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權威發佈50本傳統文化經典,你讀過多少?

我是五蓮的

今天是《人民日報》創刊70週年,人民日報作為一個發生口有它的特殊歷史地位,也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史發展。近些年人民日報在新媒體上的創新,是走在了大部分媒體的前頭,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個五十本傳統文化書單是之前人民日報列出來的,基本也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大學期間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古代文學史上基本都翻過這些作品,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時間有限的話,有幾本必讀,會長久受益:

1、儒家經典《論語》,論語中蘊含的日常智慧非常豐沛,對於人間世的看法雖是兩三年前,但是到今天它其中依舊有通明的道理可以學習。

2、道家經典《老子》《莊子》,道德經五千言真是天地之大智慧,雖然很多層面是形而上的,但是那種視野是可以給讀者帶來歷史感和通透感的。莊子是逍遙人士,讀出自由來。

3、《詩經》,漢語之美,五千年中華文明史,難有相媲美的,那種最初的漢語之美,也可以幫助你今天去面對漢語的陳詞濫調。

4、《史記》,無韻之離騷,最好的史家,最好的一部歷史書,歷史之中的人物,也能想象你在當下變成歷史之後會為何。


老李有刀

第一眼看到人民日報權威發佈的50本傳統文化經典時,作為一個文學院的學生其實是內心充滿羞愧感的,若說讀過多少,倒真的是不敢輕易下結論,書單上列出來的書大多是翻過的,但是深深淺淺,多有不一。

通讀過的書目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詩經》、《楚辭》《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文心雕龍》、《人間詞話》、《古文觀止》、《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這幾本書大概是不讀會被導師打死的類型。也算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入門讀物了,我們可以分類來看:

1、蒙童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

小的時候讀過三字經,至於別的是後來才讀的。蒙童讀物在很多情況下以認字和價值觀的傳遞為目的,文章大多短小,倒是可以拿來翻翻,不過總覺得精華糟粕並存,飲用需謹慎。

2、子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老子》《莊子》

《老子》《莊子》讀完還是覺得懵懵懂懂,大概是我尚且沒有達到境界,寒假重讀《論語》倒是有了新的感受。對於孔子其人有了新的認識,這個時而嚴厲時而循循善誘的師者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此外,關於這個巨大無比的“仁”的話題,確實是要好好讀一讀孔子,畢竟儒士精神可能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血液。

3、古典小說:《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勉強把《世說新語》放進來,不得不說裡面一些故事真的妙趣橫生而令人讀罷莞爾一笑,不過我還是最喜《紅樓》,重讀的次數越多,就越能理解張愛玲那句“紅樓未完”的感嘆。

4、古代文藝理論:《文心雕龍》、《人間詞話》

中國的文藝理論和西方是不一樣的特色,如果西方是細膩的油畫,那中國便是水墨畫,那種雪藻精神和詩話傳統真的是從古而來的。《文心雕龍》算是一個大部頭了,劉勰也著實是廣納百家思想,對於文體、風格、流變都談的很清楚。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體驗了。無論是三重境界還是赤子之文,讀罷都讓人感嘆。

5、《詩經》《楚辭》

算是中國詩歌的老祖宗了,就如同希臘神話和希伯來的聖經故事之於西方文學。

6、《古文觀止》

這本書其實最初也是蒙童讀物,王汝弼評價道 “《古文觀止》是真正是在二百二十二篇的較少篇幅之內,擷取了兩千多年散文的大部分精華。”認為“真是體物緣情,抎奇竟爽。”足以見得選文眼界之高,而且選入了當時不受重視的駢文,事實證明確實可以算的上“觀止”二字。

五十本里通讀過的大概就以上一些了,一方面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現代文學而不喜文言文,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功底尚淺,讀起來步履維艱。曾經多次試圖讀《周易》,但總是在開頭就放棄了。還有很多書偶爾會拿來翻看,比如詩集一類,無論是筆落驚風雨的李太白,還是世俊堯舜禹的杜工部,或者是白香山。與生活而言,詩詞總是一抹亮色。

