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看了場音樂劇,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意外

電影院太傳統了,或者說國產電影的形式太傳統,不算去年《愛樂之城》和年初的《馬戲之王》,有音樂、戲曲元素的電影屈指可數,除了《如果愛》和《華麗上班族》,甚至想不到什麼和音樂沾邊的電影。當然,這類題材也不是很受觀眾歡迎,《華麗上班族》票房折戟,《愛樂之城》扛著奧斯卡的大旗取得不錯的成績,《馬戲之王》也沒有達到預期。那麼創作這類題材的電影,肯定是出於對藝術的追求,以及作為電影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劉紅梅導演的《家》就是這樣的作品,同時也填補了音樂、戲曲類電影的空白。

在電影院看了場音樂劇,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意外

在電影院看了場音樂劇,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意外

因此,儘管是音樂劇電影,基於小說改編的《家》有紮實的故事、起伏跌宕的命運轉折、以及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這也是電影讓我印象更深的兩個地方。小說有小說的優點,在讀的過程中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力信馬由韁,電影有電影的長處,在看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和小說相互印證,導演對劇情節奏的把握,以及每個情緒點的烘托都恰到好處,比讀小說更有感染力。而在角色上,形象具化了之後則增強了對其的認知,何宏宇的高覺新,李夢珂飾演的李瑞珏等都非常出色。

在電影院看了場音樂劇,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意外

其實從藝術價值到表演的難易程度來說,電視劇、電影、話劇音樂劇是逐漸升高的,這也正是為什麼有藝術追求的演員,可能演電視劇片酬很高,但到了話劇只是象徵性的收勞務費,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是表演藝術的盡情釋放,也是對自己很大的挑戰。很意外,《家》中的青年演員們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現,組成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小群戲,這也是和傳統電影的不同之處,可以更直接的感知到演員的表演。讓我略感困惑的是,不太清楚音樂劇電影的創作方式,是像一般音樂劇那樣,在舞臺上即興表演呢,還是像傳統電影那樣,一場戲會反覆拍很多遍?從《家》中,還是能感覺到很多音樂劇中即興表演的意味,不管是哪種拍攝方式,對於演員們來說都非常難得了。

在電影院看了場音樂劇,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意外

當然,音樂劇電影不是沒有缺點,受限於舞臺,置景和鏡頭運用都較為單一,不像傳統電影有那麼多變化和有趣,但單一的場景,反倒更有益於觀眾沉浸到故事和演員的表演中,算是有利有弊吧!另外,服裝和美術都有很高的水準,也能感覺到確實下了不小的功夫,特別是在服裝顏色的選擇和搭配上,不但符合角色形象,也和場景的氣氛相統一,起到了情緒傳達的作用。

在電影院看了場音樂劇,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意外

​看電影《家》,其實相當於看一場100分鐘的音樂劇,但一張音樂劇的票動輒數百、上千元,這樣算起來,幾十元的電影票是相當超值了。音樂劇電影太少人拍了,能有一部上映實屬不易,也是很難得的機會,希望能有儘量多的觀眾到影院支持,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到更多的導演投入到這一類題材的創作中來,要不然,我們在影院就只能看到越來越多味同嚼蠟的傳統電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