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捷智慧雲課堂:深入場景創新,從拆豪車車門到做10萬次升降測試

在今年的合作伙伴大會上,銳捷正式發佈了“雲課堂+”旗下的重磅產品——“智慧雲課堂”。短短時間裡,智慧雲課堂不僅迅速得到了幾十所學校用戶的認可,許多極具靈感的設計,也徹底改變了用戶對課堂的理解,比如:學生課桌和電子終端“合體”、像汽車車窗一樣的自動升降收納、“紙電”融合的真實手寫功能……

銳捷智慧雲課堂:深入場景創新,從拆豪車車門到做10萬次升降測試

所有這些“酷炫”的創新,都是為了一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理由——更好用。而在這簡單三個字的背後,卻隱含著“智慧雲課堂”並不簡單的研發歷程。

從數學課的“蓋板”,到“與用戶一同創新”

場景,是創新最好的孵化器。而設計一款面向教學一線的數字化產品必然要從“課堂”說起。

如果說“雲課堂”是在雲南一所學校的閣樓上誕生,那麼智慧雲課堂的發源地就需要跨越3500公里之外,來到瀋陽的一所中學。為了優化雲課堂教學軟件的相關功能,銳捷的研發團隊需要到各個學校聽課,而一節與眾不同的數學課卻讓大家發現了一道蘊含“寶藏”的創新之門。

由於信息化手段已經成為了許多一線教師的重要工具,計算機輔助應用必不可少,這節數學課也是如此:當課程結束之後,老師打開了課桌的“蓋板”,並採用摺疊的方式將電腦屏幕收到桌兜內,這個新奇的舉動立即引起了研發人員的注意。

銳捷智慧雲課堂:深入場景創新,從拆豪車車門到做10萬次升降測試

圖:智慧雲課堂“原型機”

“更廣泛”的需求調查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上百所學校的走訪結果、幾千份需求調查問卷結果被反饋回來。銳捷迅速得出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第一,由於多功能教室的用途要多於傳統的學生機房,不同的課程可能會用到3D打印機等不同的終端設備,因此,這些學習終端設備需要自動提供和收納功能,這也是信息多功能教室存在的廣泛需求;第二,雖然用PAD進行課堂教學有其優勢,但不僅備課環節需要針對PAD系統和Wi-Fi環境進行反覆測試,更需要在課前對設備進行完全充電,否則就會出現“上課沒電、網絡中斷、硬件故障、軟件不兼容”等一系列問題。

用戶的痛點,就意味著創新的商機。我們不得不承認,銳捷在智慧雲課堂,以及其他教育信息化產品的創新研發過程中,佔盡了“便宜”。數據顯示,銳捷在全國搭建了17000間雲課堂教室,覆蓋全國所有省份、直轄市,這些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收集、分析、診斷,大大提升了產品創新迭代速度和有效性,實現了與“用戶一同創新”的目標。實際上,智慧雲課堂的誕生,也正是用戶與銳捷一同“孵化”的結晶。

從拆解豪華轎車車門,到10萬次升級測試

“咱們數學課老師們製作的‘蓋板’雖然不錯,但還有更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便捷性、設備供電等等……所以,而智慧雲課堂的收納絕對應該‘更好用’。”銳捷研發工程師趙捷(化名)介紹了設計智慧雲課堂的目標。

針對供電的問題,研發人員幾乎第一時間就找到了方法,他們利用POE供電方式,通過課桌桌腿內的空隙就可以完成佈線工作。而對於要把終端收納的方式從“手動變成自動”的方案,實施起來卻並不容易。

創新的起源往往不是一條簡單的因果鏈,而是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它由無數個場景組成。“如果把學習終端看成一個塊玻璃,自動收納裝置就像汽車車門。”趙捷介紹了這項設計的靈感來源。

銳捷智慧雲課堂:深入場景創新,從拆豪車車門到做10萬次升降測試

圖:拆解車門照片

但是,由於製造商無法提供這樣規格的升降裝置,銳捷的研發團隊只能自己購買了許多品牌的汽車車門配件,從一步步拆解,再到利用機電一體化系統重新設計。在設計工作室的地面、桌子、椅子、窗臺……幾乎所有地方都擺滿了零件,猶如一家“4S店”。許多人把大學裡面學到的知識又重新溫習了一遍,從電動控制系統,到齒輪傳動機構,再到玻璃升降臂、支承機構、限位塊機構等,幾乎每一次拼裝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同時,為了實現耐久性3萬次的高標準,研發團隊定出了10萬次的測試目標。