不過可以坦言的是,有兩本書是碰都沒有碰過的,一是《夢溪筆談》,二是《文心》,前者大概是因為對其所寫領域的陌生而一直沒有閱讀,後者則真是完全沒有聽過,甚是覺得自己孤陋寡聞。夏丏尊先生和葉聖陶先生的這本《文心》是該收入囊中,好好閱讀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首先很不好意思的去搜了一下那五十本傳統文化經典是啥。

我已經閱讀完了的書有:《論語》、《大學》、《詩經》、《左傳》、《後漢書》、《資治通鑑》、《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百家姓》、《楚辭》、《樂府詩集》、《蘇東坡詞集》、《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人間詞話》

讀了開頭,因為晦澀而終止的有:《周易》、《老子》。

未讀完的有:《孫子兵法》、《文心雕龍》、《夢溪筆談》、《史記》、《漢書》、《莊子》、《孟子》

正在閱讀的有:《世說新語》、《李太白全集》

說起來真是慚愧,而且大量的書都是念書的時候看的,現在工作了,很容易靜不下心,看這種傳統典籍也是想起來了看一頁,更多的時候願意去看小說。

我常常說自己喜歡傳統文化,喜歡古典文學,實際上只是喜歡古典小說罷了,也讀詩詞,但是讀的實在太少,詩詞又要慢慢的去品。讀樂府詩集讀了兩年,那時候在大學,借的別人的書,現在已不記得幾首了,真是慚愧的要死。

我在此給自己立誓,認真閱讀,潛心寫作,正如著名詩人閻安所說:不讀書,想寫出好的作品,沒門!不讀書,想成為一個好作家,沒門!

最近我聽了不少名師的講座,覺得自己讀的書太少,寫的東西太淺薄,心中很是惶恐。越是靠近傳統文學,我的心裡就越是惶恐,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我的惶恐,和我一起惶恐,迴歸經典,認真讀書。

--------------丸-------------

文:祁門小謝


祁門小謝

明人不裝暗逼,我看到問題果斷去搜了一下是哪50本,然後就看到了前面這句話。

說來慚愧,經常答題的時候說到這書那書,其實這個榜單一出來……通讀過的就沒幾本。

雖然我現在依然保持每天1-2小時的閱讀時間,但是有時候讀書真的很煩,因為我閱讀速度太慢了,別人看一本我才能看20%,所以讀的書自然也不如別人多。

看了前面答主都讀過那麼多書,我真的很惶恐、很慚愧。

希望有大神能指點一下,怎樣才能提高閱讀速度……

下面來數一下讀過哪些,不裝逼,實話實說:



《論語》:粗讀讀過大半,沒有通讀。大概是于丹最火的時候,老媽買了本《論語》,我拿來讀了,于丹倒是沒讀過。

《周易》:買過一本精選版,讀了個開頭,以我的能力實在很難讀懂。至今記得最清楚就是“潛龍勿用”,這特麼還是因為看武俠小說記住的。

其他4本翻都沒翻過。

《詩經》:這個基本上是讀完了,太多了嘛,詩三百,也是粗讀。

《左傳》:算讀過一丟丟,從《古文觀止》裡面讀的,233333333

《老子》、《莊子》翻過,沒怎麼讀,其他兩本翻都沒翻。

《孫子兵法》:通讀+粗讀。很小的時候就讀過了,那時候每天少兒節目要放什麼《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的電視劇,覺得超棒,就買了一本,算是我文言的啟蒙之一吧。

其他都沒翻過。

《三國志》: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通讀了這本書。其中精讀的是《武帝紀》和《諸葛亮傳》。

其他的……前面說《古文觀止》裡面讀過《左傳》,看到這裡,好像不能這麼算。因為這裡面好像都在《觀止》裡出現過emmmmmmmmm

這基本全是啟蒙讀物啊,除了《名賢集》,其他都讀過。

《楚辭》: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也是粗讀而已。

《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蘇東坡詞集》:讀過《李白集》、《杜甫集》、《蘇軾集》,都是精選本,不是全集。

《樂府詩集》:沒讀過集子,樂府詩都很少讀,沒什麼興趣。

《白香山詩集》完全沒讀過。

《三國》、《西遊》、《水滸》都讀過批評本全本,分別毛宗崗、李卓吾、金聖嘆批評本。

《紅樓夢》:正在讀脂硯齋批評本。

《儒林外史》:買了,沒讀,塑封都沒拆- -

《聊齋志異》:讀過了全本,大愛大愛大愛!

