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這麼多,為何罵人要罵“二百五”?

今天花了一百五十塊錢剪了一個很抽象的頭。回寢室後遭到幾個室友強力批判!這時候一旁沉默許久的一同學總結說:“這髮型性價比很高!才花一百五,剪了個二百五的頭。”

“二百五”,日常生活中常用來形容辦事不認真,說話不正經,為人魯莽的人,算是一句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可為什麼,同樣都是數字,三百五就沒事,四百七也無妨,就單單這個“二百五”成為了罵人的話呢?

數字這麼多,為何罵人要罵“二百五”?

在戰國時期,有位歷史人物蘇秦,著蘇秦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是一位縱橫家,遊走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國之間,說服他們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共同對抗他們的敵人,秦國。

他優秀的口才和戰略意識,受到了六國國君的認同,將他封為六國都丞相,身掛六國相印,成為當時名聲顯赫之人。

也正是因為這樣,也讓蘇秦成為了不少人的眼中釘,肉中刺,終於,蘇秦在齊國效力之時,被刺客刺殺,一劍穿心,當晚便身亡。

齊王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非常的生氣,可此時兇手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就算去追查,也不知方向如何,而就在齊王苦惱的時候,有人獻上了一條“引蛇出洞”的妙計。

於是齊王下令,將蘇秦的頭割了下來,再將他的身上弄得傷痕累累,像是受盡了酷刑的模樣,第二天又將他的屍首掛在城牆之上,張貼出黃榜,寫到:“蘇秦其實就是一個大內奸,齊王想除掉他已經想了好久了,但奈何礙於地位,不方便下手,如今卻未曾想到會有義士挺生而出,為民除害,齊王大悅,賞黃金千兩,希望義士能快去領取。”

果不其然,黃榜剛貼出沒多久,就有四人上鉤,紛紛咬定蘇秦就是自己殺的,侍衛沒辦法,只好將這四人都帶到齊王面前,齊王一看,想不到自己用來引刺客上鉤的黃榜,竟然還有愣頭青也上了鉤,心中大怒,卻依然和顏悅色的問道:“可是這裡只有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都殺了蘇秦,該怎麼分啊?”這四人不知,依舊一副開心的表情,道:“既然如此,我們四個人就一人二百五好了,”

“好!!”齊王聽完,用手重重的一拍桌子,道:“那就把這四個二百五一起帶下去斬了。”

於是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而真正的刺客究竟在哪裡,也無人知曉了。

從此民間就開始用二百五形容那些傻瓜,做事情不動腦子的人。

數字這麼多,為何罵人要罵“二百五”?

當然,上面的那個故事更像是一個民間的傳說一般,很有趣,但真實性卻有待考證,其實二百五的來歷,更讓人信服一點的觀點是這樣的。

古代錢是串起來的,一千銅文即為一吊錢,而人們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不靠譜,就叫他為“半吊子”,即為五百銅文,可若是一個人比半吊子還不靠譜,又該如何稱呼呢?總不好稱為“半吊子的半吊子”,於是人們靈機一動,半吊子的半吊子,不就是二百五十銅文嗎?於是久而久之,那些比半吊子還差,非常不靠譜,腦子傻的人,就被人稱之為二百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