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

端午節,很多人會跟身邊的朋友道一聲問候"端午節快樂"。但日前,社交網絡上有此一說,端午節不適合跟朋友說"節日快樂",因為端午是一個祭祀節日,悲壯的日子。過此節,可以送"安康",但不建議互道"快樂"。對這一善意提醒,廣州市的廣府民俗專家普遍認為,端午說"節日快樂"並沒有不適合。在廣府文化中,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喜慶的節日,而且節日說什麼話,主要取決於節日需求,不必過於吹毛求疵。爭議

端午節將到,很多人會跟身邊的朋友道一聲問候"端午節快樂"。但日前,社交網絡上有此一說,端午節不適合跟朋友說"節日快樂",因為端午是一個祭祀節日,悲壯的日子。過此節,可以送"安康",但不建議互道"快樂"。對這一善意提醒,廣州市的廣府民俗專家普遍認為,端午說"節日快樂"並沒有不適合。在廣府文化中,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喜慶的節日,而且節日說什麼話,主要取決於節日需求,不必過於吹毛求疵。

網上一則科普小知識稱:提醒大家,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一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表示,要掃掃盲了,不是所有節日都可以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臨近端午節,該提醒得到不少網友轉發。

對於該帖的內容,不少年輕朋友驚呼自己"沒文化,一直犯錯",甚至有網友笑稱"原來一直在詛咒朋友"。而有網友也表示,"中國古代文化就這樣慢慢被忘記,看到滿微博的端午節快樂,我感覺有一股深深的寒意"。

端午是節令 說"快樂"沒錯

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宋俊華教授介紹,在我國的傳統節日裡,端午節的起源是一個節令,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會受節令的變化而影響,端午是天氣由冷轉熱的節令,在這段時間人們由於天氣原因容易生病,所以端午節最初誕生是源於人們用很多活動來祛除邪祟,來避免生病。

而紀念屈原等傳說是後來與這個傳統結合起來的,所以追根溯源,端午節是人們為了祈求幸福生活而產生的節日,在端午節說"快樂"並沒有錯。

說安康不說快樂是吹毛求疵

廣府民俗專家饒原生認為,端午節說安康、說快樂都沒錯,節日說什麼樣的祝福語,主要取決於對這個節日的需求,沒有必要一刀切,一定要去說安康而不說快樂顯得過於吹毛求疵。端午節與清明節不同,很少有人會把清明當做一個節日,更多的是當做一個節令,大家不會在清明時說節日快樂。但端午節在廣府文化中自古就是喜慶的,多少年來,端午節上用的很多東西,包括用的紙,都是紅色的。

他還介紹,在廣府文化中,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並不是很根深蒂固,端午節在廣州紀念屈原的成分不是很多,在廣東,端午節敬神的對象是水中的龍,大家過端午節都是開開心心的,賽龍舟、吃龍船飯。

演變成愉快節日習慣祝快樂

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遂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現在流傳下來的端午習俗更多的說法是源於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不互祝快樂互祝安康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這種節日氛圍,在划龍舟競賽、吃美味的粽子、和親人朋友相聚中,演變成一個比較愉快的節日,大部分人也就習慣祝福快樂了。

現在被賦予放鬆身心等意義

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的王靜波進一步解釋,端午節最初是賦予了夏至這個節令的意義,後來在南北朝分裂之前,楚地開始流傳屈原的傳說,紀念屈原的意義也被賦予到了端午節裡。而發展到現在,端午節又被賦予了現代節日放鬆身心等意義。

王靜波也認為,在端午節這天說"節日快樂"是無可厚非的,而且無論是古代節日還是現代節日,都有調節服務人們生活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