《世說新語》和《古文觀止》讀過全本。

《人間詞話》:有一段時間超迷宋詞,所以簡單地看過一些。

《文心雕龍》和《文心》完全沒有讀過。

《浮生六記》:好像是汪涵推薦的?前年618跟某東買了,粗讀了一下。

其他都沒讀過。



也可自話

《人民日報》推薦了50本傳統文化經典,希望大家去讀:“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中華文明底蘊深厚,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品讀文化經典,不僅是瞭解過去,也是瞭解現在和未來。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推薦的五十部經典,洋洋大觀,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1.梳理自己的讀書經歷,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求學期間和工作以後。對照書目總結一下,有25本是通讀過的,主要是先秦時期的經典、蒙學和四大名著等,另外的有些是讀了其中某些片段,如詩詞曲賦等,還有的只是知道書名,內容完全沒有涉獵。汗顏!

2.在讀過的書中,有的讀了不止一遍兩遍,比如《周易》《論語》《老子》、四大名著;有的是作為畢業論文的主題,《韓非子》;有的做過全書註釋如《西遊記》。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全人類最為珍貴的寶藏。經典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

順便說下,書目很好,但亦有尚需完善之處,比如缺少了東漢以後傳入我國的佛教經典圖書如《六祖壇經》,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一。


清心若蘭

好吧,大晚上的看到一個我感興趣的話題,就梳理一下,給各位看客開個思路。

我之前不喜歡讀書,我喜歡打遊戲,無聊之中玩遊戲,我覺得這應該有意思。一邊打著LOL,一邊噴著,罵著,宣洩著現實的壓力。後來我發現我錯了,自考研後開始認真讀書,一時之間難以進入狀態,所幸兩年的時間調整過來了。我有一門專業課要考中國傳統文化,從一開始的不得看不看,到後來的找相關書看,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正文來了,我首先看的是這幾本,《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史》這是第一階段。《論語》《莊子》《老子》《詩經》這是第二階段。《唐詩》《宋詞》《元曲》這是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為了考試不得不看,深入瞭解後,發現我們的根不可小覷!順便科普一下,儒家分為原始儒家和後儒家,原始儒家是以孔子為代表,宣傳以“仁”為核心的一個學派,孔子所講的“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內涵是愛人,仁者愛人,是一種寬容的精神,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無容置疑,這是精華。

但是重點來了,漢儒董仲舒,對儒學理論進行了大改造,為了適應皇帝統治,他把儒學神話了,儒學倫理化了,就是他提出的三綱五常.....再後來到宋明理學,更牛逼了,存天理滅人慾!修身養性的學說演變成了跟歐洲啟蒙運動所批判的禁慾主義掛鉤了....新文化運動時期,所批判的儒家已經不是原始儒家了,它在各朝各代慢慢的被豐富了,慢慢的越來越low了....再說佛教,佛教是外來佛教,但佛教進入中國後吸收了傳統文化的一些因素,如玄學,魏晉玄學完全和佛學一拍即合,佛教已經不是印度所傳過來的那個佛教了,已經深深的打上了中國印記的色彩,其中禪宗是其代表。有些人說佛教是外來的,排斥。太片面了,有人說佛教和尚吃的油光滿面,佛教不好咋滴咋滴。但佛教本質是一種智慧,一種體系,一種理論,它是工具,人是其主體,好與壞取決於人,今天的你們對佛教的印象不好,有原因,有那麼些假和尚坑蒙拐騙,但不要盲目排斥,理性分析很關鍵。再說道教,本土化宗教,我就不多說了。

第一階段過去後,第二階段我看的是中國式的哲學,有些時候讀書的環境很重要,在這裡有一個建議,讀詩詞歌賦選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去讀,特別有感覺。我們學校後面又一個湖,景色宜人,坐在湖邊看書跟坐在家裡,圖書館裡看書是兩種 feel。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偶爾看到的符合此情此景的句子,更是令人感到沉醉。微風輕拂,楊柳青青,一本《論語》,一本《詩經》一杯水,就是一個下午。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是我所向往的一種境界。再說《詩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是也,像“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廣矣,不可方思”。這是古人的暗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是那時的美麗女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那時的新娘。“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是夜明星稀下的幽會。那種樸素的情感,真摯的愛情,淡淡苦澀的暗戀,令人為之動情!

