的如何壯烈慷慨,以後的事還跟你有關係麼,敵人巴不得所有自己的對手都學崇禎,動不動就上吊抹脖子,省卻自己以後還要費工費時去繼續與他們戰鬥。

歷史上,成功的帝王,危難時刻落荒而逃的不在少數,逃跑既能求生,又能延續國家,何樂而不為。劉邦與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跑的次數少,彭城之戰大敗,為了逃跑,竟然能把兒子女兒踹下馬車,不管不顧,部下們放上去幾次踹下去幾次;

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曹操割須棄袍,華容道被關羽放走就不說了,魏武帝打仗是好手,逃跑也是好手,早年在濮陽之戰中被呂布設計大敗,慌亂中路遇呂布,居然能用袖袍捂住臉,矇混過關。赤壁之戰,帶著幾千羸卒逃跑,為了加快速度,不惜犧牲羸卒的姓名,命令人馬踐踏而行,最終逃得性命。最後魏武帝逃跑都逃出了藝術,潼關之戰被馬超大敗,魏武帝割須棄袍,連續三次讓馬超的人馬無從辨認,演繹了一場中國歷史上逃跑的金牌戲碼。

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成吉思汗年輕的時候可沒少跑過,被泰赤兀人捉住之後打碎枷鎖打倒看守逃跑,十三翼之戰大敗逃跑,合藍真沙陀之戰成吉思汗全軍覆滅,只剩下13個人跟著他,逃到班珠尼河,差點被暴風雪吞沒。

同樣是兵臨城下,宋朝皇帝和唐朝皇帝都跑了,為何唯獨崇禎不跑?

歷史上的成功者們,沒一個學崇禎動不動就上吊抹脖子的,英雄都是能屈能伸的,該逃跑就要逃跑。當然面對敵人攻打的時候,不是什麼時候都要跑的,連戰鬥的勇氣都沒有,那樣是懦夫,是賣國賊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失敗不可怕,害怕的是沒有再來的勇氣,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_,胯下之辱韓信的韓信,都是在有了命以後才能有機會能證明自己。項羽烏江自刎留下了一個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