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香港作家馬家輝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普遍相信一個人的情人(偏重於性)、知己(偏重於精神)和配偶(偏重於生活)通常情況下是分開的,鑑於以上三種功能彼此相較甚遠,誰若是期待法律意義上的伴侶一個人完美扮演好這三種身份,必須要具備超乎常人的運氣。

聰明絕頂的錢鍾書就具備這種運氣,所以他形容楊絳時稱道:“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輪到了理查德·林克萊特的那部於2013年公映的《愛在午夜降臨前》(Before Midnight),電影同樣給予了男女主人公“知識分子”屬性的設定以及前述那份好運氣,這使得“愛在”三部曲的收尾篇在討論以上話題的時候不至於淪為有始無終的爆米花材料。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真愛進行時

從“黎明”到“黃昏”再到“午夜”,屬於傑西賽琳娜的又一個九年後,他們都活到了慣常觀念之於“油膩中年”的年紀。這時的傑西,已經完成了記述他與賽琳娜關於“維也納邂逅”與“巴黎重逢”的著作,與前兩本用“普魯斯特現象”足以解釋清楚的自傳體小說不同,傑西正在創作的這本名為《長年上演的小眾話劇中的臨時演員們》把概念指向了對於更為永恆命題的體悟。

在大多數人的情感體驗中,最永恆的主題無疑就是庸常生活對愛情的侵蝕。比起一見鍾情或者私定終身,人們更願意接納“時間將激情磨平,衰老使吸引不再”的傳統敘事,這就是當電影中的傑西與賽琳娜剛一爭吵,豆瓣與知乎上立刻響起無數的“這才是迴歸真實”之類的附和。然而在筆者看來,《愛在午夜降臨前》裡的傑西與賽琳娜只是在演繹自然,而不是跌落到了世俗感官所期待的某種真實之中。

王小波曾在隨筆中寫過這樣一段文字:“總共五平米見方的地面,還非弄得橫平豎直不可。種了一園子玫瑰花,路過的人總禁不住站下來看。過往的行人,看到就知道,屋主人雖然老了,但也不是苟活在世上。”這也差不多是傑西與賽琳娜的愛情,他們的確風華不再,但並沒有從根本上丟掉對於彼此的即視感。所以當賽琳娜向傑西確認假使時光流轉,他是否還會傾心於己時,後者能將金句脫口而出:“我確實在火車上跟你搭訕了,那是我做過的最正確的事。”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被放大的碎屑

傑西之所以如此確信他與賽琳娜當初那次波及綿長的邂逅的意義,正因後者兼顧了情人、知己、配偶的三位一體,這種罕見的際遇理應成為人們理解《愛在午夜降臨前》乃至整個三部曲的大前提,缺失對此關鍵一環的關照,便會成全觀者完全不同的觀影結論。

仔細推敲便不難發現,電影中兩人在希臘伯羅奔尼撒南部小島度假時所涉及的所有爭吵,都能找到某種現實邏輯的合理代入,比如“前妻所生的小男孩的撫養權問題”、“搬到美國還是留在歐洲”以及“你是否和別的異性關係斷乾淨了”。一言蔽之,這些“形而下”的碎屑並不從根本上否定兩人精神層面的聯繫,只要它們能在現實中得到合理解決,兩個人永遠能回到最初相遇的狀態。

但在世俗愛情的劇本中,傑西與賽琳娜可以回到的那種“最初狀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正如電影中傑西所言的“他們並非迷失在時間裡,而是感知出了問題”。世俗的感知往往是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比如從未認識自己,也從未認清對方。當他們無力解釋為什麼婚契與鑽戒見證過的誓言屢遭速朽,這些受權力與金錢驅使、在真愛面前止步不前的人們只得將責任推給時間,而不是檢討自身。雖然傑西與賽琳娜的愛情也遇到了“中年危機”,但他們與世俗並未篤信同一種宗教,他們信奉的教義告訴他們——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很多人一定會混淆這一點,但傑西與賽琳娜這樣的知識分子卻不會。作家梅雪風認為,“所謂知識分子是能辨認自己思路的人”,這也正解釋了《愛在午夜降臨前》中“形而上”話題的此起彼伏——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需要有足夠多的哲學的部分幫助觀眾認識到主人公身份的特殊性,故事理論也正得益於主人公的這種特殊性,主人公亦基於身份的特殊性收穫了與大多數人截然相反的結局。當世俗普遍認定“再好的愛情到最後都是柴米油鹽”的時候,他們仍舊相信“總有人能將柴米油鹽演繹成詩詞歌賦”。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逆旅行舟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言道:“每件促使我們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青春易逝,卻不知道該如何把握易逝的時光。即便大多數人握有“愛在”三部曲裡這對經典至極的借鑑標準,其所作所為仍是在執迷不悟的自我安慰中打轉,彷彿一味放大銀幕眷侶之間的爭論有助於緩衝觀者現實生活中無處安放的雞毛蒜皮。

如果你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合適的對象,就不用擔心“不斷髮現、尋找”以及“保持如飢似渴的狀態”對彼此的生活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怕就怕很多人毫無理由並不假思索地將終生幸福納入到了隨波逐流的範疇,只是在事後大吐苦水,接著長期尋覓後悔藥。

愛爾蘭人一定洞悉了世俗的惡趣味,所以他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用法律途徑嚴格限制國民離婚,這就是要你想清楚了:婚姻不是兒戲,但也絕非經濟合同。既然離婚太麻煩,乾脆不結婚了,人們依然在一起,不是為了逃避責任,而是因為儀式已經不是獲取安全感的來源。電影中的傑西與賽琳娜就沿襲了這種“未婚育兒”相處模式,他們愛的不再是具體的人,而是在一起後使得兩人都變得更好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愛在午夜降臨前》只是截取了這“更好的生活中”不足為外人道的某個切面,繼而催生出了人們關於真愛的一次動搖,就像賽琳娜在爭吵時埋怨傑西的那句“我依稀記得有個人,甜蜜而浪漫,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尊重我本來的樣子”。事實上,傑西的確向賽琳娜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不需要她做任何改變,因為他們已經足夠珠聯璧合。所以,電影結尾傑西對賽琳娜的那番話實際上是向世俗說的,它的邏輯大致如下: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完美的靈魂伴侶,也沒人有資格永遠沉睡在童話之中,但這並不代表人們從此有了從一個極端跳向另一個極端的理由,即——不再相信愛情和人性,於是淪為虛榮與私慾的奴僕。如果你要的仍舊是真愛,這世上當然是存在著真愛的,它存在於不完美卻真實的生活之中,存在於包容和理解之中,存在於責任與回應之中,如果誰看不到,那一定是故意看不到,不是眼睛的毛病,而是心靈的問題。

韶華總易逝,午夜不遲來,愛如逆旅行舟,卻別把鍋都甩給時間。那些感慨“真愛難尋”的人,往往從一開始就劃反了方向。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如果一個人對你很重要,你就不應當與其擦肩而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