再說《莊子》,開篇《逍遙遊》,大鵬神鳥,摶扶搖而上九萬里,乘雲氣,御風翔,多麼壯觀,那種逍遙的境界,亦令人嚮往,那是比隨心所欲更高的一個境界。第二篇《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我曾想過出世,每每看到報道哪哪兒有隱士,我都很羨慕,忘了是哪篇,講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不出也不入,尋找那條平衡的界限,才是perfect!這些話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在讀書中洗刷了一遍自己的心靈。

我不知道你們是懷著什麼目的去看這些書的,但我想說,這些都是美的,一種超越了你眼睛所能看到的美,你只能去感受,去觸碰,卻不能去解釋,千萬不要把讀書功利化了!

尾註:

我解釋一下這個功利化,在古代文學中,歷來有一個傳統,叫做“文以載道”,讀書是為了教化,文是手段,道是目的,這個文可以理解為看書,道可以理解為,修養自己內心的德行,看書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德行,陶冶自己的情操,從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其次才是獲取知識,我並不是說知識不重要,只是知識不排在首位罷了。但是在現代社會,這個傳統有“文以載利”的傾向,認為讀書是為了掙錢,不能帶來利益的讀書是浪費時間,都是耍流氓~

尾註2:以上這些是我目前的見解,非喜勿噴,噴也可以,帶上你的理和據,對的我虛心接受,而且還要謝謝你。無緣無故的噴,那邊是門,您走好,不送

尾註3:我在評論區看到有人求書單,其實我在上面提到的這些書都可以一觀,書很多也很雜,找到自己喜歡的類型很關鍵,找到後先看一本兩本,慢慢的你的書單就會自己添加,很是神奇。別人推薦的自己不一定喜歡看,哪怕文學地位高,不看、沒興趣看、看不懂,對己也無用,反而喪失了自己看書的興趣。不如找自己感興趣的先看,培養興趣,再用興趣引領著自己讀書。在這裡我把話說的多一點,生命有限,但寬度無垠。


imthinking

首先,對於傳統文化典籍來說,“本”的說法就是錯誤的,至少也得用“部”;

其次,網上看到的書目,《文心》從未聽說過,《文心雕龍》是真經典,如果不是有意把該書簡稱為《文心》,莫非是《文選》嗎?總之文什麼都可以,就是沒有《文心》這部書。

這50部權威經典本人基本都曾寓目,有看過一點的,有看完的,還有看過好幾遍的比如那幾部古典小說。以顧哥個人的認識,實在不大明白人民日報如何定義這50部書為傳統文化經典,莫非是給外國人學中文的指南嗎?

既然講究傳統文化,至少應該是成人讀物才恰當,古代讀書人被要求必讀的經典首推十三經即《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是最符合傳統文化意思的典籍。即使用《左傳》一部代替春秋三傳,足夠覆蓋傳統文化四字,將淺顯的幼兒啟蒙讀物好幾種一併歸入,看得人眼暈,體例混亂。幼兒啟蒙讀物中的《三字經》和《千字文》還好,內容涉及為人、為學等諸多方面,《百家姓》除了讓人知道點姓氏名稱外,和傳統文化有何關係?類似的識字讀物古代很多,並不是只有那幾種,比如《文字蒙求》就足夠勝任,莫非挑選人不知道這類書?如果挑選幼兒啟蒙讀物是為了突出傳統文化的教育,那麼孝道是中國人的真正傳統,為什麼不把《孝經》列為傳統文化經典?詩詞選集,只有詩經、樂府詩和唐詩數家,宋詞只有蘇軾一人,這個姑且不論,元曲為何沒有?……類似值得斟酌推敲的還有若干處,比如《閒情偶寄》和《浮生六記》這類古人筆記多了去了,水平不下於兩書的也有很多,這樣選的道理何在?等等……

詩詞選集,只有詩經、樂府詩和唐詩數家,宋詞只有蘇軾一人,這個姑且不論,元曲為何沒有?……類似值得斟酌推敲的還有若干處,比如《閒情偶寄》和《浮生六記》這類古人筆記多了去了,水平不下於兩書的也有很多,這樣選的道理何在?等等……