銳捷智慧雲課堂:深入場景創新,從拆豪車車門到做10萬次升降測試

圖:智慧雲課堂經過了10萬次耐用性升降測試

為此,研發團隊安排了20多臺樣機進行集體升降測試,按照設定的程序機器每次上升/下降一次需要6S左右,升降來回一次需要12S。一天可以來回升降7200次,白天安排專人蹲點跟進實驗情況,晚上通過攝像頭遠程追蹤實驗狀況, 14天14夜的升降實驗,每臺機器完成10萬次的來回升降。這項兩週日夜不停測試,讓最終誕生產品具備了超強的耐久性和穩定性,這也是銳捷對於產品品質一貫的要求。

 確保安全性,研發團隊集體被“夾手”,

從智慧雲課堂的實際使用效果上來看,除了針對教室設備充電、收納、管理等創新。更重要的是教學應用同樣“好用”。智慧雲課堂上的學生不僅可以通過PAD終端實現傳統教學互動,更能借助智慧手寫組件在普通紙張上實現真實書寫,並在0.2毫秒內傳輸到智慧學習終端中,真正做到了不改變學生書寫習慣。而這隻讓學生喜歡用的智慧筆,它的背後同樣發生了無數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趙捷表示:“考慮到教育行業用戶的實際需求,我們並沒有採用鐳射桌面這種成本高、實用性不強的技術,也未選擇市場常見的點陣式手寫屏在屏幕上書寫的設計。而是用普通的筆芯在桌面10-12mm厚度的普通紙張上實現真實書寫,書寫內容0.2毫秒即可傳輸到智慧終端。這裡的關鍵在於智慧筆帶壓力感應,通過筆末端內置的線圈切割磁場識別筆鋒,再利用手寫組件內安裝的核心芯片進行文字還原投入到屏幕。在普通紙張上用真實書寫的體驗實現輸入,這一創新得到了用戶的一致肯定,也符合學生書寫練習的教學需求。而當一切都接近完美的時候,這支筆卻因為需要統一收納的安全問題,讓智慧雲課堂量產的計劃停止了。”

由於智慧雲課堂的原型機採用了防水、防夾手、防夾發、防漏電等一系列安全設計,這支手寫筆的最初設計是與終端屏幕一同升降。但是,如果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在放筆的過程中被夾手呢?雖然這只是一個小概率的枝節問題,但智慧雲課堂的研發人員卻不這麼想。

“這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們的升降系統有安全感應,遇到阻礙會自動停止,但夾一下手以後到底有多疼,試一試就知道了。”趙捷表示,為了確保每一個使用上的細節,所有研發人員都統一去嘗試了夾手的感覺。體驗之後,大家得出一致的結論,雖然不會有大的安全傷害,痛楚成人也可以忍受,但為了確保學生不會因為這支筆的收納而出現負面體驗,產品的外型重新開模。“更完美”的智慧雲課堂由此一步步鍛造而生。

 “清溪大會戰”已成往日記憶,“創新者”從不止步

解決問題和痛點帶來了創新,而創新的誕生同樣要經歷艱苦的磨練。

智慧雲課堂從雛形到成品不斷精進的過程中,不能不提到“清溪大會戰”。由於智慧雲課堂是由設計公司和數十個製造廠商、供應商共同參與的項目,為了在創新中更好、更高效地交流,研發團隊打通了東莞清溪的一座兩層辦公樓,並將一樓定為生產車間,二樓定為產品設計室,將上百人聚齊到清溪,打造出一座以智慧雲課堂為目標的“創客空間”進行“大會戰”。如果不是身臨其境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這一不眠不休但熱情激盪的工作氛圍,無法感受到不斷失敗挫折與成功欣喜交織的歷程,然而,這也正是創新者選擇的道路。

樣機設計完成了,但為了實現智慧雲課堂的量產化,銳捷的這個團隊再次出發。從瀋陽、到長三角、珠三角,跨越大江南北,銳捷確定了一家在業界規模較大的生產廠商,該廠商稱每年可產出1500臺。但是,當進入車間視察、詢問產能時,車間主管回答:“這款升降產品每天最多組裝3臺,還是技術熟練的老員工才能做到。”產能只有3臺/天的產品?這遠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為此,團隊將升降產品推倒重新設計,將生產性工藝的分工細化、組裝方式改為模塊化、結構優化,最終實現了量產化。

一個“更”字驅動了人類突破自我的本能,這讓我們製造出了“更好”的計算機、“更快”的網絡設備。同樣還是一個“更”字,讓銳捷的研發團隊打造出了“更好用”的智慧課堂產品。

當然,“更好”的創新不能獨自在辦公室中憑空相像,相反,數字時代的大多數創新都需要真正結合一線的應用場景,與用戶及合作伙伴攜手努力去完成。雲課堂創新的“閣樓”只不過是一個地點,它可以在雲南,也可以在瀋陽,還可以在清溪,但不管在哪裡,它都要研發人員走出去,走到用戶中間、走到場景中去……

如今,“清溪大會戰”已成往日記憶,而真正的“創新者”將永遠不會止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