顧哥玩武俠

《人民日報》推薦了50本傳統文化經典,希望大家去讀:

“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

這句話裡其實有個問題,因為我們的文化傳承其實已經斷了。

我們有個詞叫“文獻”,

現在的人以為文獻就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

其實不是的,那只是“文”所表達的意思。

這個“獻”字其實代表的是掌握這些文字、理解這些文字、傳承這些經典智慧的、活著的人。這樣的人,叫做叫“獻”。

判斷一門文化、一門智慧是活的還是死的,以“文獻”二字為標準。

如果只有文了,沒有獻了,這個文化就是死文化、這個智慧就是死智慧。

如果這個文化、這個體系,既有完整的文,也有完美的獻,這個文化就是活文化。就是流動的、有生命力的、活著的、現世的文化。

我們東方文化,不管是儒家、佛家還是道家,基本上都是有文無獻了。

它們只有文了,沒有獻了。

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真正掌握《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的智慧、《道德經》《南華經》這些道家經典的智慧、《金剛經》《心經》這些佛家經典的智慧的活著的人,

當代找不到幾個能夠準確地、深刻地、系統地

把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或佛家思想闡述出來的真正的思想家,現在的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他們玩的都是文字的碎片。

我們當代的文化界、思想界,就是這麼一個現狀。

——————————————————————————————————

有文無獻,沒有獻了,獻中斷了。就是師承、傳承斷了。

文還在,這些經典都在,但是師承斷了,師承一斷,這個文化就斷了。

所以文化斷不斷,不以它的文字、它的經典在不在為標準,是以它的獻在不在為標準。

甭看有《四書五經》、《道德經》、《心經》,有了跟沒有一樣!

有了又能怎麼樣?你又讀不懂,像天書一樣,那不等於廢紙嗎?!

你知道怎麼樣格物致知,怎麼樣正心誠意?

你知道孔子的道是怎樣一以貫之的?

你知道無為怎麼個無不為?

你知道度一切苦厄是怎麼度的?

如果沒有一個過來的、明白的老師給你講解,你看了又能怎麼樣?

就成了鸚鵡學舌,一點用都沒有的。有了跟沒有是一模一樣的。

然後你就覺得這些東西讀不懂,這些東西是胡說八道、這些東西是廢話、沒有價值。

於是就把這些書一扔。好了,這下不但獻沒了,連文也沒了。

————————————————————————————————————

不要看天下那麼多的寺廟,那麼多的出家和尚,那麼多的佛教信眾,

沒有獻了,一萬個出家和尚又能怎樣?

我們要的是獻!要的是精通佛陀智慧的、活著的人!

我們要的不是宗教徒!

宗教徒就算有一萬、十萬、一百萬個,也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道士也是一樣。

千百年來有多少道士對現實中的道家智慧、道家哲學,有現實中的推進嗎?

完全沒有。所以說,道士跟道家智慧完全沒有因果關係。

你不要以為到處有道觀,好像我們道家還在的,

道士還在,道觀還在,但是真正的道家已經不在了。

儒家就更不要說了。

儒家智慧的真正偉大之處根本就沒有被看到過。

————————————————————————————————

這就是我們中國當代的文化現狀。

所以要想復興東方文明,任重而道遠,早著呢。

文化不是喊口號的,不是來幾個政治命令、行政命令就行的。

政策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它也只是給你提供一個春天般的良好的環境而已,

至於這個環境裡,能長的是鮮花還是野草,是政治不能夠決定的。

弄得不好,政治給你一個春天,

從春天裡面張了一堆野草,完全有可能。

不要以為春天來了一定百花齊放,那也可以百草齊放。

依我現在看,百草齊放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性極大!

國學的復興,絕不是一個政治方向所能解決的!

這裡面所遇到的問題,最終還要落實到當代有志於傳承國學的所有人這裡!

只有下定決心,耐得住寂寞,不怕嘲笑冷眼,不畏艱難坎坷,

像《中庸》裡面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有了這些個能力了,你才具備“篤行之”,才能堅定不移地走在傳承國學的道路上!


大道之光

小謝珠玉在前,讓我回答這個問題有些戰戰兢兢。

我讀書的數量自然不及小謝廣博,但也斗膽回答一下。

看了很多人回答,又是批評,又是吐槽,更有甚者,書沒看基本,就開始批判起來了,說讀了也沒用,我只想告訴你shame on you。

人民日報這些書裡面有的確實不怎麼樣但是大多數的書都是值得看,而且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前四本合起來也就是傳統的四書。中庸和大學是在禮記裡面抽出來的重要篇章。這幾本讀完了,但是要說明白,還是需要加強閱讀。

周易和尚書都是上古時候的書,佶屈聱牙,真的不容易讀,但是加上今人的註釋還能好一點,沒有讀完,正在閱讀之中。

詩經,禮記,左傳加上上面兩本就是五經。詩經泛泛的閱讀過,但是記憶不深刻,遇到問題還是要去查書。禮記沒有讀完,太偏重當時的制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重要篇章比如王制還是看過的。左傳作為註釋春秋的一本書,和春秋是編在一起的,讀起來很困難,正在閱讀之中。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列子,孫子兵法這些書只有列子沒有讀過。

戰國策正在閱讀。

史記看了一遍,是很認真的看了一遍。但是自己還是在學習,理解史記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漢書看了一半,相對於史記,理解起來確實困難多了,但是可以配合楊樹達漢書窺管一起看,能夠明白許多。

後漢書和三國志沒有系統閱讀,只是需要查找人物故事的時候才去閱讀。

資治通鑑,沒讀過。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名賢集這些書,個人嫉妒排斥,沒有讀,也不聯繫別人讀。

楚辭,只看過屈原的作品。

對於唐人和宋人的詩集詞集,是我薄弱的地方,沒有讀過,只是查資料時候用一下,真是慚愧。

四大名著都讀過,但是理解不深。儒林外史個人很喜歡,尤其是喜歡開頭的王冕。聊齋志異小時候讀過白話文,現在買了一套文言文原版,正在閱讀。

文心雕龍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讀過一部分,感覺中國古代的詩詞評論講玄之又玄,不是具體分析。另外真要是詩詞評論文集應該加上詩品、滄浪詩話還有六一詩話。

古文觀止,魏晉之前的多數都是從四書五經,前四史等書籍裡面抽取出來的,所以對於四書五經前四史讀過的人不建議去讀古文觀止。純屬個人偏見。

世說新語,正在閱讀中。

文心,聽過,給朋友買過一本,自己沒看。

夢溪筆談,包羅萬象,只可惜看的時候年齡太小,很多都忘了,再看也提不起興趣了。

浮生六記,本身很好,而且文言文很簡單,卻出了一個白話版,讓人無語。

閒情偶寄和天工開物沒看過。

這份書單確實需要改進,有的重要的書籍比如文選,再比如讀通鑑論,都是需要媒體弘揚的,不能只停留在三百千千的水平。

書要一點一點的看,真正吸收了才屬於自己的。

自己毛病也有許多,還需要改進。


詩書君

本來不知道推薦的五十本書有哪五十首,看了一下朋友祁門小謝貼的圖,才發現這五十本書和這個問題槽點滿滿。

要說這五十本書大概分為了四大類:經學(儒家經典)、子學(先秦諸子百家思想)、史學(歷史類)、集(古典文學)。

放儒家經典我不反對,但是裡面涉及到了許多幼兒啟蒙讀物,比如糟粕弟子規。給小孩子啟蒙,與其灌輸教條的道德,不如去看《聲律啟蒙》這樣藝術和美的啟蒙讀物。做人應該怎麼做,不是說說就懂了,而是自己去經歷,把別人的想法強加在自己的經歷上也是無趣。

而其他書,諸如諸子百家的《列子》,這本書真偽存疑,學術圈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本偽書,是魏晉之人的高仿品。當然了,偽書不代表沒有學術價值,但,推薦這本書卻不談真偽問題,容易讓人走入誤區。


《文心》我並不知道是什麼書,《文心雕龍》倒是可以談一談,《文心雕龍》有專門的“龍學”,《紅樓夢》有“紅學”,《史記》有《史記》研究會……諸如此類不可枚舉,一本書都有無數前人研究,成果豐碩。與其追求讀多少書,不如追求質量,認真讀其中幾本,再看看別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肩膀上收穫更多東西。

吃透一兩本足以,貪多嚼不爛,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所以,讀書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